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書架
小說社區
書庫 • 全本
玄幻 • 奇幻
武俠 • 仙俠
都市 • 言情
歷史 • 軍事
游戲 • 競技
科幻 • 靈異
您當前所在位置:休閑文學吧>>明九

107章 又一個穿越者

更新時間:2020-04-27  作者:七斤十三兩
明九 107章 又一個穿越者
高麗王最怕公主也是沒辦法的事,完全是一種舅舅的羞愧心作祟,她說什么就是什么隨便她就好了。

為二舅的樸老師也是笑笑無語,對那位下不出蛋的大嫂也是很熟悉的,熟悉的甚至是有些過分。不為別的,只因為以前的大嫂可不是什么大嫂,而是戀人。

對于這些陳年往事,樸老師也不想多提,提起也只會讓高麗王尷尬,畢竟是親哥哥。

“大外甥女公主大人,舅媽還是不要讓她現在開了。以后有機會的,我們一家倆舅舅,一群舅媽好好聚一聚。”

意思很簡單,一群舅媽還是免了吧。聽也能聽得出來,就是一種很委婉的拒絕。

拒絕都已經被拒接,又何必強求。該說的還是要說,山山想了想,最終冒出一句:“既然你是我的舅舅,讓本公主見一見舅母很正常啊,更何況,本公主自小就缺少母,很想從舅母上找回一些母的感覺。難道,這點要求都不可以滿足的嗎?”

這點要求自然是可以滿足的,只是高麗王不想啊,很是為難道:“真的要見?”

“必須要見呀!”

山山是完全沒有辦法吧,都是某少爺的交代的,不按照某少爺的意思照辦都不行的。

高麗王無奈,只能按照山山的意思照辦,讓樸老師親子出馬,去請大嫂前來。可偏偏這個時候人群中又蹦出一人,他道:“關于之前不孝有三的說法是錯誤的。”

一句話,所有人都愣了。

這家伙是想錢想瘋了吧。

行,就讓他說!

“父母常用“不孝有三,無后為大”來數落沒有結婚或者結婚后沒有寶寶的孩子,那么,“不孝有三,無后為大”的本意是什么?另外兩個不孝又是什么呢?

“不孝有三,無后為大”這句話出自《孟子·離婁上》,全文是:不孝有三,無后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后也。君子以為猶告也。這句話是孟子在評價舜結婚的事時說的。傳說中,舜帝的父母不賢,導致舜帝一直沒能娶妻,舜帝最后只好不告知父母,自行娶妻。

關于孟子這段話的解釋,目前有兩種觀點,尚無具體的學術定論:

一種觀點認為“后”是后代的意思,翻譯過來就是:不孝的行為有很多種,沒有后繼人是最大的不孝。

另一種觀點認為“后”是指的后代的職責,翻譯過來就是:不孝的行為有很多種,沒有做到盡后代的責任最為不孝。

那么,不孝有三中,另外兩個是什么呢?

在孟子的原話中,并沒有講明其他的兩種不孝是什么。到了東漢,趙岐在《十三經注》中闡述了他個人對于孟子這段話的理解:“于禮有不孝者三事,謂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家窮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無后為大。

意思是說:

一味順從,見父母有過錯而不勸說,使他們陷入不義之中,是第一種不孝;

家境貧窮,父母年老,自己卻不去當官吃俸祿來供養父母,這是第二種不孝;

不娶妻生子,斷絕后代,這是第三種不孝。

其中,沒有后代最為重要。

也有人認為,這種說法是趙岐對孟子的曲解,并不是孟子的本意。不管怎么樣,這句話已經成為了當代社會父母們催婚的利器,這恐怕也是孟子沒有想到的。

此為不孝!

不忠和不義可以一起說,就拿《水滸傳》來說,本人對這部小說的評價,至今是眾說紛紜,特別是其中的主人公—宋江這個人物,更是褒貶不一、爭議頗多,謹以批判者的眼光來說,大多數批判宋江是投降派,是一個封建社會的衛道士。但就此人的為人來看,似乎還符合忠、孝、仁、義這四個字,但筆者通過反復閱讀《水滸》并一再推敲認為,宋江其實是一個不忠、不孝、不仁、不義的偽君子。提出這樣的論斷,恐怕會招致不少反對之聲,不過,請容筆者將自己的根據一一奉上。先說說宋江的不忠。首先,所謂“忠”,應該有兩種含義:一種為廣義上的“忠”,即忠于國家,忠于人民,忠于正義;一種為狹義上的“忠”,只是忠于自己的主人,也就是所謂的“愚忠”。而筆者認為宋江這兩種“忠”哪一種都沒有做到:先談狹義上的“忠”:宋江的直接領導人應該是晁蓋,晁蓋上梁山是為了與當時腐朽的宋王朝分庭抗理,以推翻當時的封建統治為目標,而當時梁山好漢議事的地點被稱為“聚義廳”;而宋江坐上梁山泊的頭把交椅后,立刻把議事處改為了“忠義堂”,這一字之改,便徹底改變了梁山泊原來的政治路線:“聚義廳”意思是是聚集全天下的英雄好漢造封建統治的反,是以反剝削、反壓迫為政治目的;而“忠義堂”,則立足于忠,即忠于宋皇帝、忠于封建王朝。而宋江是這么改的,更是這么做的:首先,他一再鼓吹投降主義,多次對外聲稱自己上梁山是“權時避難,只待招安”,并以此網絡了一批類似于柴進、呼延灼、關勝等一大批的封建貴族和以盧俊義、李應為代表的封建地主以及以秦明、董平為代表的封建官員,改變了整個梁山泊的階級組成,可見其搞投降主義是蓄謀已久的。當然,忠臣的觀點未必非要與自己的領導人完全一致,但雙方觀點發生沖突時,應該向領導提出,方式可以采取直接的或婉轉的,與領導探討,從而使觀點達成一致。而無論是晁蓋本人的格,還是與宋江的私人關系,可以說是充分許宋江進言的,而《水滸》卻沒有這方面的描寫。可見宋江明白搞投降主義在晁蓋那里是行不通的。于是他處心積慮地作準備,待時機成熟即其坐穩梁山頭把交椅后,便改變了晁蓋推行的政治路線。以上種種,能說明他忠于自己的領導嗎?再說到廣義上的“忠”,當時的宋王朝可以說是皇帝昏庸、臣當道、政治、民怨沸騰。其中首當其沖的便是昏君宋徽宗,他的昏庸在某些方面甚至超過了歷史上另外兩位無道的昏君秦二世和隋煬帝:大家都知道,但凡昏君,都會寵信臣,這一點,無論是宋徽宗,還是秦二世和隋煬帝都不例外,史書所載秦二世寵信臣趙高,隋煬帝寵信臣宇文化及,而宋徽宗卻寵信了蔡京、高俅、楊戩和童貫四大臣,首先從寵信臣的數量上超過了秦二世和隋煬帝。另外,無論是秦二世還是隋煬帝,他們都是在沒有認識到趙高或宇文化及是臣的前提下才寵信他們的。再看宋徽宗,他曾派童貫和高俅先后去攻打梁山好漢,結果被梁山好漢打得大敗而歸,高俅本人甚至被梁山好漢好漢生擒活捉,險些喪命。而他們二人卻撒下彌天大謊,以天氣炎水土不服使士兵多有生病等原因所以暫時罷兵來搪塞宋徽宗,宋徽宗未作任何調查便信以為真。這也就罷了,令人想不通的是后來宋江通過京城名李師師將真實況告知了宋徽宗,宋徽宗就應該以欺君之罪將二人斬首,最起碼也應該將二人罷官為民,永不錄用。而宋徽宗僅僅是將二人訓斥了一番而已。除此之外,書中還多次提到宋徽宗大罵蔡京等四人妒賢嫉能、為國擋賢,要知道當時妒賢嫉能這一條罪就夠處死了,但宋徽宗還是僅僅將他們罵一頓便完事,過后還對這幾人言聽計從。這時說宋徽宗昏庸無道已經是客氣的了,他簡直就是個混蛋。忠于這樣的皇帝,無疑會給國家和人民造成更大的災難,也就是對國家和人民的不忠,是助紂為虐。因此,宋江的所謂“忠”僅僅看似是忠于腐朽的宋王朝、忠于昏庸的宋皇帝,而視自己的主人晁蓋于不顧,致國家和人民的利益于不顧,是助紂為虐。更何況,他對宋王朝及宋徽宗,也并不是真正的忠心耿耿:首先,他在江州醉題反詩,證明了他對當時朝廷的不滿;更重要的是,如果他真的忠于朝廷,就應該替朝廷替皇帝鏟除佞,在這方面他是有充足的機會的,那就是借高俅童貫等人率兵征剿梁山之機除掉這兩位臣,但宋江沒有這么做,他先是有意放跑了童貫,后又在抓住高俅后屈膝諂媚,極盡奴才之相。他所做的一切,無疑是為了招安,為了自己的名利仕途,為了自己茍活之世。因此,他的“忠”是虛偽的,在這虛偽的“忠”的下面,隱藏著的是真正的名利之心。看了這一切的一切,讀者難道還會認為宋江是忠臣嗎?說宋江不孝,恐怕會招致更多的非議,但筆者有三條根據能夠證明宋江的不孝:首先,傳統觀念認為:“不孝有三,無后為大”,宋江在《水滸》中只與閻婆惜有過夫妻之實,且未留下一兒半女,從此一直是獨,更談不上延續后代了;其次,傳統的孝道還信奉:“父母在,不遠行”的觀點,而在宋江老父宋太公邊長期侍奉的人是宋江的弟弟宋清,而宋江自己則長年在外,并未盡到人子之責;如果說以上兩條還有可原的話,那這第三條則無可辯駁地說明了宋江的不孝:那就是他娶閻婆惜這一舉動,封建社會認為婚姻大事應該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現代社會雖然提倡婚姻自主,但男女雙方的父母在此問題上也還是有相當發言權的,并且大部分青年男女在此問題上還是盡可能征得父母同意的。那么宋太公對宋江娶閻婆惜的態度是什么呢?無非是五種可能:一是事先知道但一直不同意;二是事先知道并且同意;三是事先不知但事后默許;四是事先不知事后不同意;五是一直不知此事。其中第一和第五條的可能都不大,因為《水滸》中稱宋江為“孝義黑三郎“,因此起碼表面上宋江還得表現得過得去,加上他對閻婆惜也沒有多少感,因此他不大會在宋太公不同意的況下娶閻婆惜,而且宋江所效力的衙門離宋家莊并不遠,宋江本人名氣又大,有這種事宋太公不會沒有耳聞,更何況宋江本人也不會將此事一直瞞著宋太公。那么如果是第二或第三種況發生,那宋江就應該將閻婆惜送到宋家莊代自己在老父堂前盡孝,才能說明他是孝子,但他卻是將閻婆惜留在了自己邊;如果是第四種況,則直接說明了宋江的不孝。退一萬步說,就算是第一和第五種形,也說明了宋江的不孝。綜合上述觀點,讀者還認為宋江是真孝子嗎?宋江的不仁是更加顯而易見的。首先,他在清風山時將奉命征剿清風山的霹靂火秦明生擒,當他勸秦明投降遭到婉拒時,便派人假扮秦明,穿其衣帽,騎其戰馬,拿其兵器到青州城去殺人放火,給秦明栽贓陷害,迫使其不得不投降;后來又出于破連環馬的需要請金槍將徐寧的原因,先派人盜竊了徐寧家祖傳的雁翎甲從而將徐寧騙了出來,后又派人化妝成徐寧在城中燒殺掠搶,得徐寧只得投降;再后來又為了讓玉麒麟盧俊義投靠梁山,便在盧俊義的家中題反詩來栽贓陷害,害得盧俊義家破人亡,不得已投靠了梁山;最令人發指的是,宋江為了讓美髯公朱仝上梁山,竟乘朱仝帶著小衙內玩耍之時,先將朱仝調開,然后指使李逵殘忍地將小衙內的頭顱劈為兩半,致使朱仝只得上了梁山。他的這些所作所為,用心之歹毒,手段之殘忍,簡直是禽獸不如。請問讀者,他這“仁”字怎講?說宋江不義,想來也會招致不少反對聲。因為宋江在他的家鄉鄆城縣是有名的“孝義黑三郎”,而且他還有兩個外號:一個是“及時雨”,一個是“呼保義”,他也確實不吝錢財,曾對向他求助的人慷慨解囊,尤其是當晁蓋等七人劫取生辰綱一事泄露后,他擔著血海干系向晁蓋等人送信等行為,確實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他重義的一面。但那都是上梁山以前的事,上了梁山后,他開始也還是打著“義”旗幟招來了一批愿意為其效命的英雄好漢,然而,當“招安”這一政治目標在其腦海中形成時,他便露出了本來面目:他先是招來了一批以盧俊義、柴進等為代表的地主階級的舊官僚舊貴族,改變了水泊梁山統治層的組成結構,后又對那些反對招安的頭領采取軟硬兼施的打擊壓制,為了達到“招安”的目的,他多次要殺掉反對招安最堅決、但卻與他義最深、多次救過他命的李逵,而最終李逵也是死在了宋江的手中。宋江招安了,招安后的他,便淪為朝廷的鷹犬去鎮壓其他的農民起義組織,使得梁山好漢十之七八都命喪疆場。試想一下,如果梁山好漢不受招安,會死那么多人嗎?即使死,也是轟轟烈烈的死,是死得其所,而受招安而死,則死得窩窩囊囊,就算沒有死的人,也是茍活于人世。因此,不客氣的說宋江是以兄弟們的鮮血染紅了自己的官服。宋江的這些所作所為,又如何當得起這“義”字呢?宋江,這個不忠、不孝、不仁、不義之徒,這個自上梁山起就時時刻刻夢想招安、祈盼招安的奴才,終于落得個被服毒亡的下場,也算是罪有應得,只可嘆那些為他而亡的好漢,至死也未認請宋江的真實嘴臉。”

一段話說完,所有人都愣住了。

壓根就聽不明白水滸,更不熟悉宋江這個人是誰,也只有一人明白,瞪大了眼睛,嘴角勾起一抹微笑。

他也是個穿越人士!

明九 107章 又一個穿越者

上一章  |  明九目錄  |  下一章

休閑文學吧提供免費小說,請讀者支持正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