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冠 第四十三章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沒時間去想景清的事情,黃昏打鐵趁熱,“先生,你才到應天,可能有所不知,晚生一介草民,又是黃觀之侄,為何能屢次覲見陛下,原因很簡單。”
高賢寧也好奇,“愿聞其詳。”
黃昏毫無隱瞞,“因為我從事著一個特殊的職業,有特殊的能力,嗯……怎么說呢,先生知道推背圖吧,巧了,晚生也有這等能力。”
高賢寧蹙眉深思,“按你這說法,豈非就是神神鬼鬼的相士?”
子不語怪力亂神。
讀書人,是最不容易迷信的。
黃昏笑道:“這且不論,我再說一事,如果先生覺得這樣的事情值得期待,那就留下來入朝為官——不是為朱棣,也不是為先生自己的榮華富貴,而是為泱泱中國。”
明朝時期已自稱中國。
高賢寧:“愿聞其詳。”
他確實有些意動,因為那一句“若天子無明臣,則朝無善政”。
沒有誰比讀書人更理解這句話。
黃昏眼里浮起崇拜和向往,“大明自太祖開國,休養生息三十載有余,今疆域之內,四海無閑田,猶有民餓死,國不算強民亦不富,且外有安南隱患,蒙元余孽,邊疆不定。但是晚生以為,朱棣治下將見盛世。”
黃昏都有點佩服自己了,出口成章引典用古,胸有墨華自芬芳啊!
“何等盛世?”
“朱棣登基之后,以他好強的性情和靖難得江山的原因,必然要勵精圖治才能正其帝王之形,其措施不外如是:發展經濟,提倡文教,完善科舉,采取措施大力發展農業,興修水利,疏通大運河,減輕稅負,為穩定邊疆,亦會多次親征漠北,南撫安南,宣揚國威之余,還需大力開拓海外交流,或會派人下西洋,經營南海,又派人出使西域,以此開創萬國來朝的局面。此外,晚生已經得知,朱棣將讓解縉編纂一部曠古爍今的百科全書,包容先秦以來所有經典的書。”
“天下因而大治。”
“再其后,按照常理來推,應是嫡長子朱高熾為太子,朱高熾仁厚,他若是登基,也有可能打造出盛世之治,不難想象,數十年后,大明王朝疆域遼闊,國富民強,四海來朝,襄容宇內,展現出大一統王朝的蓬勃生機,這或許會是古往今來最大盛世,遠邁漢唐!”
“敢問先生,這樣的盛世,我等讀書人豈有不向往之理?”
高賢寧聽得是瞠目結舌。
黃昏是真敢吹。
遠邁漢唐?
按照你這說辭,朱棣比漢武大帝和唐太宗更厲害。
不可能嘛。
高賢寧這種心理很正常,人大多都有厚古薄今的想法,在他們這些讀書人眼中,世間大概沒君王能比漢武和太宗更強的了。
黃昏最后定鼎而言:“要打造這樣的盛世,僅靠朱棣就行了嗎?所以大明朝堂,確實需要先生這樣的人才,晚生有一句話,還請先生三思: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這句話的原話出自顧炎武:保國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謀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有責焉耳矣。
后輩先烈梁啟超濃縮為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八字。
高賢寧眼睛光彩熠熠。
好一個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黃觀有個好侄兒!
大明有個好讀書人!
低頭沉吟不語。
許久許久,才看向黃昏,“你稱呼高某為先生,愧不敢當,一句‘若天子無明臣則朝無善政’,一句‘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僅是這兩句便可傳頌千古,更可為高某師。千百年后,世間讀書當以此為明燈。先前是高某淺鄙過于自私,聞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大有醍醐灌頂之感,高某亦向往你口中的煌煌盛世,朱棣可輔,高某定然竭盡全力,若是不可輔,那高某便掛印歸去。”
明臣也需賢天子。
黃昏大喜,對高賢寧的謬贊有些羞臊,畢竟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這句是自己抄襲的,不料高賢寧又道:“然我已拒朱棣,又知與紀綱,如今又怎好入仕?”
這是個問題。
我這把年紀了,總不能讓我再去參加科舉吧。
況且……
前頭剛拒絕,轉身就跑去找朱棣求官,這會被天下人罵斷脊梁的。
我高賢寧也是要臉的人。
黃昏笑意盈盈,“先生不必擔心此事,不若先到吳叔叔家里暫住,給晚生一些時間,先生必然能朝為官,嗯……我不會讓先生去和解縉編修明太祖實錄的。”
高賢寧甚是欣慰。
黃昏這孩子硬是要得,很善解人意。
于是讓折柳亭外的馬夫自去。
和黃昏信步回城。
高賢寧心中還有一個疑問:“黃昏,高某確實有點不解,你究竟是如何評斷,朱棣和朱高熾會打造出那樣一個煌煌盛世出來?”
黃昏想了想,“說出來你可能不信。”
高賢寧,“你且說說。”
黃昏也不能和盤托出,只說繼續重復先前的說辭,說自己集心理學、人類行為學、天文星象學等學識之大成,推測一些未來事……
反正是忽悠。
高賢寧也是不信。
他之所以被說動,確實是因為黃昏那兩句話。
天子無明臣,朝無善政。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落地有聲。
在將高賢寧忽悠到吳溥家里暫住后,他沒停下來,繼續去外奔走:高賢寧提醒了他,永樂登基之后,還有個景清。
為何后人評價永樂,有時候會冠于冷血殘暴?
朱棣確實殺人很多,其中兩件,尤為著名。
一是方孝孺被誅十族,但這件事被后人證實是虛假的。
二是景清的瓜蔓抄,這是真的。
景清,耿姓,謬傳為景,陜西邠州宜祿驛人。自幼父母雙亡,外祖母家中長大,入真寧籍,洪武二十七年榜眼,授編修,改御史。
此前曾連中兩屆鄉試解元,卻拒不入京參加會試,被時任陜西承宣布政右使張允照彈劾,激怒朱元璋,讓其十年內不準參與大考。
洪武三十年春,朱元璋召見景清,命署左僉都御史。
景清因為奏疏里有錯字,于是懷印更改,被給事中所劾,關入詔獄,不就又放了出來,命起巡察川、陜私茶,任金華知府。
建文初,任北平參議。
朱允炆的意思是讓景清去監視朱棣。
在北平時,燕王朱棣曾和景清見過,見景清言論明晰,朱棣極為贊賞。
后建文帝一看監視朱棣么得效果,把景清調回來吧,于是景清遷任御史大夫。
沒多久靖難了。
景清倒是有骨氣,密謀辦大事,又約了方孝孺孝孺等同殉國,哪知方孝孺被殺之后,景清沒殉國,朱棣讓景清繼續出任御史大夫。
景清愉快的接受了。
這么一看,景清似乎和解縉、胡廣、李貫一樣。
被無數讀書人在暗地里譏笑,說這些讀書人皆是言不顧行貪生怕死的一丘之貉。
可若是如此,也不會有瓜蔓抄的慘案了。
大明王冠 第四十三章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