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之偉大舵手 第621章新家坡
然而時勢造英雄,僅僅過了三年,著名的鄭和船隊就開始了下西洋活動。他一眼看中了新興的馬六甲城,并在當地建立了明朝的第一個海外基地。這不僅僅是因為馬六甲本身有成為繁華港口的潛質,相對弱勢的地位也讓當地人更樂于迎接明朝官方勢力的介入。
鄭和也是出于雙重因素的考量,決心將這座看上去依然像是森林城市的小鎮,建設為大明王朝的黃金港,至于新加坡的存在,根本是不足為慮。
大明朝開始用大量的資源來營建馬六甲城,鄭和甚至親自在馬六甲當地建立了專門的倉庫與防御工事。馬六甲樂于也接受明朝人的扶持,逐漸擴大自己的勢力范圍。統治階層為了同印度洋來的阿拉伯商人親近,主動放棄了原先的印度教信仰,皈依了回教,但在外交上,一直緊跟明朝設置的朝貢貿易體系。
受此影響,馬六甲城與世界上所有靠貿易為主要營生手段的港口都不太一樣。諸如波斯灣地區的霍爾木茲島,同樣地域狹小,卻為了維護海洋貿易的主導權而需要維持一支規模不小的艦隊。地中海上的威尼斯與熱那亞,則更是用有限的人口,供養著名列前茅的海軍力量。唯獨東方的馬六甲城,對于建設海上力量很不上心。相反,馬六甲蘇丹會依靠從孟加拉和爪哇等地招募的雇傭軍,建立了一支較為強大的陸軍。
畢竟,本地蘇丹一直將目光放在身后的馬來半島,他們依靠大明朝廷的支持,與企圖南下的泰國人一決高下。在明朝終止了下西洋航行后,當地的統治者仍舊堅持定期的朝貢,并依靠大明王朝的巨大體量來獲得的保護,如果不是明朝軍隊在朱棣時代就從越南撤軍,兩者之間都可能建立起貫穿中南半島的官道。
也是在這個馬六甲蒸蒸日上的時代,新加坡的地位一落千丈。作為一個并無強權保護的自由港,很快就落入了馬六甲蘇丹國的控制。蘇丹總是將資源聚集到自己的王城,而打壓和削弱其他港口的重要性。新加坡島上原本一直存在的定居點,就在馬六甲人的統治時期,逐漸被廢棄殆盡。
非常諷刺的是,馬六甲的統治者在不久之后又被迫開始復興新加坡。
1511年,葡萄牙大征服者阿爾布克爾克兵臨馬來亞,馬六甲城被人數不足二千人的遠征軍占領。蘇丹及大部分上層都逃出城市,在北面的馬來亞內地重組了柔佛蘇丹國。他們曾經派出使節向明朝求援,卻發現自己根本不是北京朝廷的關心所在。
由于自己手里最能吸金的港口喪失,新的柔佛蘇丹只能嘗試在新加坡重建港口和定居點。但這個重新建立起來的小港口,根本無法同依靠榨取地區內大部分資源建設的馬六甲相比。繼承了前人壟斷傳統的葡萄牙人,也根本不會允許新加坡的再起。所以柔佛人自己也對復興新加坡的計劃非常猶豫。只要覺得有機會,他們就會向葡屬馬六甲發起反攻。絲毫沒有考慮過如何營建新加坡。
到了這十幾年后,荷蘭人開始染指南洋地區,柔佛蘇丹看到了驅逐葡萄牙勢力的希望,數次同荷蘭艦隊聯合圍攻馬六甲的要塞,然而,荷蘭人的最終目的是控制更南方的香料群島,所以不可能一直將兵力浪費在北方的馬六甲,結果,憤怒的葡萄牙人在1613年進攻新加坡島,將緩慢復興中的定居點摧毀。新加坡也就進入了歷史上的第二個黑暗時期。
荷蘭東印度公司是地區最強的小強,一直給葡萄牙人以強大的壓力,但僅此而己,他們此時的戰略重心已經轉移到了南方的總部巴達維亞,沒有選擇之下,柔佛人只好繼續的治理新加坡了。
新加坡在柔佛蘇丹治下又開始了新一輪的復興,但只要馬六甲的核心地位還在,新加坡就永無出頭之日。
但是到現在又出現了轉機,米柱決定大舉南下,新加坡是他計劃之中重要的一環。
作為新一代的海水霸主,大明在很多方面都超越了此前的葡萄牙與荷蘭,西洋人很難往安達曼海以東投放上萬的人的力量,大明卻是沒有這方面的限制,大明更近,而且土地兼并嚴重,人口過剩。
在原版里,在未來的這幾十年之中,小冰河期危機全面爆發,大明因為戰亂、天災、人禍死了幾千萬人,山河為之變色,如果將這些人移民往南洋,這真是一舉多得。
國內解決了人口危機,國外則是解決了在南洋人口少的問題。
由于近現代船舶的體積與吃水都日益增大,很多古代的優良港口,開始變得不適合海船停靠,海運貿易的數量級增漲,也對港口的吞吐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門朝大海的新加坡深水港,就在這些方面上,遠遠勝過了只有狹窄河道的馬六甲城。
而古代航海家所喜愛的柔佛海峽,也繼續為小船提了供屬于自己的臨時避風港,僅從這點來看,馬六甲就已經不再具備同新加坡做競爭的實力。
同樣,就軍事方面的用途而言,新加坡的意義也遠超馬六甲。
米柱的南洋戰略,是要在這里打造一個新國度,他們最強大的就是水師,以后也將成為一個縱橫七海的超級海上強權,分布全球主要沿海經濟區的利益維系,都需要強大海軍的隨時抵達。新加坡的深水港,自然是戰艦經常光顧的寶地,無論是北上大明,南下爪哇、東入呂宋、日本,西進印度洋,都是一中心之地,所以有鑒于此,米柱便決定在新加坡打造一個超級軍港。
李旦駐驊于此,是準備前期的工作了。
柔佛人將新加坡叫蒲羅,是馬來語之對音。“蒲羅中”是新加坡島最古老的名稱,意為“馬來半島末端的島嶼”,這比淡馬錫(大明朝把新加坡稱作淡馬錫)早一千多年。
1320年,元朝派人到一個叫龍牙門的地方尋找大象,這就指的是吉寶海港,1330年前后,一名叫汪大淵的中國人到來,稱這個居留地為“龍頭”,并說已經有華夏人在此居住。最早把新加坡叫做淡馬錫(或海城)的稱謂出現于1365年的《爪哇史頌》。
而新加坡之說也出于同時期,傳聞公元十四世紀有一位“室利佛逝王國”的王子,前往馬六甲途中經過新加坡,在上岸時看到了一只神奇的野獸,下人告訴他那是一頭獅子。而這位王子就非常霸道的把這片土地命名為獅城,而梵文中獅城的發言就是新加坡。
米柱很有偉人領袖的氣質,他在地圖上一指,在這一塊劃了一個圈,然后命名為新家坡。這既繼承了他應有的歷史文化傳承,又有新的含義。
以后會有一個新的歷史名詞,叫大明填南洋。
指的是大明帝國第十五代皇帝康熙皇帝在位的七十四年間,在國家和官府的組織之下,源源不斷往南洋移民,在長達七十年的移民史中,大明向南洋遷移了上千萬人口,大大緩解了本土的人口危機,并在南洋形成一個新的帝國,叫南洋帝國。
大明帝國通過船只,源源不斷的將人口運往南洋。
這些移民他們大多以青壯為主,他們懷著美好的愿望,飄洋過海,前往南洋追求新的生活,新加坡則是他們穿過南大明海抵達陸地的第一站,無論是繼續南下爪哇、澳洲,西進印度洋,這里都是中轉站,他們在這里休息,補充物資。
當他們在新家扎根,取得成就,回大明探親祭祖之時,新家坡也是中轉站,這就讓之成為了一個包含有特殊意義和情懷的地方。
新家坡的土地面積是六百平方公里,(后世新加坡七百多公里,主要是填海多了一百公里),海岸線總長200余公里,不過內地一府之地大小,由新家坡島、圣約翰島、龜嶼、圣淘沙、姐妹島、炯島等六十余島嶼組成,最大的三個外島為裕廊島、德光島和烏敏島。
新家坡地勢起伏和緩,其西部和中部地區由丘陵地構成,大多數被樹林復蓋,東部以及沿海地帶都是平原,地理最高點的武吉知馬山,高也才163米。
在海島生活,淡水為第一要素,沒有淡水,在這時代直接被判定為不適合人類居住之地,新加坡河流由于地形所限,都頗為短小,全島共有32條主要河流,河流有克蘭芝河、榜鵝河、實龍崗河等,最長的河道則是加冷河,這些河流都改造成蓄水池為居民提供飲用水源。
新家坡的氣候也很好,因為新家坡地處赤道附近,一年四季氣候差別很小,年平均溫度在與大明夏秋之間相近,不會有酷熱,也不會有奇寒,這讓在北京大半年穿著厚厚衣服,冬天更是將自己裹成棕子一樣的米柱欣喜不己,就這里了,新家坡就是他末來十年的奮斗之地,未及出發,他己委托李旦,為他覓一風水景色佳處,建筑他的伯爵府。
明末之偉大舵手 第621章新家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