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漢室 第五十四章 倍算其賦
“三公以下諸有奴婢者,率一口出錢三千六百。”漢書·王莽傳
吳碩本就心虛,被皇帝這么看了一眼后,幾乎嚇得喪膽,再也不敢說話。
關于算賦與更賦的改定便商量到這里,皇帝最后調整了百姓算賦的年齡范圍,原來的算賦是從十五歲到五十六歲,現在改為二十歲到五十歲。
口賦的年齡范圍也從七歲至十四歲調整為十三歲至二十歲,并特別強調了入郡學縣學者免除口賦,以鼓勵貧民送子弟進學。
通過對算賦與口賦的征收年齡段的調整,將進一步緩解百姓的生存壓力。不但減少了人口稅的征收數額,為了鼓勵生育子女、贍養老人,還特意增加了政府的補助:“凡產子女者,從一歲至三歲由少府賜每人每年十五錢,七十歲以上的老人,其每年壽誕皆由鄉里給米糧資贍。”
在以往的時候,人口稅沉重,百姓甚至拋棄老人、不敢生子,社會風氣敗壞,經濟發展停滯。皇帝對人口稅進行的調整,正好是對癥下藥,只是這么一來,朝廷勢必要多出額外的開支,以及……
“臣以為,如今倉廩不豐,用度艱難,天下符合此規的老少如何也有數百萬之眾,每年為此付出逾億……是否會難為少府?”楊琦話題一轉,居然為少府考慮了起來。
“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皇帝笑著看向王絳,輕聲說道:“這里減免了,其他地方自然要有多補益。如今豪強之家蓄養奴婢者不在少數,彼等不事生產,不繳租稅、不服徭役,又聚眾恃強,朝廷屢禁不絕。彼等算賦自然要比尋常黎庶的要多些,依我看,其成人,加五倍算賦;其小兒,加三倍口賦,得來的錢,最好是充入少府,發散于民。”
“陛下,這……”黃琬有些猶豫,每家豪強蓄養僮仆不少,如果每個都要繳納五倍算賦,一年下來也不是小數目:“恐怕要從長計議。”
“此時大有裨益,相信諸公忠心為國,應無有再議。少府。”皇帝喚出王絳,只見王絳立即離席,來到正中間行禮跪坐:“適才關乎算賦、口賦、更賦等等變動,關乎未來數年的財賦,尚書臺今日就會有詔書下來,你務必將之推行各地郡縣,不得有誤。”
王絳當即應命,有事可做總比無事可做要好,今天他本來只想稍作進言,預算少收些賦稅,十億以下的損失以如今的少府來說還是承受得起,同時也能邀好于皇帝,坐穩位置。可誰想到,這么多大臣紛紛借題發揮,將少府重要的一項稅源‘人口稅’裁減到最低。
要不是這兩年鹽鐵專營權歸少府,成為少府收入的重要支柱,王絳恐怕回去后恐怕要受不少屬下的非議,因為主掌山川池澤、口算供養天子的少府每年收不到多少錢,以后在朝廷上又能有多大的話語權呢?
“臣謹諾!”王絳自知肩頭擔子很大,他期限在大司農擔任太倉令的時候,每日只需與那些掾吏打交道,各地轉運漕谷解送、糧儲存取只需詳細記錄籍冊就好了。如今一躍遷至少府,方知為官之難,少府下面管著宮里宮外,什么太醫、太官、符節,甚至連黃門宦者、尚書臺都在其名下。
王絳以前只是一介六百石官,突然被越級提拔,時間一長,勢必會出現能力無法掌控局面的問題,正如今天這樣。他潛心思索著今后還是盡量不要亂說話,還是像以前一樣安分守己,低調做事好了。
皇帝沒有想到對方新官上任的熱情還沒多久就因為這場集議而澆滅,他任用王絳無非是看在當初三輔旱蝗的時候,對方傾力支持糜竺與三輔豪強進行平抑糧價的‘戰爭’。由此留下了較好的印象,又考慮到對方的年齡,這才讓他充作少府以為過渡之用。
今天觀其言語,知道對方不是沒有想法的人,皇帝便想著給對方多添些事,不能光當個擺設:“少府即日起要著手清查天下民戶,不得有一處疏漏,此乃當務之急。朝廷歷年戰亂,百姓流離,許多舊籍冊還是孝桓、孝靈皇帝時的,如今修改了賦稅,怎能不重新登記造冊,按冊征繳?”
“陛下睿鑒。”趙溫擔心王絳一人難以應承,主動出聲答應道:“可即命尚書臺擬詔,命天下各郡國詳細案核戶籍,清點民戶,以供官府所需。”
只有詳細查清人口總數、分布、性別與年齡結構,朝廷不僅能精確的征收賦稅、組織徭役,更能根據這一信息針對性施策。田畝的數量目前觸動的太多,不好徹底清查,可民戶關乎財政、經濟,皇帝再如何也要將其查個清楚明白。
“年末時要責令吏部,將此納入考績,倘若郡守縣令案核不實,皆以瀆職懈怠交付廷尉論處!”皇帝厲聲道,他知道如果不施加壓力那些官僚定會糊弄應付。
“陛下,這未免……”楊琦眉頭一皺,似乎有話要說。
董承在一旁不陰不陽的說道:“楊公,先前還算是有理可說,如今彼等食君之祿,自然要忠君之事,清查戶口,有利于國,地方郡縣守令必當奉行,辦不好,就得依法論處……這可沒什么好為其開脫的。”
楊琦愣了一愣,將要說的話一時咽了下去。
其實董承大可以等楊琦把話說完然后再作定論,如今楊琦尚未說話,誰又知道對方是想為郡縣長官伸張治吏之難、為官不易呢?
“臣以為,清查戶數,可分為民戶、屯戶、軍戶三者。”趙溫徑直略過了董承對楊琦的譏諷,穩重的說道:“分別由少府、大司農、太尉案核清算,最后將三分籍冊匯之于司徒,形成總籍,今后以為定例。”
“按以前的制度,每帝崩,輒清查天下戶口及墾田之數,以見其增減之差。然其間隔或長或短,不足以為朝廷定是施策。”皇帝如今也是熟知朝政典章制度了,只有熟知這些弊政的底細,他才不會輕易被人糊弄。
人口與田畝清查自光武皇帝以降,每代皇帝都清查過一次,雖然保證了籍冊的實時更新、穩定稅源。但這樣的規矩有極大的漏洞,比如皇帝一生只能在新君即位的時候查一次,這中間十幾年的人口增減、賦稅征收、政策制定,朝廷難道還要拿十幾年前清查的人口數據當參考么?
而且東漢一代繼位的新君大多幼弱、或是旁宗繼位。天子沒有權威,朝政操于外戚之手,每年的核查人口,無非是走走形式,到了五千萬的頂峰后,每年的數字就再也沒有較大的波動。這對于沒有遭受大災大難的東漢中期來說,這個數據值得是存疑的尤其是在孝桓皇帝親政后,原本在沖、質兩個幼帝時期持續下降的人口,在清查過后居然突增近千萬。
皇帝隨口廢掉了這個存在缺陷的人口普查制度,另行規定道:“今年是戊寅年,以后每逢‘寅、申’兩個年份,皆詔命地方清查戶口,更新籍冊。”
將一代皇帝清查一次,改為每隔六年清查一次,不僅增加了清查的頻率,而且能使后來的皇帝在權威樹立的情況下主導某次清查,不至于因幼弱新立而受到蒙蔽。
“朝廷才詔告天下,今后少事,欲令百姓休息。”楊琦覺得這樣的頻率太高,會形成官吏頻繁擾民不止的現象,違背朝廷與民休息的初衷,他將自己的擔憂說了出來,同時也知道這件事不可更改,便建議延長清查的時限:“還請陛下睿鑒。”
“六年休息聚力,之后天下就未必少事了。”皇帝語氣平淡的說道。
誠然,休養生息、天下少事,是皇帝根據當前的局勢,與大臣們一致妥協的結果。但這并不代表要一直休養無事下去,在皇帝眼中,隨著國力、經濟的恢復,或許還不需要六年。
楊琦語塞,轉眼瞧見黃琬望過來的深深目光,一時無奈,在心里嘆息。
皇帝有主見有決斷又有眼界,他們這些人雖是號稱宰輔,但能影響皇帝決策的機會實在不多。這樣的皇帝足夠英睿倒也還好,臣子只顧埋頭辦事即可,別的不用操心。可皇帝每每有些獨樹一幟的想法,背后的深意往往令人心驚,像是黃琬、楊琦這樣的老臣,如何放得下心來呢?
“案核天下戶口的事,由司徒總其成。”皇帝點了黃琬的名,太尉朱儁未錄尚書事,無形中低黃琬一等。而清查人口是關乎國計的大事,讓一個宰相牽頭,底下少府、大司農等部門輔佐,可以極大地發揮效用:“這是十數年來首次案核戶口,是要為今后做典例的。黃公,切不可有誤啊。”
司徒掌人民事,這說起來的確是黃琬的分內之事,可被賦予重擔的黃琬迎面正對上皇帝深邃的目光時,心頭還是忍不住一跳,旋即低下頭應諾了一聲。他素能準確的揣摩圣意,這一次不用細想也知道,皇帝將事情交給他,以后出了什么差池,責任也是他的。
“趙公所言民戶、屯戶、軍戶三者之外,還有一項,少府務必詳查。”皇帝盯看著王絳,沉聲說道:“少府即日起制定奴籍,將現存的官奴婢一一造冊。命地方豪強、大戶蓄奴者自行謁官府呈報家中奴婢數量、年齡等等,由地方官府登記造冊,發給憑證。”
皇帝這話一出,讓王絳等人心里犯起了嘀咕,朝廷自己的官奴婢倒還好說,彼等大都在鹽池、礦井、織室擔任勞工,少府統計起來也方便當然官奴婢不用多此一舉繳納算賦。
主要是彼等豪強,剛剛這才定下奴婢加收五倍算賦的政策,一個成年奴婢,豪強一年便要為其繳納四百錢,而普通豪強誰家沒有幾百上千的奴婢?更大一點的,仆役數千上萬都有,每年光是為奴婢繳納的算賦都是個驚人的數字。
有這個政策在前,彼等豪強怎么會主動、坦誠申報?
偏偏皇帝心里已有了主意,他說道:“沒有官府發給的憑證、不在官府籍冊上的,一律不視為奴婢。豪強不得任意刑殺,驅使勞役,違者重罪。彼等奴婢既無憑證、又不在籍冊上,倘若受到豪強欺凌,可徑直訟于官府,允其自告,官府不準不受其辭狀!”
以前的君主只是下詔釋放奴婢、不準虐待殺傷奴婢的詔令跟這個比起來又算得了什么?皇帝先是給奴婢上戶口,沒有戶口的官府一概不承認是奴婢、而將其視為自由民,豪強就沒有權力任意處置。
一旦處置了,那些奴婢大可以逃亡他處,因為他們不在奴婢的籍冊上、沒有憑證,豪強就不能證明他們是自己的私有財產。更何況,皇帝還準許不在籍冊上的奴告主,授官府以柄,趁機打壓豪強的權勢。
這個政策一出,相信大多數豪強寧肯主動將名下奴婢登記在冊,每年為奴婢付出數萬甚至十數萬的算賦,也要得到一個保障,保住自己的私有財產不憑空消失。
掌握了全國的奴婢數量,皇帝就能借此對天下豪強的數量、強弱以及擁有的財賦有個大致的了解,不但能增加歲入,還能削弱豪強的經濟實力。
解決了最重要的一項,后續的的便好處置多了,皇帝廢除了東漢末年以來額外向百姓征收實物的戶調制。至此,朝廷的稅源大減,可以想見未來數年的財政狀況都不容樂觀,除了叮囑在場旁聽的度支部尚書韓斌將度支郎分派到公卿府署,厲行審計以外,還要著手開源。
未來幾年冀州的海鹽將大規模開發,加上揚州的淮鹽,以及鹽鐵酒榷的施行,朝廷尚且不用擔心大規模的赤字。輕農稅重商稅,寧可用危機倒逼改革,也不隨意增加農民負擔,這是皇帝未來規劃的政策走向。
然而在眾人散去后,皇帝還是將太仆劉表單獨留了下來。
興漢室 第五十四章 倍算其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