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威力加強 第四百一十五章 爭與不爭
找到了不容易腐爛的辦法,密封就很簡單了,先民很早就發明了貯藏食物密封的方法,那就是用泥封。
最開始制作的鐵罐也是圓形的,開口小身體大,形狀不容易運輸,劉備想要那種直立的長方形,這樣就能規整運輸,所占的空間也小。工匠首先想到了木塞,試驗證明也成功了,但這樣的步驟就太多了,大規模生產就比較慢。
最終宅在青州,一直打理家中事務的諸葛均想出了解決辦法,那就是二重卷邊工藝,使用一深一淺兩道卷邊槽的擠壓將原本只有兩層的鐵皮擠壓成五層結。
有了卷邊工藝罐頭的密封問題得到解決,甚至連泥封都不需要了,簡化了罐頭的制作。
之后鐵皮易銹的問題就更好解決了,直接在鋼板澆鑄成功后將鋼板放入青銅液之中,在鐵皮表面鍍上一層青銅,這樣做成的罐體既不容易銹,還能給食用罐頭的人補充一些銅元素。
新式罐頭制成后,工匠們制作了一批,每過一個月打開幾個查看罐內的魚肉是否FǔBài,今天劉備看到的這批罐頭就是一年前的。
“好,內陸之民可食魚鮮矣。”劉備說道,“眾匠郎皆有封賞。”
“陛下,扶南傳回海軍呂將軍急件。”
“回宮。”
劉備仔細看了呂蒙的匯報,很快明白了他們的擔憂,只是劉備自己也沒想到現在的身毒那么好打。放任海軍攻城略地確實不太好,也是極大的浪費。
“招四位皇子前來。”
“是!”
“拜見父皇!”不一會劉備四個兒子就到了。
“南方軍情汝等觀之。”
四人輪流看了一遍,劉禪說道:“父皇可是欲令我等出征身毒?”
“禪兒所言不差,然出征之前朕有一問,需汝等小心思量。”
劉備很少在私人場合稱“朕”,即便考量幾人的功課也都是“我”。這時突然改口,四人臉色一正。
“這大漢帝位遲早要傳于汝等中一人,今天時有變,身毒之地可助大漢昌盛,不可棄之。”劉備說道,“現需一王往征身毒,就封。汝等可先回,慎思之,三日后告之朕。”
外封當然就不可能繼承皇位,劉備給四人三天考慮的時間其實有兩層考驗。
“父皇,兒臣之志欲使我大漢繁榮昌盛,綿延萬代,兒臣愿留京聽父皇教誨。”想要當皇帝,在這種原則性問題上就不能猶豫,劉備話音剛落沒幾秒鐘,劉封就起身拒絕就封,劉封的優秀令劉備大感寬慰。
聽完劉封的回答劉禪這才反應過來,看了看劉備又轉頭看了看劉封。這時劉封又說道:“兒臣正向諸葛宰相請教處政之道,若父皇無事,兒臣告退。”
劉封不等劉備提示就告退說起來有些失禮,不過看旁邊劉禪糾結的樣子,他的計策很成功。
“兒臣告退。”與劉封一母同胞的劉永也起身告退,兩人作勢離開,劉禪和劉理也不得不起身告退。
略遜一籌令劉禪越想越氣,同時他也有些無奈。劉封嫡長子的優勢太大,雖然劉備沒立皇太子,可群臣基本都把劉封當繼任之人。當然還有陳群等人,他們還是以前的想法,不管誰繼位都和他們關系不大。尤其是劉封的外戚還沒定,皇宮中也沒有宦官,不需要像靈帝時一樣爭奪繼承人來確保利益。
劉禪還是不甘心放棄,他領著劉理一起來到他們母親糜貴人的宮殿。
“我兒今日怎的不在軍中?”
劉備登基后就有意讓幾個兒子外封,為了讓他們有自己的親信部隊,劉備允許他們到新兵訓練營生活,幾人也明白劉備的潛臺詞,各自拉攏了一批將士。
“父皇相招,商議征伐身毒之事。”
“西域之戰不久,怎的又要南征?”糜貴人也有四十了,不免有老人的傷感,前次劉禪出征西域她就擔驚受怕,如今聽聞又要出征身毒,看樣子還是兩個兒子一起去,她就更加憂愁了。
“母親不必憂慮,此戰尚未定數。”
“如此汝二人至此可有急事?”劉禪和劉理在怎么說也只是十幾歲的孩子,正當玩性大的時候,除了每日問候,兩人基本不到糜貴人這里來。
劉禪欲言又止,劉理看著心急,替他向糜貴人解釋了一番。
看劉禪一副患得患失的表情,糜貴人輕嘆了一口氣,低聲問道:“我兒有意乎?”劉禪點了點頭。
“我多時未曾與兄長敘親情,我兒今日可留于宮中與舅父同飲。”
另一邊,劉封和劉永也向蔡皇后請安,不過他們沒有在宮中多待而是直接回到了軍營。
“皇兄,弟愿往身毒,安我大漢西南。”
“三弟莫急,容為兄先打探一番再做決定。”劉封說道,“以父皇英明神武,若身毒確為良善相重之地,父皇必直令我等出兵南征,何必多此一舉。”
“皇兄之意……”
“其中必有可疑之處。”
天下一統后,曹氏有許多文臣武將投降,許多人都有妥善安排,一些危險系數大的例如司馬懿,劉備就將他們安排到清水衙門,沒有多少實權;另一些胸中有良謀,性格有缺陷單獨不能成事的人,劉備都安排到了參謀部。
參謀部是軍事部門,參謀想要升得快那就必須參與征戰,而劉備外封兒子的想法早就向群臣說過,隨著西域和扶南等地的開發,聰明的人已經想到了劉備會令兒子向外征戰,甚至有可能自己打自己的江山,于是許多參謀在四個皇子到預備役拉人的時候拜入了他們門下。
有愿意向外征戰奪取功勞的,自然也有保守之人,他們基本都圍在劉封身邊。劉封志在皇帝大位,看重的都是戰略和內政人才,那些戰術方面的人都被他安排給劉永了。
“大皇子相邀不知所謂何事?”一到軍營,劉封就找來了相熟的馬謖和楊修等人。
劉備威力加強 第四百一十五章 爭與不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