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1968 314【贊美,贊美,還是贊美】
故鄉真小,小的只能盛的下兩個字。
這是霍耀文先生近期創作的短篇《獅子山下之何處是我家》中的一首短詩,或許有人問這就只是一句話而已,怎么能算作詩呢?
實則不然,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一兩句的短詩有很多,而往往就是如此樸實無華的一句短詩,卻能夠引起多數人的共鳴。霍先生這首短詩,初看不禁意,細看下卻是大有文章。
故鄉,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故鄉,是天南或者海北,這句短詩的精妙之處,就是能夠讓每一個讀到這首短詩的人,都有自己的一番感悟,因為每個人對故鄉的感情和見地都是不同的。”——《明報》岑同方
“我初聞此短詩,我忍不住熱淚盈眶,那是對故鄉的思念,那是對家的思念!故鄉明明承載了我曾經的一切,而如今,故鄉卻只是故鄉。曾經的一切都已模糊,只能遙遙望見,卻再也無法回去。”——《大公報》曹聚仁
“你孤獨嗎?孤獨是什么?孤獨這兩個字拆開來看,有孩童瓜果蝴蝶細犬,足以撐起一個盛夏的傍晚;稚兒擎瓜柳棚下,細犬逐蝶窄巷中,人間繁華多笑語,唯我空余兩鬢風;瓜果孩童細犬蝴蝶當然熱鬧,可都和你無關,這就叫孤獨。
這是摘選自霍耀文先生所著的短篇《獅子山下之何處是我家》中的一段文章,初看說的是孤獨何意,實際上細細品讀卻能夠發現,這講的是思鄉之情。
在《何處是我家》這篇短篇之中,男主人公阿水一心一意向往著大城市的繁華,對于獅子山下的家鄉村子,卻是厭惡至極,費盡心思的步入了繁華的城市,開始了長達數十年的努力。
或許有人認為這是一個教導大家努力的故事,可在我看來這努力獲取的過程中,往往會陰差陽錯的失去很多。書中阿水功成名就后,失去了父母,失去了家,失去了獅子山下的故鄉,或許這就是成長的代價。
不由感嘆,那是怎樣一個美麗的故鄉啊,承載了我們年少時的歡樂,承載著我們對田野的熱愛…承載著我們所有的所有。”——《新民報》徐訏
香港在大部分人眼中是繁華的,可此時依舊有村落這個必不可少的地方,當霍耀文寫的這篇《何處是我家》在青少年讀物雜志刊登出去后,在短短的幾日內,就引起了巨大的反響。
那些學生們或許很難看明白這篇短文中的含義,但初入社會的青年、那些已經被歲月洗禮的中年,和逐漸油盡燈枯的老年,卻是能夠從中品讀出不一樣的感覺和意義。
也不知是不是早有準備,《明報》等這篇短篇問世以后,第一時間,就有不知名作家岑同方跑出來夸贊霍耀文這首短詩寫的好。
去年同霍耀文詳談甚歡的那位華社社長,也是讓曹聚仁老先生以這首詩為根本寫了一篇文章發表。《大公報》作為左派報紙的領頭羊,又有曹聚仁這位成名已久的文學作家,自是引起了不少人的關注。
而這其中,最早發聲的也是成名已久,現任浸會學院中文系主任的徐訏教授,他作為內地三十年代就已成名的作家,離開家鄉二三十年,對這篇短文是印象極為深刻,特別是文章中那句四句詩:稚兒擎瓜柳棚下,細犬逐蝶窄巷中,人間繁華多笑語,唯我空余兩鬢風,更是心中喜歡不已。
有了這兩位文壇界的大前輩率先發聲稱贊,報紙雜志等媒體一改之前的擠兌,好像幾天前的事情根本沒有發生一樣,緊隨而至的是無數的贊美,全都不要錢似得,鋪天蓋地的揮舞來。
“香港文學的新生代代表人物:霍耀文!”
“萬人泣淚,何處是我家!”
如此之多的贊美,除了小報紙有跟風的嫌疑外,更多的人的確是非常喜歡《何處是我家》這個短篇。毫不客氣的講,這幾乎是將自戰后二十年來,香港社會的變遷和發展給描寫的淋漓盡致。
很早很早以前,香港只是個小漁港,除了漁民外,更多的是在山田之中耕種的村民,他們居住于此,耕種于此,生長于此。
戰后二十年,香港因為天然港口和極佳的地理位置,迅速的發展起來,從一個貧窮破舊的島城,一下子搖身一變成為了繁華的現代化大都市。
這種極速的轉變,讓一些守舊的老人很不適應,哪怕是同霍耀文一般大的年輕人,也對日益興旺的港島有些陌生。
所以當霍耀文這篇《何處是我家》刊登以后,除了香港本土文人和市民外,許多南來作家,不少都是聲淚泣下,看文喻人,他們都從一心想要進入大城市、最終孤身一人的阿水身上,看到了一點自己的影子,那是一種失去根的孤獨漂泊感。
特別是霍耀文的那句短詩“故鄉真小,小的只能盛的下兩個字”,一下子勾起了他們對家鄉對故土的思念之情。
如同幾年后,現象級電影《汪洋中的一條船》一樣,影片中出身貧寒的殘疾人鄭豐喜,那波瀾坎坷的一生和艱難奮斗的人生歷程,讓無數觀影的觀眾為之感動。
在《何處是我家》這篇短文,經過了允許霍耀文的同意,轉載到了多篇大報紙后,讓許多看過文章的讀者感同身受。
而作為日后被譽為“香港文學一代宗師”的劉以,也是在報紙上寫道:“故鄉是自古就是文人最愛寫的題材,誕生過無數精彩的文章和詩詞,諸如唐朝李白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王維的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等等。
時至今日,故鄉依舊是文人不愿割舍,無法忘懷的一個經典的久經不衰的題材。前日我在報紙上讀到霍耀文先生寫的一首短詩,短短的兩句話,寥寥十幾個字,卻是道盡了對故鄉的思念,對家鄉那真誠的向往,讓我感同身受,泣如雨下。
這不禁讓我想起去年報紙上報道的霍耀文先生說道的那句;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父母去,人生或只剩歸途。
兩相一結合,不難看出霍耀文先生對父母,對故鄉是如此的感恩與思念。”
香港1968 314【贊美,贊美,還是贊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