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書架
小說社區
書庫 • 全本
玄幻 • 奇幻
武俠 • 仙俠
都市 • 言情
歷史 • 軍事
游戲 • 競技
科幻 • 靈異
您當前所在位置:休閑文學吧>>重返1977

第一百五十二章 新工作

更新時間:2019-02-03  作者:鑲黃旗
重返1977 第一百五十二章 新工作
1978年12月初,又迎來了清點勝利果實,享受豐收喜悅的好日子。

上個月洪衍武連電影票帶倒指標,總共拿了六萬六千塊的純利。

他那些在電影院門口吃飯的手下們,成功實現了收入翻番,等于又是一個雙薪月。

“糖心兒”和“刺兒梅”,這次因為沾了“二頭”的光,利潤比往常一下激增了兩倍,各自分了六千塊。

這不但使“糖心兒”成天樂吟吟的,也讓“刺兒梅”笑得瞇起了眼,甚至對“小地主”說話都硬氣了三分。

這完全可以說明一個問題。錢哪,不但是英雄膽,它照樣也是女人的膽。

最值得稱贊的是“二頭”,按說好的,這小子拿到了兩千塊的分紅。

可這些錢,他自己個也沒獨悶兒。竟然不容推辭地跟“大眼燈”、“伸手來”和“滾子”一人伍佰地平分了。加上“工資”,他們每人拿了得有八百多。

照他這路子,可以說這哥兒四個已經領先一步實現幸福的共產主義了。

對這一點,洪衍武固然覺得有些不切實際,認為日子長了肯定難以一直如此的維系下去,但心里還是滿欣賞的。

因為這一舉動足見人品。既然是這樣的人為他辦事,他還能不放心么?

當然,在處理錢的方面,洪衍武現在也是不用太發愁了。照樣是王府井和琉璃廠兩頭跑,買名人字畫、買印石三寶。

而且因為不著急了,他還慢慢挑上了,跟各家店混熟的人都打了招呼。

說只要有罕見大塊料的田黃、雞血,或是齊白石、徐悲鴻、張大千、傅抱石、李可染、黃賓虹的畫作,一定給他留著。

說實話,他這時候還真頗有點志得意滿之感。幻想著自己的下半輩子,要不然也開個印石字畫博物館玩兒玩兒得了。

那到時候,隨著這些東西的行情上漲。肯定是各路媒體爭相報道啊。

他必定也得混上個什么文玩大家的稱號。也得上電視臺做幾期節目去,聽那些主持人滿口“老師”稱呼著。

馬老師弄古董,那還算什么呀!能跟他比嗎?

官窯青花也不過是論千萬算的。頂多和他手里的田黃打個平手。可這些字畫,那都是論億算的。咱一副頂他十個官窯!

想著出風頭的美事,心里樂到了極點。洪衍武還好為人師地想教育一把“糖心兒”呢。

“姐姐,跟我學著點吧,你也買點字畫、印石。你就知道傻留錢,那票子算什么呀,只會越來越毛。物以稀為貴懂嗎?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懂嗎?買這些東西,就跟咱倆手里的郵票似的,也能不斷上漲。同時還透著品味,熏陶個人修養……”

陪著他一起逛商店的“糖心兒”倒是挺虛心地點點頭。“嗯,說的挺在理……”

可跟著,就伸出那纖纖素手,把洪衍武用小一千塊,剛收的兩張畫軸拿走了。

那是一張齊白石的仕女圖,一張徐悲鴻的猛虎圖。

眾所周知,齊白石的蝦,徐悲鴻的馬最出名。但從某種角度說,之所以如此,除了這兩種東西他們畫的傳神,那也是因為這兩種東西他們畫的最多。

其實像這種畫家本人很少嘗試的題材,價格往往還會更高一籌。

所以洪衍武的笑模樣,立刻變成了傻眼。

“唉,唉,你這是干嘛呀?”

“糖心兒”睜著大眼睛,完全是一副人畜無害的樣子。

“干嘛?聽你的,我拿兩張畫掛家去也熏熏唄。”

“洪衍武”立刻干嗆了一口。

“薰?你當薰蚊子哪。我是怕你吃虧,才讓你別留錢……”

可不防倒讓“糖心兒”抓著話柄了。

“什么你的我的?你的還不是我的?咱倆以后不是一家子?要我說,今后你就繼續買字畫,我留著錢唄……”

“我,我……得,您有理……”

“我還想要兩塊石頭呢,你光留著有什么意思,咱倆也一人刻個章唄。有章省事,都不用寫名字了,一蓋就行……”

“行,行,您茲要高興,怎么都成……”

洪衍武這真是強忍住了心疼,還得陪笑臉呀。可誰讓他窮得瑟的呢?

這就叫報應,還是有人能治他。

不過話說回來,其實這種痛苦也蠻讓人自得的。

什么叫有錢人?那就是得把好東西不當好。什么幾千萬、幾個億的,咱根本不在乎,說糟踐就糟踐。

爺,那揍逮系介個樣兒~

同樣是在這個月的月初,洪衍武和和陳力泉的工作也終于有了著落,這倆人又有地兒上班了。

說句不過分的話,街道的這位李大主任,當初給他自己親兄弟張羅工作都沒這么盡心過。

這也就是看在電視機的份兒上,才會按著他們的要求,不厭其煩地打了無數個電話,最后總算是在前門段兒上給他們尋摸著了一個較為合適的事由。

要說這個工作還真不錯。雖然是臨時工,一月照樣是十八塊錢。可每天是在室內上班,固定早六點到中午十二點,六個小時工作時間。

說是體力工作者,可也到不了四脖子汗流的地步,每周還有一天休息日,那比待在菜站,天天雨打風吹可強多了。

不過這活兒唯一的缺陷就是臭,有點腌臜。他們得見天兒跟豬腸子打交道。

哪兒啊?這什么工作啊?

嗨,京城老字號,鮮魚口的“天興居”飯館。

京城人大多吃過炒肝,都知道這是正宗的京城風味小吃。但上了年紀的老京城人,還知道有關“炒肝”更多的故事。

比如說,知道這玩意其實是由“白水豬雜碎”演變來的。

知道“炒肝”的創始者本是創業于清同治元年(1862年)的“會仙居”。

知道當年是大記者楊曼青出主意做公關,才捧火了“會仙居”的炒肝。

還知道民國22年(1933年),借“會仙居”第三代傳人鬧內訌之際,它斜對面的“天興居”后者居上。最后不但把“會仙居”給干趴下了,1952年還把“會仙居”給吞并了。

而從此至今,這京城的“炒肝”,也就首推“天興居”為正宗之源了。

這個“第一”的名頭可不是白占的。哪怕是在這樣的年月,別的地方炒肝買一毛錢一碗,“天興居”靠著首屈一指的味道和制作工藝,都能賣兩毛錢一碗。

還別看這么貴,還照舊是人滿為患。每天熬的七鍋“炒肝兒”,一鍋能賣一百三十碗,不到九點鐘,準告售罄,晚一步都吃不著。這就是差距!

可能說到這兒就有人感到奇怪了。會問,“這么牛的老字號,那怎么會有洪衍武和陳力泉的位置呢?能讓他們兩個強勞過的人來上班,那李主任的面子可夠大的!”

嗨,這事兒也得兩說著。

怎么呢?

一方面“天興居”的名氣大是不假。可它出名兒也只是出在這碗“炒肝”上了。

這東西,京城人是當早點吃的,配著點包子或燒餅、火燒,可不能當正餐。所以說破了大天兒,這“天興居”本質上就是一個大點兒的早點鋪。

店堂四五十平米,也就擺十來張桌子,比普通小飯館大點兒不假,但和“京城烤鴨店”(聚德全)、“齊魯餐廳”(便宜坊)這些老字號一比,可就相形見絀了。

說到實際的經營狀況,除了早上六點到九點,熱鬧不到仨小時,其余時間顧客寥寥無幾。

也就中午還兼營點炒菜、炒餅、蛋花湯之類的簡便午餐,應付幾個逛前門只求填飽肚子的外地旅客。

至于晚上那根本就別想了,鬼影子也沒一個。所以也就不營業了,一過下午兩點,直接上板兒關門。

另一方面呢,“天興居”現在也確實是急缺干活的人手。而這就得說到當時特殊的歷史原因了。

原來為了盡可能不去上山下鄉,“天興居”從“運動”時期起,招來的年輕人,竟然大多是從后門安排進去的。

就這幫小青年,無論是來自于什么樣的家庭,共性是干嘛嘛不靈,吃嘛嘛香。還都打骨子里就看不上服務行業,頗有些自覺龍游淺水、大材小用的委屈。

打上班的頭一天起,他們就沒認真工作過。最擅長反倒是的遲到、早退、吵架、扯淡、或者是跳跳“忠字舞”,打打“敲三家”什么的。

真論干活,不幫倒忙就不錯了。

用掌灶司永祥師傅的話說,只要這幫小子上班別把蛐蛐帶來,別再掉進炒肝鍋里去。包包子時候別抽著煙,再把煙灰給包進去,他就謝天謝地了。

干脆,還是讓他們閑著吧,也比裹亂惹事的好。

所以實際上,“天興居”一直都是靠老職工們的自覺性維持著日常經營。特別是廚房里的事兒,關系到店鋪的百年聲譽,試過幾次之后,就誰也不敢讓小年輕們插手了。

當然,小年輕們自己也樂得清閑,每天仨小時最忙的時候收收臟碗、抹抹桌子,剩下時間也就抽煙打牌去了。就沒一個人,想著跟老師傅學點技術的。

這種情況一直維持到現在,而隨著老師傅們一個個退休了,年輕人繼續一個個增多。自然干活的自然越來越少,吃飽了混天黑的越來越多。

那么天長日久,全部積累起來的矛盾真到了某種程度上,也就會來一個總爆發了。

而現在恰恰就是這種時刻,因為洗腸子車間的兩位老職工剛剛退休,百十斤豬腸子每天清洗和處理的任務沒人干了,成了個讓人頭疼的大難題。

是,老職工們還是有人會干,可是真忙不過來了,至于小年輕們,根本碰都不愿意碰一下。

于是這可就愁壞了白白胖胖,彌勒佛一樣的沙亮寶經理。要沒了處理好的豬大腸,哪兒能變出一鍋鍋的炒肝兒來呀。

倘若京城百姓吃不到這一口,那是要叫屈罵娘的呀。真寫封信到飲食公司,肯定得挨上級批評。關鍵是挨批之后還照舊得解決問題,那不就太虧了嘛。

還真是巧了,就在這種最迫切需要解決問題的特殊時候,一個受李主任所托的電話,打到了沙經理的辦公桌上。

正滿頭大汗的沙經理一接電話眼睛就亮了。

有兩個能干活的小年輕想來這兒當臨時工?這不正是想睡覺,就有人給遞枕頭嘛。

強勞過?那倒不算什么,反正倆小子也不是因為偷進去的。

話說回來,要不是這樣有毛病的人,他也不能甘心沒有正式編制,還干這種活兒不是?

得,這么著,這事兒就說成了。

重返1977 第一百五十二章 新工作

上一章  |  重返1977目錄  |  下一章

休閑文學吧提供免費小說,請讀者支持正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