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武大師 792 早期的烙印
辛云:“你跟著隨軍后勤學習的煉器?”
張文凱聳聳肩道:“打仗不行,總得會點別的。”
這淡淡的一句話,再次說到了價值。
這一次,辛云百分百的確信,張文凱跟她有著類似的經歷。
事實上,兩人經歷有些類似,但具體的過程卻有區別。
辛云是持續時間短,但烈度高。
她是因為暈血癥,從云端跌落至低谷,短時間內遭遇了重大的變化,屬于大起大落,情況激烈,因而也導致她對待很多事情會有偏激烈的態度,性格里帶著強韌、剛烈。
而張文凱則不同。
他是緩慢墜落,長時間找不到自身的價值,然后變得越來越沒有價值,內心也越來越空虛。
辛云是在幾個月就經歷高峰、跌落、低谷、反彈,這個過程。
而張文凱的持續時間是幾十年。
這就導致張文凱有點淡,像是白開水,心態也是淡淡的,情緒也是淡淡的,總是顯得不急不躁。
在他的腦海里,很多麻煩事不是立馬就能解決的,所以,整個人就顯得平淡。
而兩個完全不一樣的人,總體過程又極其類似,心路歷程又極其類似,既有深度的共鳴,又有表象化差異的吸引,所以,兩人待在一起的時候,彼此都覺得很舒服。
辛云:“你的意思是,你是想更快一些?”
張文凱:“是呀。真的沒想質量要好。其實,我覺得我煉制出來的東西,質量不算特別出色。”
辛云:“要不,明兒來我那邊。我去弄點材料,咱們一塊研究研究。”
辛云對張文凱好奇極了,非常想要了解他。
名義上是研究煉器,實際上,是辛云想要研究張文凱。
張文凱當然不會拒絕。
他的經歷就是四處學習,而辛云能夠擔任考核官,那絕對是有幾把刷子的人,他正想跟著對方好好學一學。
只是怕對方有忌諱,所以,不敢貿然提及。
煉器師再怎么開明,也不會喜歡別人白學自己的技術,所以,技術交流不會一開始就進行,而是相互熟悉,相互了解,覺得彼此受益,或者覺得彼此人不錯的情況下,才愿意敞開心扉的交流。
因而,辛云主動提及煉器,正是張文凱求之不得的事情,反正他最近也沒什么事,能夠跟辛云交流,實在是再好不過了。
兩人約定了時間。
次日,張文凱就趕去了白鹿別院。
作為考核官,辛云當然是有資格住白鹿別院的,而白鹿別院里有專門的煉器房。
辛云提前準備了很多材料。
她很像研究研究張文凱的技術特點,想知道他究竟是怎么回事。
煉器,就是煉器師交流的語言。
兩人煉制了同樣的東西,自然會用到不同的手法。
而在這個過程里,相互就會研究彼此不同的地方,然后洗洗拆解,然后尋找優劣或者說特點。
兩人幾乎都忘了時間,完全沉浸在這個交流的過程里。
在這種深入的交流過程中,辛云也漸漸的發現:張文凱的特點,比她預想的還要復雜。
零零碎碎的特點很多,而最突出的特點,大致總結起來有兩條。
其一,煉制偏基礎性的東西時,品質極佳。
比如考題,就是用原材料煉制出基礎材料。
在這方面,張文凱煉制的速度其實不是頂級,但質量卻奇佳。
其二,煉制成品時,品質反而一般,但速度卻很快。
也就是說,在制作材料這方面,張文凱能夠弄出非常棒的材料,但是材料再加工為成品時,他就做的相對粗糙。
這兩個特點,看似矛盾,其實卻是有根源。
軍隊里面,對基礎材料的質量要求極高。
軍用產品,關乎人命;軍用零件,絕對不能不合格;材料質量,絕對不能不過關。
所以,被軍需后勤組熏陶出來的張文凱,在不知不覺間,學習了各種提升材料品質的技術。
既然如此,為何在成品方面,張文凱又相對粗糙呢?
這其實也跟軍隊風氣有關。
對于材料,自然是嚴苛嚴苛再嚴苛;但是具體的使用、打造和組裝,反而追求速度。
比如,戰場上的大型法器壞了,現在要急著修。
軍隊給出的基礎材料自然是極好的,但是具體的修復工藝,當然不能精益求精。
戰場上時間有限,早一點修好,就早一點使用,就早一點發揮作用。
因而,時間是爭分奪秒的。
這個時候的煉器師,根本沒有精益求精的精神,他們的一切就是快。
越快越好。
而且在戰場上修理、煉器,本身就是危險的事情。
大型法器損壞,需要維修時,往往也是敵人進攻的重點,往往是軍隊用生命為煉器師創造時間。
這樣的時間豈能浪費?
所以,成品階段,后勤組往往是越快越好,能用就行。
張文凱從煉制基礎材料開始學起,因而在煉器基礎材料時,擁有各種提升品質的技巧,而在制造成品時,他專研的就是提升速度的技巧。
因為考題是煉制基礎材料,所以,顯得張文凱很重視品質。
事實上,考場上的展示,并沒有表現出張文凱真正的水平。
而軍隊的軍需物資,都是官方供給,說是要省著用,但實際并非如此。因為不是自己的東西,糟踐了往往也沒人心疼,所以,材料浪費這方面可謂是相當嚴重。
像張文凱,成品量就不突出。
以他的水平來說,反而顯得有點浪費嚴重。
因為張文凱從來不在意成品量這事情。
而煉器協會的煉器師,很多都是生意人,省下來的材料都是自己的,而煉器時間也沒有嚴格的要求,因此,時間用的比較長,做得比較精細,而材料的使用也相當的節省。
這也是張文凱的風格顯得那么另類的原因。
因為,他大概是唯一的從軍隊里學出來的煉器師,從最初的時候,他就帶著軍隊特點的印記。
而這樣的印記,在不知不覺間伴隨著張文凱一百多年,讓他始終受到早期習慣的影響。
這個影響不僅僅是技術動作,更有思維,同時也啟迪著他走向了一條別人沒有探索的路。
高武大師 792 早期的烙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