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政大明 第十三章 坐而論道
清風吹過林子沙沙作響。
休整完畢,陳俞嗔轉身來到剛才的戰場,跟隨自己的騎手死了三個,安排人就近挖坑埋葬,在墳前立起木牌,書寫上姓名,又取來干糧和酒水擺在前面。
陳俞嗔在三人的墳前坐了一會兒,自言自語的不知道說了些什么,隨后起身,讓人把那十幾具土匪的尸體扔進旁邊的草叢中,可能就成了野狗的美食。
那匹棗紅馬已經失血過多,氣絕身亡,明眸永閉。
陳俞嗔輕輕撫摸著馬頸,心生哀意,最后什么也沒說,讓人挖了大坑,將棗紅大馬埋葬!
李溫本想說些什么,可話到嘴邊還是咽了回去。
各種善后的事情處理完畢,車隊啟程,繼續前行,李溫也隨著車隊,一同前往紹興府。
加入車隊,李溫才看清十幾輛馬車,都拉滿了貨物,車輪吱扭扭的呻吟著,好似不堪重負一般!
“李公子,某家想向您請教!”
馮把頭四十多歲,一臉絡腮胡子,一說話露出一口大白牙。
“某家大言不慚,這火銃戰法我不說精通,也算小有心得,這打銃以齊射為佳,切不可各自為戰,胡亂放銃!齊射威力更大,命中更多,是亂射不能比的。但今日我看李公子的戰法卻有不同,為此某家想請公子講講。”
李溫并沒有立即回答馮把頭的問題,而是想看看他們用的槍。
火銃拿在手里沉甸甸的,大約有六七斤重,一米多長,整個銃形制構造,已經有些現代槍的影子。
其銃管是鋼鐵片卷制而成,內外共兩層緊密貼在一起卷成筒。
后有照門,前有照星,火門在側邊,下面有二三鐵鈕,方便下捎釘,放銃時不會振動。
扳機用銅片制成,厚度和硬幣差不多。
換句話說,整個火銃很漂亮,李溫拿在手里都有些愛不釋手。
“馮把頭這是什么銃?”
“魯密銃!”
李溫恍然,這就是鼎鼎大名的魯密銃啊!把槍還給馮把頭,這才開口聊起剛才的問題。
“馮把頭,你的戰法戰果如何?”
聊起戰果,馮把頭一臉驕傲,不自覺的昂起頭。
“哈哈,要說起這戰果應是無往不利,賊匪聽見這銃聲皆被嚇得魂飛魄散四散奔逃,都恨爹娘少生兩條腿啊!”
李溫也微笑著點點頭,心想這就是他自信的來源,遇到烏合之眾當然是四散奔逃,遇到今天這些悍匪,卻有些不夠用。
“馮把頭,你所說戰法只對其一,卻不知其二!”
聽到李溫說自己只對其一,還有其二,登時來了興趣,瞪著眼睛支著耳朵等著繼續說下去,就連陳俞嗔也湊過來。
“這其二就是…連續!”李溫不知道該怎么說才能讓馮把頭理解,感覺這個連續的詞應該差不多。
“馮把頭言說齊射當然對,但是齊射之后無復射,威力大減矣。剛才我觀之馮把頭戰法,齊射之后,重新上子藥需用十息左右,而這個時間惡匪完全可以沖上來,幾乎無第二次放銃!”
聽李溫這么說,馮把頭點點頭,確實如此。
“而我言之連續,就是放一銃,二銃接上,再之三銃,銃銃不絕!銃聲不絕,傷害不絕,再之惡匪聞聽銃聲不絕,心中更怕,最后潰敗!”
“齊射與連射合一,火銃威力更甚。今日馮把頭等銃手,人數略少,齊射之后無連射,連射之后難齊射,所以我只能退而求其次,重連射,輕齊射!”
“妙,甚妙!李公子,我還有一事不解,為何我等齊射并無射中,而各自放銃卻多有結果?”
李溫略微思索,問道:“你們如何練銃?”
馮把頭有些疑惑的看著李溫,“練銃?當然是以齊射為主練!”
“根結在此,你們練銃只以齊射為重,卻輕瞄準。雖然是齊射,可你偏高一寸,他偏低一厘,結果定大不相同呀!”
“噢~李公子大才,某家當如醍醐灌頂,受教了!”
馮把頭連連拍著腦袋,一臉恍然大悟的樣子。
就連陳俞嗔也贊不絕口,“李兄了得,你卻與那些文人不同,不僅書讀的好,就連這兵法戰策也懂?堪比王陽明了!”
李溫表情如舊,但他能感覺到,陳俞嗔對讀書人總有些偏見。
“陽明先生不敢比,在下拍馬不及。況且我懂的也是皮毛,只是書讀得多些罷了!我所說戰法非我所創,只是讀書有感而已,先人之才智,切不可輕視。火銃戰法,黔寧王不可不知!”
李溫所說的黔寧王是朱元璋的義子沐英。沐英戰功卓著,為大明王朝鎮守云南,且創設了很了不起的火銃分段射擊。
陳俞嗔可不管什么黔寧王不黔寧王的,作為一個商人,正如李溫感覺到的那樣,他在心里無論是出于嫉妒或者還是什么原因,總是不喜歡與讀書人來往,李溫可以說是例外了。
“李兄讀書多,以你之見,禮,樂,射,御,書,數,何為重?”
陳俞嗔曾經問過很讀書人這個問題,而那些讀書人都是回答的是“禮”,陳俞嗔卻是最討厭禮教的那種人,此刻他又拿出這問題來問李溫。
“以我之見,數,當為重!”
陳俞嗔以為自己聽錯了,抻著脖子遲疑了半天,才確信李溫說的不是“禮”,而是“數”。
“難道李兄也通經商?”
陳俞嗔兩手一拍,以為碰到同道中人,興奮的拍起手來。
李溫搖搖頭,“經商我不甚太懂!”
陳俞嗔卻是一副你不懂經商,你卻在這里跟我談算數,當我是傻么?
“算數不僅僅只是算數,它更是一門大學問,很大很大的學問,用來經商算賬,卻是有些可惜了!”
聽完李溫的話,陳俞嗔更蒙了,不知道李溫想表達什么。
“用來經商算賬可惜?那算數還當如何去用?”
馬車吱呀呀的響著,沉重的馬車在松軟的地上留下一條深深的車轍。
李溫抬頭向前看去,有一道平緩并不太高的坡,他向前指著說道:“馬車上不去這道緩坡!”
為政大明 第十三章 坐而論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