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世祖 第3章 新皇詔制
劉承祐的登基大典,只遵循了一個原則:一切從簡。又或者說是,因陋就簡,禮制不全,國情限制,局勢不穩,劉承祐根本沒有多少心思在那些繁瑣的細枝末節上去費功夫。再加上,預算不夠,國庫所出,劉承祐都讓王章用到劉知遠的喪葬籌備上了。
在朝廷拮據的情況下,能省卻則省。不過即便如此,劉承祐的登基大典,仍舊未太過簡陋,至少場面夠大,氣勢夠足,人,很多。
登基典禮,終究只是個儀式,向全天下表示,大漢江山,徹底換主人了。典制哪怕被縮減,極盡簡約,仍舊費了劉承祐不少精力與體力。
當然,登基大典上,最重要的,自然是劉承祐登基第一道明詔,內容如下:
其一,年號不變,仍循乾祐,這點是劉知遠遺中還提到過的。
至于名字,劉承祐有改的打算。前番,他的堂兄兼養兄護圣左相都指劉承赟拜見他,已很有為人臣本分地唱名為“臣劉赟”。不過具體改何名,還沒定下,畢竟是御名,隨意不得,讓劉承祐自己“造字”,也是難為他,故交給翰林院的學士們商量。
其二,尊母皇后李氏為皇太后,仍居仁明殿。以符氏為皇后,高氏為貴妃,耿氏為淑妃。
其三,以樞相楊邠為山陵使,宰臣竇貞固為副使,太常卿張昭為禮儀使,刑部侍郎盧價為鹵簿使,御史中丞邊蔚為儀仗使,另以史弘肇為護陵使。以上,其他人都是陪襯,楊邠與史弘肇,劉承祐是欲以二者主要負責劉知遠的喪葬事宜,在此事結束前,軍政上的事,需要少操些心。劉知遠的陵墓,仍在修建之中,還得煩勞他在萬歲殿中多躺一段時間......
其四,文武臣僚并加恩,東京馬步軍將士并此優給,以示新皇恩澤。文武百官的加官進爵,有待后議,但對禁軍將士的恩賞,卻是很快便落實下去,雖然庫中錢糧,立時便少了一大截,但沒有什么舍不得的。劉承祐能苛待自己,但對于軍隊,實在不敢大意。
待登基大典順利結束,詔示全城的時候,城中能聽到一些寡淡的歡呼聲......
本來依照慣例,劉承祐這新君應該進行大赦天下的,但是,對于赦免罪人以彰皇帝恩德的做法,劉承祐本身便存疑慮。
自古以來,凡遇水旱災禍、新皇登基、抑或是其他什么重要節日,總有大赦天下、寬宥罪犯的詔制下。仿佛,除了赦罪,便沒有其他彰顯君澤的手段了。皇帝的仁慈,需要用在一干罪犯身上,那對于安分守己、奉公守法的普通百姓而言,他們有何好處?對于那些銜冤受害的人,又豈公平。
對于這一點,表兄李少游似乎提前看出了他的心思,前番劉承祐自北南下東京時,針對“大赦”之事,二人還有一段簡單的交流。
李少游上呈了一篇文章給劉承祐,名為“駁赦論”,據其言,是兵部侍郎張允十多年前寫的一片進奏文。劉承祐閱之,甚嘉,感覺其說到了自己的心坎兒一般。
......節嗜欲,務勤儉,恤鰥寡,正刑罰,不濫舍有罪,不僭殺無故,使美化行于天下,圣德聞于上......
這幾乎已經是一篇施政綱領了,雖然能自浩如煙海的卷帙之中找到許多類似的話,但文章最后一句話,完全說出了劉承祐的心聲:豈以濫赦其罪,而反能救其災乎?彰其德乎?
雖然不知這張允實干能力如何,但至少理論上,甚合劉承祐之心,已有啟用付以實職的心思。同時,劉承祐也下定了決心,不進行大赦。
不過,不赦罪犯,何以彰德?何以顯恩?與宰臣們商議過后,劉承祐決定來點實惠的。
針對于東京,直接廢除了出正稅之外的一切苛捐雜稅。比如出城稅。在東京,無論士農工商,進城要收稅,出城還要收一次稅。
另外,婚喪嫁娶,也免稅。說起來都感荒誕,大漢朝廷治下,結婚要收稅,辦喪事抬棺出殯也要收稅。
至于乞討稅,上街稅,居住稅什么的,都不用細講了,光聽名稱就知道怎么回事了。
這些,還都是去歲秋末,討杜戰急,財政舉步維艱,三司使搞出來的。雖然才實行了幾個月,但是罵聲一片,人情怨懟,王章這是始作俑者,更是被戳著脊梁骨罵。當時,面對非議,王章被懟得不敢出門。還是楊邠提議,最后由史弘肇派軍,捉拿那些“辱罵大臣”的亂民,下獄整治,方才平靜下來,但是,能封住人口,卻封不住人心中那得不到釋放的憤怒......
對此,劉承祐監國之時,便早有取締之心,不過一直被他忍著,忍到登基稱帝,賺一波人心。
商議之時,王章還忍不住提醒了劉承祐一句,朝廷用度頗多,如此一來,將少一截財稅。根本動搖不了劉承祐的決心,這些苛捐雜稅,本就是毀根基,敗人心之舉,對于整個國家朝廷度支來講,更是杯水車薪。當政者,若需這種手段來聚財斂賦,合當滅亡。
不過,對于王章已經出臺的“省耗”法、“省陌”法,劉承祐則下意識地暫時忽略掉了。于小利者,可作大方,以安人心,以收民意。但于大利,就不得不慎重了,畢竟朝廷也是要度日的,暫且裝聾作啞一番,委屈百姓們苦一段時間,日后再行解困減負了......
二日,劉承祐詔制下,效果顯著,闔城歡呼,官民皆露喜色,雖然還不至于到夸劉承祐為明君的地步,但此番手段措施,總算讓東京士民,看到了一點利好的希望。
事實上,免除這些本不敢存在的苛稅,于士民而言,當真只能算是小恩小惠,但是,許多時候,小恩小惠起到的作用反而更大。
二日,劉承祐再下詔,諸道節度、觀察、防御、團練等使,及刺史,不須赴哀。這雖然是自唐以來的慣例,但該有的表態,還是要有的。
不過,即便如此,就近的,比如鄭州劉審交,河陽武行德,滑州郭從義,還是親自來了。尤其是武行德,還親自押送去歲未及上繳中央的一部分秋稅。
這個武行德,雖然時勢逞英,于去歲驟然崛起,但真的是個十分聰明的人。
漢世祖 第3章 新皇詔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