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江東 第260章 上海人讀書有多“瘋狂”?
正當西曬。太陽照在的確良T恤上,身上悶熱不已。
不斷有人加入進來,隊伍越排越長。盡管天熱,大家都有條不紊地站著耐心等候。
小毛和小花卻有一種隱隱的興奮:排隊的人越多,說明這次肯定是真有好書。
過一會兒,前前后后開始有人搭訕說話。
當然,說來說去,主要討論的還是關于買書讀書的事情。
前面的一位老者感嘆:“記得當年那套售價20元的《數理化自學叢書》一出來,南京東路的門市部還擠碎了八只玻璃柜臺。因為人實在太多了。”
說起來當年也曾排在書店門口的長龍里排隊買書的狀況,許多人都有同感,彷佛歷歷在目。
“我拐幾個彎到南京東路排隊,一直拐到江西路還是河南路。反正是拐得很長,不過秩序還好,不斷往后延伸。”
“后來只好到山東路倉庫邊上拉開一個口子,讓大家排隊,都要排兩三條馬路了。”
“有一次禮拜天開門,轟動成怎樣?大家排隊進,書店里門面里面都是人,好像參觀展覽會一樣。那日我穿著毛線衣,衣服全都濕透了的。”
“不管烈日、下雨我都覺得不在話下,最難忘的是通宵排隊。那種狂熱,現在應該是沒有了。”
老者想了想,又說道:“要是沒有記錯的話,那時候南京東路門市部排隊購書的讀者最多一天達到1.6萬人次的。”
“對的啊,還有,書店總要抽調一些男同志在外面做糾察,維持秩序。最緊張的時候,派出所里的民警也只好來幫助維持秩序。”
“還有門市部的主任,站在高凳子上對著我們不停地喊,‘請書店員工自覺,其他讀者都是從昨晚就開始排隊了’。”
70年代末到80年代,上海進入一個全民閱讀時代。
當時上海人讀書有多“瘋狂”?
從十年“wen/ge”里走來的那一代青年人,當他們走到改革開放的門口就像走出茫茫沙漠一樣,把書店當成了生命的綠洲。
人們爭先恐后地買書、看書,用閱讀來充實自己。這一不可再復制的場景,在當時來說,卻是再普通不過。
那一本本的文學名著給了那個年代的人一份精神上的富足和希望,支撐了許多年輕人的日日夜夜,為他們未來的人生道路點上了一盞明亮的燈。
但是,在改革開放初期的那些年里,本來店面就少,又由于當時供給每個新華書店的圖書數量有限,這對讀者來說更加造成了一種緊張的感覺。
所以,經歷了“書荒”年代的人們一聽說有文學名著要上市,就總會在新華書店門前排起見首不見尾的長隊。有時為了買到自己心儀的名著,只好天還沒亮就去排隊,甚至要排通宵。
可能對那些瘋狂買書的記憶回想起來記憶猶新,老者接著說道:“這可能是我這一生當中,或者說是現在人讀書活動的一個高潮啊。”
當時這種一書難求的情況,還產生了兩個意想不到的結果。
一是自然地催生了“黃牛黨”。每當發售新書好書的時候,一邊是書店門口排著長隊,一邊是四周就經常會有“黃牛”拿著書加價賣。
站小毛前面一個穿花格子衣服的女士抱怨:“直到今朝,我也沒有搞明白,那些‘黃牛’們到底是怎么買到書的。”
二是,當時上海的這股讀書熱潮,竟然還直接影響到了正在談婚論嫁的男女青年們。
年輕人看學歷重文憑成為擇偶的重要指標。恢復高考的第一批大學生,只要還沒有戀愛、結婚,很自然地成為擇偶的理想人選。
其實,說來也可以理解。
那個時候,各家的家庭情況基本上都差不多,談朋友呢,當然就只好多講講興趣愛好了。
所以,在選擇對象的時候,很多人彼此心中都藏著一把衡量對方的尺子,那就是要不要讀書,愛不愛學習。
這樣一來,當時上海的青年男女談戀愛,常常是以“書為媒”:一本書一借一還就理所當然地要見兩次面了。世界名著常常成為他們之間的話題,名著里的愛情故事也影響著那一代人的愛情觀。
小毛沒有過這樣排長隊買書的經歷,但是仔細聽前后的人說起這些,也非常感興趣。
他站在在小花身后,不響。只是笑著看這些人聲音越說越大,參與話題討論的也越來越多。
說過一陣,有人開始打探:“也不知道今朝會有什么好書?”
話剛說完,就有人打趣道:“都不知道賣什么書,你來排啥隊?”
這一下,就有許多接連問:“你竟然知道,那你說說看看?”
一陣七嘴八舌的聲音。
只聽得有聲音小心地說道:“據內部可靠消息,是加印的《斯巴達克斯》重新到貨了。”
一聽這話,周圍的人群中響起來一陣陣歡呼聲。
排隊的人彷佛撿到寶被,以一傳十,全都會心一笑。
實際上,講起來上海譯文出版社出版的《斯巴達克斯》這本書,就話長了。
改革開放不久,國家文化部決定恢復外國文學的出版工作。當時在全國只有兩家出版社能夠出版外國文學著作,一家是北京的人民文學出版社,另一家就是上海譯文出版社。
得到文化部的指示后,上海譯文出版社精選了35本中外經典小說,叫“外國文學名著叢書”。其中出版的第一本外國文學名著,就是《斯巴達克斯》。
讓出版社沒有想到的是,這本書甫一上市,就立馬遭到了瘋搶。
有的人買起書來不是一本一本地買,而是一疊一疊地買。
由于大家都在搶購這些中外名著,使得市場上的供應已經遠遠滿足不了大眾的需求,甚至連印刷的紙張都成了緊俏物品,用“洛陽紙貴”來形容,真是一點也不為過。
甚至連在出版社工作的內部職工,這時候想要買到一本《斯巴達克斯》,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這套書的名氣很大,因為它在很大程度上緩解了“書荒”。一版再版,到最后總共發行了150萬冊。
出的書少,看的人多。因此,愛書人中間在新華書店門口自發地形成一個換書市場:大家拿著自己看過的書,在這里交換。
這時候,有一個明顯是外地口音的中年人接話,說:“上海人蠻聰明的,會利用自己有限的資源實現了共享。”
有人接話:“我有一本書,來這里交換,都已經看了五六本書了。”
又有人說道:“我覺得這樣非常溫馨。阿拉上海人讀書讀到這個程度,應該說也是空前絕后的了。”
正說著話,隊伍最前頭有傳來一陣響動。原來是新華書店的大門重新打開,開始售書。
浦江東 第260章 上海人讀書有多“瘋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