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德大帝 第194章 必須制止文官們耍手段
“陛下!馬文升再次上奏,請朝廷準予在河套軍屯,以減輕收復河套帶來的國耗增加!”
“陛下!兵科班新德上奏,河套收復預計需增加每年提供三萬石軍糧,加上軍械與馬匹供應等,年需供銀四十萬兩以上!是故,建言朝廷先實行軍屯,在河套重設衛所,如此自一兩年后,朝廷每年便可節省二十萬兩軍費。”
“陛下!戶部左侍郎劉璣上奏,戶部已調一百五十萬兩白銀供應河套邊墻修葺,但仍缺六十余萬兩!是故,建言朝廷屯田實邊,以避免耗損國庫過大。”
最近,朱厚照收到的都是一些大臣們建言在河套屯田的奏疏。
朱厚照不得不承認,在這個時代,這些建言都是有道理的,甚至可以說是明智的,畢竟河套現在剛剛收復,有大量無主之良田,這些良田還沒有被豪強所并,因而現在無疑是實現軍屯的最好時機,所產生的收益無疑可以很大減少大明帝國因為防守河套而增加的軍費耗損。
甚至以河套的富庶說不定還可以彌補其他邊鎮的軍需。
但朱厚照不想因此讓那些去河套的邊軍從與韃子作戰經驗豐富的精兵變成種地經驗豐富的農民,雖然短期內沒什么,但百年后,若有強鄰崛起,河套一帶將會無強兵可守,甚至會演變成獨立的軍事地主王國,如萬歷時期的李成梁與崇禎時期的吳三桂。
朱厚照發現這個時代的人在得到新的土地后,思維依舊是將田地變成農田,但他也沒有怪這些人,畢竟有時代的局限性,一個小小的玉林城在短期內也沒法讓帝國的大多數官員意識到避免因為邊鎮擴張而增加財政壓力的方法不只是屯田。
“朕非是不愿意在河套屯田,而是不愿意實行軍屯,你們皆知衛所制已經敗壞,將不知指揮只知吃空餉與役使兵卒,而兵卒不知刀槍只知種田,如今河套新復,原有的衛所制不復存在,正是設置流官,分田于民的最好時機,緣何還要去把百戰精兵派去耕田!帝國要維系一支足以捍衛疆土的強軍就必須讓這支軍隊只拿戰刀!”
朱厚照不得不表達出了自己的真實想法。
內閣首輔焦芳明白了朱厚照的心思,也知道皇帝陛下是不想讓大明的軍事實力變弱,便站出來說道:
“陛下,以臣之見,大臣們建言軍屯也非只是為了減輕朝廷負擔,增加國庫收入,他們也不是不知道軍屯會減弱邊軍戰斗力,使得邊軍在將來只會耕田而不會打仗,但他們其實還想以此打消陛下或者后世之君動輒大興武事的心!”
朱厚照被焦芳這么一提醒,倒是恍然大悟,心想果然文官們的心眼不是自己能及的,虧自己一直覺得這些文官們真的只是單純為了減少百姓負擔,使得自己還挺理解他們,但他沒想到這些文官還存了這份心思。
不過,就算經過焦芳的提醒,讓朱厚照知道了他也不會把這些文官怎么著,畢竟這是陽謀不是陰謀,人家確確實實是在為民著想,而之所以想以此不讓自己和后世之君窮兵黷武,也是為民著想。
這儒家理學教育后根深蒂固的思想,沒辦法改變。
帝國的這些士大夫們已經沒有了秦漢唐時期的那種開疆辟土的,他們只愿意接受萬國來朝的盛世。
但理解歸理解,朱厚照還是不會遂了這些文臣的心愿,不會把帝國還未衰敗的邊軍從職業軍人變成職業農夫,尤其是邊軍騎兵,要知道培養一個優秀騎兵需要很多年的,而培養成一個優秀農民則很容易。
“武不可廢!朕認為河套的良田只能用來民屯,甚至可以直接分給愿意去河套墾荒的百姓,為鼓勵百姓遷移到河套去,所有河套之田全以民田征賦,且為了彌補河套邊軍軍需,可準河套地方留三年賦稅自用,不必解運太倉;
另外改革鹽政之事,得盡快進行,運糧之成本依舊轉移給商人,既是為移民實邊也是為遏制邊鎮糧價,同時,大明素來輕稅于商,重稅于農,也當讓商人承擔一些!何況這本就國初之制!”
朱厚照說后,內閣首輔焦芳便道:
“臣已于管戶部的王華已經擬好改鹽制之條呈,正德六年前就能開始實施納糧去銀之制,現在就等戶部尚書王瓊從淮揚回來,具體商議鹽價提高多少以避免鹽戶因為鹽價太低而不愿產鹽,鹽引之數當為多少合適,而不至于影響百姓吃鹽,預計王瓊半月內便可回京,到時候可直接下鈞旨于天下!”
朱厚照知道戶部尚書王瓊善算,且在京師大學還在深造了半年,在籌備這么久后應該對如何改革鹽政有更清楚的認識。
“如此甚好,當年葉淇改鹽政而利商不利民,如今王瓊改鹽政雖不利商當好在利國利民,不過若是鹽產量能提高,倒能既利商也利民,更利國,下旨給鹽運使,著其成立鹽業研制司,聘經驗豐富的鹽戶研制高產制鹽之法,可賜予其官身,且設立其賞金。”
朱厚照說后,內閣首輔焦芳便忙稱是,而這時候,西廠提督太監谷大用這時候急急忙忙出現在值房外,朱厚照注意到后便讓他近前附耳回話。
“王瓊之父于十四日前沒了?!”
朱厚照在谷大用附耳說完后,不由得驚訝地直接說了出來。
焦芳一聽心里不由得咯噔了一下,忙道:
“陛下!按制,父母去世,當罷官去職,丁憂守制!可如今王瓊剛剛巡察鹽政回京,剛摸清鹽政深淺,正要改革鹽政,若此時讓他丁憂回鄉,又得重頭再來!如此鹽政改革必得拖延許久!”
“這戶部尚書王瓊的父親走的真及時!偏偏在這個時候走了”,朱厚照意味深長地說了句。
朱厚照也知道,這是在大明朝堂上常見的現象,除了皇帝落水就是重臣死父母!
畢竟按照規矩,父母去世不論任何緣由都得罷職回鄉守孝,這無疑是打擊政敵的最有效也最好的方式。
在場的內閣閣臣都知道朱厚照的意思,但都沒有說什么,因為他們也不能勸皇帝奪情,不能奪王瓊之孝義,別說他們,就算是皇帝,按照儒家之禮,也不能不讓臣民盡孝。
“等王瓊的奏疏吧,另外,尋幾個大臣上道要求對王瓊奪情的奏疏!守孝可以隨時守,但這鹽政改革不能拖延!”
朱厚照說著又問著西廠提督谷大用:“王瓊之父到底為何突然沒了,你們西廠可知道實情?”
“回皇爺的話,據太原那邊說,王瓊之父在走的前一日還頗為康健,于后院尚能提石鎖,飯食胃口也未見減,但第二日一早便被王府下人發現沒了氣,但神色安詳,似乎是壽終正寢!”
谷大用回道。
“再仔細查查”,朱厚照說著的時候,王華走了過來:“陛下!戶部尚書王瓊的辭官疏到了!”
朱厚照忙打開一看,果然是請求辭官回鄉丁憂的。
戶部尚書王瓊自己也是很不愿意就這么丁憂回鄉的。
他看得出來當今的這位皇上是不拘一格想干大事的帝王,因為自己算學精通,而直接勒令內閣廷推了自己為戶部尚書,自己也很想把鹽政回有利于朝廷的局面,做一番事業。
何況他自己也有私心,作為山西人,他自然也想把鹽政改回到納糧取鹽的制度上來,這樣不但利于朝廷也利于自己這些北方的商人利益,而不讓徽商獨得好處。
但是王瓊沒想到自己父親這時候突然沒了!
作為一個官場經驗豐富的人,王瓊也擔心自己父親突然沒了,因而無數次給自己父親說要保重好身體甚至也幾乎每時每刻都在關注著自己父親的健康狀況,他做這些除了作為人子應盡之孝心外,何嘗也不是為了讓自己仕途不會因為父母去世而耽擱個幾年。
可王瓊還是沒有想到,自己父親還是在這個時候沒了!在他正要配合皇上和內閣大張旗鼓干地與徽商大干一場之時。
王瓊很氣憤,但他又不能拿背地里的政敵怎么樣,因為他沒有任何證據去證明自己的猜想,而且他現在必須立即上奏疏辭官丁憂,作為一個儒家理學培養大的文臣,他知道丁憂守孝在禮法上有多么重要。
所以,王瓊才毫不猶豫地上了辭官丁憂的奏疏,把皮球踢給了朱厚照。
這時候,一家茶樓上,兩名身著普通儒袍的文人正互相交流著。
“你們說王瓊會回鄉丁憂么?”一文人問道。
“怎么不會,若他不回鄉丁憂,那皇帝陛下和他都得背上罵名!”另一文人則冷笑著回了一句。
話轉回來,朱厚照現在得到王瓊因為父親去世而要求丁憂回鄉的奏疏后,不僅僅因此生氣,也因此感到很無奈,他發現帝國的官員們還是熱衷于內斗,而且目的還是那么的不純潔,不純潔的同時還用了很高尚的理由去掩飾自己不純粹的目的。
“長此以往,大明終究會因為他們這種無休無止的內斗給耗損下去!必須加以制止!”8)
正德大帝 第194章 必須制止文官們耍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