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活在金朝末年 六十三章:改進火繩槍
火繩槍倒是生產出來了,可陳憲又發現了新問題。
生產效率太低了,三個工人,一個月時間才能出一條槍。
時間和人力大部分都浪費到了手工鉆孔上面。
要將一根槍管擴孔到合適的直徑,以陳憲此時的工藝手段,需要分很多次一點點的增加鉆頭直徑,才能達到目的,一次擴大的太多,鉆頭很容易折斷。
要想提高效率,必須提高鉆孔效率。
陳憲又開始著手為槍管的鉆孔工序設計一臺鉆孔設備。
最終定型的是一臺木結構的臥式鉆床,它的外形看上去很像車床,只是帶動車窗轉軸的不是電機,而是一個靠人搖動的絞盤。
工人站在鉆床的一端,轉動絞盤,就能帶動鉆床轉軸轉動。
轉軸的另外一端對著一個類似車床的導軌,導軌完全由硬木制成,一個上面裝著夾具的滑塊被安裝在導軌上。
轉軸前端連接著一個鋼制圓管,圓管側面有兩個螺紋孔,螺紋孔里安裝著兩個蝴蝶螺栓。
這個圓管就是安裝鉆頭的地方,長長的鉆頭尾端被插入這個圓孔,然后擰緊兩個蝴蝶螺栓,就能將鉆頭頂住夾緊。
滑塊上的夾具其實就是兩個圓環,圓環被固定在下面的木頭滑塊上。
工作時,將槍管毛坯裝入兩個圓環,圓環比槍管大一些,這樣槍管就有調節余量,再將長長的鉆頭裝入轉軸前端的圓管內,推動滑塊,鉆頭就能和槍管對接。
根據鉆頭的位置,決定在插入槍管的圓環內那個方向插入楔子,用楔子來調整槍管的位置,讓它和鉆頭對齊。
在滑塊的前側也有一個鐵制的圓環,圓環上綁著一根繩子,在鉆床導軌前方,靠近轉軸的位置,有一個滑輪,繩子繞過這個滑輪垂向底面上的一個大坑中,繩子前端綁著一個鐵塊,鐵塊的重量會拉著滑塊向前,讓槍管頂緊鉆頭。
工人只需要站在鉆床前端轉動絞盤,帶動鉆頭轉動,就能完成以前需要兩人合作才能進行的槍管鉆孔,而且大大降低了勞動強度,大幅度提高了勞動效率。
而且,因為鉆頭和槍管的頂緊力由下墜的石塊控制,也就是說,這個力量是可以通過調整石塊的大小來控制的,而不像兩人合作時,頂緊力全靠人手調控,不能保持穩定,頂緊力可控就意味著鉆孔時狀態更穩定,更不容易損壞鉆頭。
損壞的鉆頭倒不值什么錢,最關鍵的是斷裂在槍管里的鉆頭很難取出來,有時候取一個鉆頭,就要浪費很長時間,如果無法取出,那花了很大功夫加工的槍管就只能報廢從來……
這臺鉆床不但大幅度提高了槍管擴孔的效率,也節省了將近一半的槍管加工人工成本。
鉆床的出現,一下子就打通了火繩槍生產的瓶頸,讓火繩槍的生產效率一下子提高了七八倍。
按說,有了鉆床,火繩槍的生產問題就基本得到了解決,可以進行量產了。
但陳憲又碰到了一個新的問題。
那就是火槍重量和威力的之間的矛盾。
眾所周知,火繩槍的威力取決于裝藥量和口徑。
裝藥量并不是隨便增加的,這和槍管的強度息息相關。
要想增加火繩槍的裝藥量,就要增加槍管的強度,對于這個時代的工藝水平來說,增加槍管強度的唯一辦法就是增加槍管管壁的厚度。
無論是增加槍管厚度,還是增加口徑,都會增加槍管的重量。
陳憲復制的第一批火繩槍,是按照早期西班牙穆什科特火繩槍的規格復制的。
這種火繩槍,口徑高達二十二毫米,整槍重量十一公斤左右,彈丸重量高達五十克!
這種槍的威力非常大,在試驗中,將前后覆著兩層三毫米鋼板的泥人轟的稀爛,簡直就是一臺小炮。
但他太重了,十一公斤,普通人連抱著都很吃力。
要知道,陳憲手下大部分都是些未成年的孩子,少數年紀稍微大一點的,都是出身極端貧苦,家里條件稍微好點的,十六七歲就結婚了,不可能來給陳憲當學徒,所以這些年紀大點的,又多少都有些營養不良,這樣的重型火槍,他們根本操控不了。
陳憲只能想辦法給火繩槍減肥。
穆什科特槍管的外形并不是圓柱形,而是采取了六棱形,這樣的外形讓槍管更容易固定在木質的槍床上。
但是,六棱型的槍管會造成槍管壁厚厚薄不一。
水桶理論讓我們知道,槍管的總體強度取決于槍管上最薄弱的地方。
為了在不減弱槍管強度的前提下減重,陳憲將槍管的外形改成了圓形,又將堵槍管后孔的那個螺栓的尾端鍛造成一個橫片,用來幫助槍管固定在槍床上。
這樣的改進,讓槍管的重量下降了不少,但這依然不夠。
穆什科特火繩槍槍管壁厚最薄的地方也有四到五毫米,這樣的壁厚雖然讓火槍威力十足,也極大的增加了火槍的重量。
經過試驗,陳憲將火槍的口徑降低到十五毫米,壁厚降低到四毫米,這時候,火槍的威力雖然下降不少,但對這個時代身著重型扎甲的士兵,在百米左右距離,依然有著致命的威脅。
經過這一些了的減重后,火繩槍的重量已經下降到了將近七公斤。
七公斤的重量,對于陳憲手下的少年兵來說,依然太重了。
這樣的重量還是不能讓陳憲滿意,所以,他又對槍管做了另外一個重要的改進。
陳憲保留了槍管后端的四毫米壁厚,但將槍管前端的壁厚降低到了兩毫米。
也就是說,陳憲將槍管設計成了前薄后厚的錐形。
這樣的設計是基于陳憲對于火槍開槍過程的分析。
火槍內部堂壓最大的時候是火藥剛剛點燃,化學反應迅速發生,氣體迅速膨脹,而子彈還沒有被推動的那一剎那。
隨著子彈被推動,火藥反應產生的氣體所處的空間會逐漸增大,隨著空間增大,氣體的壓力自然會隨之減小,一直到子彈被退出槍管,高壓氣體徹底沖出槍管,槍膛內氣壓迅速回復正常。
在這個過程中,槍管后端受到的壓力無疑是最大的,越往槍管前端,壓力就越小。
漸變式的槍管設計,正好符合了這種堂壓的變化。
這樣的設計即保證了槍管強度,又減輕了槍管的重量。
經過這一改進之后,槍管的重量被控制到了三公斤多,整槍重量也被控制到了五到六公斤,這樣的重量,就足夠陳憲手下的少年學徒們使用了。
這樣的錐度設計讓槍管的制作難度增加了不少,但并不是沒有辦法解決。
解決的方法其實很簡單,在卷制槍管時,只需要采用同樣帶錐度的鋼條做為卷制槍管的內模,就能卷出天然帶錐度的槍管毛坯。
錐形槍管毛坯在經過擴孔工序后,帶錐度的內孔會被擴孔工序加工成直徑前后一致的圓孔,而外徑則通過銼刀打磨,保留其錐度,自然而然就形成了壁厚漸變的槍管。
求活在金朝末年 六十三章:改進火繩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