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漢之魂 第五百八十五章:干瞪眼
又在竹帛口關城瞧見了紅旗飄飄,受傷敗逃出山道的德克西克立刻把這個新情況匯報給接替莽古爾泰成為正藍旗主的父親德格類。
第二天紅歹是就得知在保定府竹帛口方向也發現了“紅旗軍”,正藍旗一部損失不小,卻沒有發生騎兵追逐戰,判斷應該是步兵參與守關。
在山道襲擊后金軍的明明是土匪武裝,但是德克西克沒有如實匯報,他一口咬定是“紅旗軍”利用地形優勢和火器犀利打敗了他的人馬。
德格類雖然從親兵口中得知真實情況,為了保護兒子他吩咐所有人閉嘴,強調打敗德克西克率領的人馬的就是如假包換的“紅旗軍”。
后金軍跟明軍對陣少有敗績,但是這幾年被黃漢坑習慣了,敗在“紅旗軍”手里已經不以為恥,因此德格類也言辭鑿鑿兒子中了“紅旗軍”埋伏才大敗虧輸。
果然,得到正藍旗也被忽然出現的“紅旗軍”戰敗丟了幾百人的消息后,奴酋沒有追究主將的責任。
紅歹是認為入關時間太久了,突襲起到的奇效慢慢地失去,明國軍隊應該往山西集中而來,又有“紅旗軍”被發現在意料之中。
大舉調動明軍來山西北部使得流寇能夠得到喘息之機,大金軍做到了,再搶些好東西火速回家才是上上策。
黃漢率領騎兵進入宣大殺敵、迷惑晉商都完成得不錯,大軍經過七天修整吃得好睡得香,此時戰意盎然。
“紅旗軍”體系在張家口有“四方快運”、“四方錢莊”、還有以賣酒、海魚罐頭、棉布、瓷器、玻璃器、毛巾、帆布帳篷等等產品為主的商行。
這些商行的貨物有一大半由幾十上百家山西商人批發往關外售賣,有些甚至于幾番倒手販運到了俄羅斯境內的諸多公國,每年獲取的利潤超過百萬兩白銀。
草原名族需要食鹽,商賈長途販運至此自然價格不菲,一個咸度恰到好處的海魚罐頭不僅僅能夠當做菜肴,還能夠減少食鹽的需要,還多出一個容器,如此性價比高的好東西牧民們當然喜歡。
商賈在大明內地銷售海魚罐頭、白酒系列都采取回收陶瓷罐、酒瓶的方式進行,目的就是減輕購買者的花費。
在茫茫大草原上不可能進行包裝物回收,因為這樣做不現實,長達數千里的運輸成本遠遠超過一個陶瓷罐的價值。
現在大草原上最受歡迎的貨物除了傳統商品茶葉、絲綢、布帛等等又多了“醉不死”系列白酒和海魚罐頭,貴族們還能夠買到價格昂貴的“春相隨”系列化妝品。
建奴暗地里也有他們直接控制的張家口商行,如今紅歹是的后宮都以使用“春相隨”雪花膏、香皂、頭油、腮紅、香粉等等化妝品為時尚。
建奴跟張家口大部分商賈都有貿易往來,他們何嘗不知這里是一個北貿商品集中地,是個富得流油的地方。
但是歷史上的后金軍多次入寇都繞過此地從來沒有攻打,這是何故?
有可能是晉商跟建奴之間的默契,也是因為建奴太需要市場進行貿易。
他們搶來的金銀財寶必須在市場上才能夠體現出價值,才能夠換回糧食、鐵器、絲綢、布帛,因此留下這個大明最繁榮的邊貿城池。
黃漢率領一萬余騎兵進駐張家口三天后建奴就得到了準確情報。
奴酋根本不予理會,他何嘗不知張家口堡堅固,囤積的糧食太多,原本就有幾千明軍駐守,再加上黃漢的人馬,集中所有的人馬前去攻打也不可能得手。
后金軍人馬根本沒有往張家口逼近,他們抓緊最后的時間在大同、朔州、太原之間打草谷。
建奴盡可能爭取時間多搞破壞、多搶錢糧、多多創造出衣食無著的大明老百姓,讓大量山西良民變成流民最后發展成為流寇。
為了不被黃漢暗算了,紅歹是增加了人手探報黃漢的動向,甚至于派出一百余葛布什賢超哈主導張家口方向的偵察。
算計別人的人總是擔心自己被算計,黃漢也是小心翼翼,派遣桑羽、劉奮勇、張揚以百總為單位探查后金軍動向,期間多次發生小規模遭遇戰。
幸好“紅旗軍”科技領先,正規軍達到小旗官這個級別就擁有千里鏡裝備,專業斥候的標配中就有千里鏡和自生短銃。
裝備精良能夠料敵于先的“紅旗軍”騎兵偵查隊跟建奴探馬接火之時基本上都不會吃虧,總能夠得到斬獲幾級。
后金軍的紀律嚴明,探馬沒有死戰到底的要求,他們大可以在發現勢頭不對時全力逃竄。
況且“紅旗軍”多多少少在建奴心中留下了陰影,連白甲兵都忌憚,在軍紀允許不戰而逃的前提下,遭遇“紅旗軍”哨馬襲殺之時,肯留下拼命的建奴斥候當然少之甚少。
這幾天“紅旗軍”斥候和旗衛不斷送來后金軍的情報,黃漢獲悉如今敵人的左、中、右三路人馬,都離張家口超過三百里。
后金軍聯合行動,搶劫之時能夠做到及時呼應,某個牛錄如果遭遇攻擊,半個時辰內就能夠得到救援,一個時辰就能夠對來犯之敵形成包圍圈。
娘的!無從下手啊!后金軍如此搞法,黃漢只能選擇干瞪眼。
因為貌似哪一路后金軍都不是自己目前能夠吃得下,大規模遭遇戰不能打,萬一跟哪一路接戰被纏上了麻煩不小。
手上難得有一萬余騎兵總不能閑著啊!黃漢思前想后決定給紅歹是一個驚喜。
建奴、韃子聯軍已經在山西燒殺搶掠一個月有余,不知多少人口和財物被送出關外,關內的后金軍已經抱團無法突襲,為何不可以出邊墻尋找韃子和建奴的運輸隊廝殺?
已知離張家口最近的一路后金軍在大同,騎兵奔襲需要一天半的時間,有了這個時間差完全可以搞風搞雨。
明末漢之魂 第五百八十五章:干瞪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