國潮1980 第一千四百七十二章 空手套白狼
古往今來,但凡能成大事者,盡管涉及因素很多,可細細分析起來,大多離不開一個詞兒——“知人善用”。
昔賢有云,“知人者,王道也。知事者,臣道也。”
寧衛民當然沒有當皇帝的奢望。
但“知人善用”,在當今的商業社會的企業運作中依然重要,也就是所謂的人力資源利用和管理的問題。
實際上,寧衛民給自己的下屬們安排的差事,無不是充分考量他們每個人特殊情況所做出的決定。
像殷悅、羅廣亮、小陶和張士慧這最早追隨寧衛民的四人,寧衛民為他們指的道兒,統統都是取其“忠”。
那代理洋酒的買賣,寧衛民之所以會交給沙經理,卻是取其“靈”。
而安排趙大慶去干,則是取其專業經驗和出色的執行力。
小顧年輕,有闖勁,也有腦子,接受新事物快,更渴望上進。
寧衛民便安排他去北邊跑馬圈地,去接手開關廠的上百號人,經營未來二十年最快,變化最大的科技市場。
與之相應的,那過去在皮爾卡頓公司負責質檢部門,經常和海關以及代工工廠打交道的,見過大風大浪的齊彥軍,則因為性子穩重,懂得輕重,被他安排到了京城東南去安營扎寨,著手開發另一個重要的市場項目——舊貨市場。
這個市場項目聽著好像沒什么。
似乎只是買賣些破爛,交易二手貨的地方。
以外國人的叫法,那叫跳蚤市場,透著低級和貧窮的意味。
但問題是,寧衛民要做的可不是什么普通的舊貨市場,而是正規的古玩藝術品交易市場。
他是看見過未來的人,當然知道幾十年后文物和藝術品興盛時期的景象,也知道潘家園舊貨市場的鼎鼎大名。
在他的記憶里,潘家園的舊貨市場,那可是擁有五萬平米,四千商戶,號稱全國規模最大,一年交易額能上百億的民間散貨市場了。
其繁榮的時期要比中關村的鼎好、海龍、硅谷這三大市場還要長得多,就是這中關村的黃金三角都關門了,潘家園還在繼續經營呢。
從現在開始數,鼎盛時期,至少三十年啊。
尤其是考慮到這個項目的具體投資,只是外圍一圈平房,空地上都是鐵皮大棚,造價比蓋商場要便宜多了。
哪怕進入運營階段,除了聘請和培訓保安,做好安防工作,根本不用再投入什么。
剩下的那就是數錢收租了。
這種市場怎么想都屬于一本萬利,躺著掙錢的甜買賣呀。
說白了,那可真是低投入,高產出,那就跟在日本經營停車場差不多。
寧衛民怎么也不可能放過這塊肥肉啊?
更別說這輩子,他本身也算是個文玩大家了。
既然喜歡古玩,自然就想在這一行業里占據制高點,否則那不是沒出息嘛?
而且現在京城的環境,也和頭幾年大不一樣了,是有質量的舊貨越來越難收了。
寧衛民與其還讓孫五福幫著大海撈針,去碰運氣撈京城民間那點剩貨。
還不如辦這么個市場,把全國各地的文物販子吸引過來,從此他就在自家院子里淘貨,這又有多么省力,多么劃算,多么的好呢?
另外,孫五福也就有了更多的地方可以出貨清庫存了,也免得無價值的舊貨越積越多。
如此,寧衛民才不惜動用海外的資金,從東京專門匯了一億日元回來,啟動這個項目。
所投下的本錢可以說是他目前在國內布局所有生意里,最大的一筆了。
何況說來也巧,這個時候干這個生意,簡直就是天時、地利、人和俱全。
他要是不做這個市場,那真是連老天爺都對不起了。
怎么呢?
敢情舊貨市場啊,并不是誰想干就能隨便干的。
此前,舊貨市場完全就是壟斷的行業,除了官辦的信托商店可以買賣舊貨之外,其他全是違法存在。
可信托商店不賣古玩字畫的,老百姓要想買賣此類東西,除了去琉璃廠的文物商店,就沒別的合法合規的去處了。
剩下的就只有那些“鬼市”之稱的古玩攤。
此階段的古玩攤有潘家園、白廟、鼓樓、后海、龍潭湖、皇城根、官園等。
惟一算是半官方的市場,也是因為寧衛民的干預,才把天壇壇根兒的鬼市弄到了天壇公園齋宮門前。
可畢竟規模有限,也沒有合法的批文,不好大張旗鼓不是?
所以總的來說,老百姓對這些東西的買賣難極了。
琉璃廠壓根就是給外國人開辦的,天壇齋宮門前的攤子也差不多是相同的路數。
民間愛好這些東西的人,想找個逛的起,也買得起這些東西的地方,幾乎沒有。
那些古玩攤的小販經常要和工商部門斗智斗勇,打“游擊戰”,想辦個合法的執照都沒地兒辦去。
不過,這種狀況到了寧衛民有意要辦市場的時候,就不一樣了。
因為就在幾個月前,1987年11月,國家發出了《關于進一步加強文物工作的通知》,規定政府職能部門可以出面建立古玩市場。
這也就是說,在國家批準建立的古玩市場中交易古玩成為合法,已經為了寧衛民興辦舊貨市場的投資計劃掃清了政策上的障礙。
這就是天時啊。
再加上寧衛民因為捐獻古物和幫助天壇公園中,無論和文物局還是旅游局,都維持了較好的關系。
他要牽頭去辦這個市場,那還不是一句話的事兒嗎?
文物局正發愁沒有辦法去感謝他呢,旅游局也對他的貢獻心存感念。
更別說寧衛民為了占據法理正義,避免日后的法律方面的麻煩,還效仿壇宮飯莊的合作模式,許諾白送兩個單位各百分之十的股份了。
實際上,就連頓飯都沒吃,連頓酒都沒喝,寧衛民做好了規劃之后,只是按照流程打了一個申請報告,帶著齊彥軍分別跑了兩個單位一趟,這件事就做實了。
這就是人和啊。
至于地利那就更不用說了,有現場的成功案例就在寧衛民的腦子里,他還用發愁去想哪兒合適嘛。
而且現在的潘家園啊,還荒僻的很呢。
過了左安門,過了腫瘤醫院往東,根本就沒什么居民。
從二環到三環,除了零星幾個小工廠,一個附近農民用來交易農副產品的自由市場,其他的地方,那都是雜草叢生,坎坷不平的荒地,越靠近三環越是如此。
僅僅只有不多的幾處工地在蓋樓,也都是一些大的企業單位,在給自己的職工蓋家屬樓。
說句不好聽的,在這個1992年才出現的潘家園舊貨市場原址啊,此時就連一點人氣基礎都沒有呢。
甚至連那些最早來到此處的文物販子們,目前都沒發現這里的好處呢。
所以,這就意味著拿地成本幾乎為零,根本就不用拆遷。
而且在這塊地段,市場想要怎么根本就不受限制。
面對一望無垠的荒草地,和溝溝坎坎的,據說是原先這里窯廠挖土留下的大坑,想怎么蓋就怎么蓋,想怎么圈就怎么圈,只要花點錢把地給整平了就行。
于是乎,1988年4月18日這天,當齊彥軍代表寧衛民來潘家園現場圈地確定投資意向的這一天,那叫一個興師動眾。
不但文物局的人來了,旅游局的人來了,工商局的人來了,公安局的人來了,當地的街道干部更是如接貴賓,把齊彥軍當成財神爺一樣的接待。
不為別的,就因為對這一片的街道干部們而言,那真是久旱逢甘霖啊。
就他們轄區里這么個專門讓鳥拉屎的地兒,居然也能讓人看上,這不是天上掉餡餅是什么?
只要這個大市場開了,無疑也就意味著他們苦日子也就結束了。
起碼他們從此不是土得掉渣的城鄉結合部了,而且手里也能額外有幾個活錢不是嗎?
因此街道胡主任幾乎是點頭哈腰,亦步亦趨,齊彥軍說什么他都說“是”,盡量滿足對方的一切條件。
而齊彥軍也真是沒讓對方失望,情況了解的差不多了,乍一張口就語出驚人。
“胡主任,我也沒別的要求,就是連農貿市場在內,這些空著的地方我們公司都要了。”
“什么?都要了?齊總。我……我沒聽錯吧?……”
只不過,這齊彥軍也真有點用力過猛了。
只見他雙手一劃拉,把遠處所有的空曠都劃拉在內,胡主任簡直嚇懵了。
甚至還不獨是他,其他人一樣有點找不著北了。
工商局的說,“是啊,這么大的地方都蓋市場,不可能吧,簡直聞所未聞。”
公安局的也說,“要是這樣,那得需要多少警力維持秩序啊。您確定這不是開玩笑?”
文物局和旅游局的更是一人一句小聲相勸。
“老齊,咱們規劃沒說這么大的規劃啊。你這是臨時起意還是怎么了?”
“就是啊。我看著,這些空地就是蓋五六個體育館也夠了,這邊又這么荒涼?你確定你剛才說的是你真正的意思?”
為此,齊彥軍看到大家如此反應,也忙不迭趕緊解釋起來。
“抱歉,抱歉,剛才可能我沒說清楚。”
不過就在大家剛剛莞爾,以為他真的只是說錯了話,或者只是隨口開玩笑的時候。
齊彥軍卻一本正經的表示,“我的意思是說,我們公司希望這些空地,能盡可能給我們留下。因為我們公司在這里不只想做一個市場那么簡單,我們公司的寧總其實是有意把這里做成一個有市場,有酒店,有展覽,有劇院,有博物館的文化產業綜合體的。可能現在說這些計劃是有點早了,但這些空地我們有的大用。甚至應該說,我們會選中這里辦市場,這里空地較多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如果市場開辦之后順利,我們當然不希望在地塊上受限制,萬一以后想擴就會比較困難。所以我在此提出,希望街道方面也能盡可能給我們預留下一些空曠的地塊,作為我們長期的儲備資源。最起碼,如果有別的單位要在這里選地塊,我們也希望能在同等條件下公司享有優先使用權……”
不用說,如果放在二十年后再聽這話,那白白要地的齊彥軍簡直就是空手套白狼,無恥沒下限。
然而,這個時候這么說,主動表明還想多投資的意愿,那就是讓現場的這些人大感意外的福音了。
唯一的區別就是工商局和公安局的人不敢置信,總覺得太不現實。
而文物局和旅游局的人聽了心潮澎湃,想到自己單位白得的股份,就跟打雞血一樣精神抖擻。
至于街道胡主任,在精神振奮之余,更是一針見血地詢問,“咳,空地都是現成的。您公司要真是有這么大的計劃我們歡迎還來不及呢。只是這么大地塊,您的公司有那么多資金?”
齊彥軍肅然道,“既然是計劃嘛,當然不可能一下子就把所有投資到位,我們肯定也是逐步到位,一點點的擴大規模,實現計劃。現在,當然把要辦的市場辦起來,然后再視情況談其他。”
“那您……現在手頭多少錢?能否給我確切數字?”
齊彥軍不假思索,就虛張聲勢給他手里資金謊報了翻一倍的數字。
“一千二百萬。”
現場的人都傻了。
一千二百萬啊!多么嚇人的數字。
在這個年頭已經能蓋一座十幾層的高樓了!
哪怕是兩三萬平米的地方,要是從無到有,蓋個全是平房的市場肯定沒問題。
不過街道主任心驚之后,粗粗算了下,還是忍不住又問,“恕我直言,您這個市場只是個舊貨市場,真的會有那么多人對這些舊貨交易感興趣嗎?”
“這您可誤會了,我們的市場不會是普通意義的舊貨市場,只是因為現在對‘古玩’二字比較忌諱,我們才繼續這么叫的。但其實這個舊貨市場主要經營的事文化藝術品類的舊貨,不是信托商店里的那些。”
“您說的這些我不懂。我只想知道萬一市場辦起來沒人來怎么辦?一千多萬蓋的市場也不小了。萬一您要是干的不順利,這筆錢賠掉了。是不是就不會繼續投資了?那我們難道還要把土地無限期給您留著不成?您要地,只要投資開發,無論干什么,我們街道都。不過,為避免出現意外情況,留地塊的事兒,咱們還是約定個期限好。”
他這番話說的實在,齊彥軍也點頭認可。
所以他下面的話也等于又給了街道一個定心丸。
“我們當然可以先約定個日期。不過請放心,這個地方我們不會輕易放棄的。我說的一千二百萬只是前期資金,是建設方面的專款。市場建筑的開發也是分步走,先建設再再開發,我們蓋好了,招租、宣傳,做都是會繼續投入資金的。所以我們有信心把這個市場做好。等到市場見了利,跟著就繼續蓋別的。這就叫滾動開發。您就慢慢看著好了,我們做事都是實打實的,能看得見,摸得著的。”
而這一席話,算是真正說的所有人眼里都冒了光。
雖然在場的人都不確定齊彥軍的信心是哪兒來的,但財大氣粗是真的感受到了。
不得不說,他們此時再看這片坑坑洼洼的荒地,那就不是荒地,像是金山了呀。
是的,這或許是京城第一個民辦企業的商業房地產開放項目,雖然不那么正規,但這種改變卻足以造成人們對市場經濟認識的一個飛躍。
國潮1980 第一千四百七十二章 空手套白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