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妃雖晚不須嗟 第四百六十四章 不須嗟 8(大結局)
本次發布房到版,支持一妃請至瀟湘書院
《道德真經》即《道德經》,又稱《老子》、《老子五千文》。共81章,5000余言,分上下篇。老子著。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陽,或曰謚伯陽,春秋時期人,生卒年不詳,籍貫也多有爭議。老子為道家學派創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與莊子并稱“老莊”。在道教中被尊為道祖,稱“太上老君”。在道教中,《莊子》又稱《南華真經》,《列子》又稱《沖虛真經》,與《道德真經》合稱三真經,被道教奉為主要經典。
主要思想
以“道”解釋宇宙萬物的演變,即“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乃“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除了樸素的唯物主義觀點,《老子》一書中還包括大量樸素辯證法觀點,如以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兩面,“反者道之動”,并能由對立而轉化,此外,書中也有大量的民本思想:“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余”;“民之饑,以其上食稅之多”;“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其學說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
對道教的影響
道教的教理教義,如上善若水、尊道貴德、道生德育、自然無為、清靜寡欲、柔弱不爭、長生久視等根本宗義,皆源出于《道德真經》。祖天師張道陵建立道教教團之時,即以《道德真經》為圣典,并作《老子想爾注》,闡說道教要旨和修行準則,初步建立起道教教義思想體系,以“正一”之名來表明所倡行的教化學說是太上真一不二的正教。而且,道教的經典和許多高道真人的著述也都根據《道德真經》這部圣典加以充分的發揮,或作必要的演繹。道教尊奉的《南華真經》和《沖虛真經》,承揚《道德真經》的思想,對道教修身體道、精神逍遙、坐忘養生、神仙變化等思想加以豐富和闡揚,使偏重理性的道家學說在后世高道的繼承闡揚下,過渡到道教的教義學說,彼此打成一片。《太平經》以宗教教化而立論,對《道德真經》“道”生化天地萬物的創世說和“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的教義作了充分闡釋。葛洪的《暢玄》所講神仙之術,亦當屬于太上道家之系統。《度人經》以“仙道貴生,無量度人”為主旨,正體現了《道德真經》的根本宗義。總之,道教的教義思想無不根本于《道德真經》,因而道教尊《道德真經》為圣典。
成書時間
相傳老子修道德,著書上下篇。春秋末期已有老子其人。據道教典籍記載,老子曾任周守藏史,后來遷為柱下史。周朝衰落之際,老子辭官離去,經函谷關時,縣令尹喜懇請他著書傳世,于是老子寫下五千余言,即傳誦千古的《道德經》。現存通行本《老子》,多數學者認為在孔子、墨翟之后,可能成書于戰國中前期。王弼注本、傅奕本上篇言道,下篇言德。1973年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老子》甲、乙本,則上篇為“德篇”,下篇為“道篇”。在上下篇中分章次第,以及《道德經》的題名都是后人所加。
版本流傳
現存《老子》的版本,以帛書甲、乙本為最早。甲本文字,不避漢高祖劉邦諱,可證它是劉邦稱帝以前抄寫的。乙本避劉邦諱,但不避惠帝劉盈、文帝劉恒諱,可知它是劉邦稱帝以后,劉盈、劉恒為帝以前抄寫的。甲、乙本皆分二篇,乙本篇末標出《德》3041字,《道》2426字,合計5467字。甲本尾題殘缺不明。兩本都不分章次。
東漢時成書的《老子河上公章句》,分81章,上篇道經37章,下篇德經44章,河上本復于每章章次之首冠以“章題”二字。魏王弼《老子注》,只分81章,并無章題名稱。唐初傅奕校定《道德經古本篇》,據宋代謝守灝《混元圣紀》記載:傅奕考核眾本,勘數其字。項羽妾本,齊武平五年,彭城人開項羽妾冢得之;安丘望本,魏太和中,道士寇謙之得之;河上丈人本,齊處士仇岳得之。其中項羽妾本迄今仍有相當高的學術價值。另尚有題為西漢末嚴遵撰的《道德真經指歸》,章句頗與諸本不同,今存殘本,但有人認為是后人偽托。
現存《老子》的版本,除漢初帛書本外,還有許多版本流傳。約略統計,石刻14種,其中以唐太宗時虞世南校寫的石刻《老子》為最古。其次為唐中宗景龍二年(708)易州龍興觀道德經碑。唐寫本《老子》殘卷,散見于各地保存的敦煌經卷中,為數頗多。今見木刻諸本中,以宋刊《老子道德經河上公章句》為較古,商務印書館《四部叢刊》初編有影印本。明《正統道藏》搜集《道德經》文本及漢、魏、唐、宋、金、元、明眾注本,總計有41種之多。
研究和考釋概況
歷代學者研討和考釋《老子》的著作不下千百家,但存者少,佚者多。其中主要有:戰國末年,喜黃老、刑名之學的韓非子,最早著《解老》、《喻老》,西漢《老子鄰氏經傳》、《老子傅氏經說》、《老子徐氏經說》以及《劉向說老子》等,均已散失。東漢時,《老子河上公章句》宣揚練氣可以久壽長存;《老子想爾注》強調學道練形,能致長生。魏晉時期,何晏作《老子道德經》,王弼撰《老子注》,闡發以虛為主、以無為本的玄學觀念。南北朝時,佛學和道教并盛,佛門亦耽玄理,釋氏注解《老子》的很多。
唐代,因皇帝與老子同姓李氏,故大力提倡道教,設置崇玄學,令生徒論習《道德經》,道俗學人,先后注《老子》的名家有孫思邈、傅奕、尹知章、成玄英、唐明皇、李榮、強思齊、杜光庭等。
宋代注解《老子》亦多名著,道士陳景元撰《道德真經藏室纂微》10卷,范應元撰《老子道德經古本集注》2卷,有《續古逸叢書》影印宋刊本,明《道藏》未收,明以來亦少引用,該書搜羅古本舊注頗多,彌足珍貴。司馬光著《道德真經論》,與先儒不同。王安石喜讀《老子》,作《老子注》。王安石子王雱及其友呂惠卿、陸佃、劉仲平皆有《老子注》。彭耜撰《道德真經集注》18卷,所引注本,或存或亡。到了元代,吳澄作《老子注》,解釋多合于《老子》本義。明代焦竑撰《老子翼》,采集韓非子以后解《老子》者64家,并附以焦氏《筆乘》,共成65家,各取精語,于諸家注中推為博贍而有理致,并附《考異》,識其異同。清代畢沅撰《老子道德經考異》,以唐傅奕授定本為底本,參校河上公、王弼、顧歡、陸德明、彭耜、《永樂大典》、焦竑《考異》等,間有不合于古者,則折衷眾說,以定所是。但畢沅《考異》,詳于宋元諸本,忽于唐本。近人羅振玉針對畢沅這個缺陷,撰《道德經考異》,根據景龍本、開元御注本、廣明本、景福本等4個唐石刻本以及六朝和唐寫本殘卷10種撰成。羅本再加上馬王堆漢墓帛書本、焦竑和畢沅《考異》,則漢、唐、宋、元、明諸本《老子》文字的異同,都可以考定了。
《道德真經》上篇(河上公本)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后相隨。是以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第三章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心不亂。是以圣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第四章
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存。吾不知其誰之子,象帝之先。
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第六章
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之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第七章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耶?故能成其私。
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人,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后相隨。是以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第三章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心不亂。是以圣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第四章
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存。吾不知其誰之子,象帝之先。
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第六章
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之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第七章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耶?故能成其私。
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人,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后相隨。是以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第三章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心不亂。是以圣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第四章
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存。吾不知其誰之子,象帝之先。
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第六章
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之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第七章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耶?故能成其私。
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人,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一妃雖晚不須嗟 第四百六十四章 不須嗟 8(大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