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書架
小說社區
書庫 • 全本
玄幻 • 奇幻
武俠 • 仙俠
都市 • 言情
歷史 • 軍事
游戲 • 競技
科幻 • 靈異
您當前所在位置:休閑文學吧>>詭三國

第2511章唱什么才是什么

更新時間:2022-05-09  作者:馬月猴年
詭三國 第2511章唱什么才是什么
長安。

青龍寺。

經過一段時間的醞釀,以及某些小學者,年輕儒生等等的鋪墊,在長安青龍寺之中,鄭玄也準備開始登壇正解了。

鄭玄登壇之前,幾乎所有其他人的活動都停止了下來,就像是在變奏曲之前的短暫平靜,亦或是大老出場的時候的下意識的藏拙。

對于大部分的漢代學子來說,鄭玄是一個不可攀越的高峰。

這一點,即便是水鏡先生多年一邊磨牙,一邊念叨,也依舊無法將其超越。有些時候,不是說純粹的努力就可以做到一切。基本上來說,若是成就一番事業需要一百分,那么個人的努力至少占據其中八十分,但是八十分往上,就是個人天賦了……

比如說,有的人擅長數學,心算能力十分強悍,進超市買東西都不用收銀臺,就可以算出最終的錢款,有的人卻遇到計算就麻爪,算了上一個數字便是忘記了下一個數字,沒了計算器簡直就是人生灰暗。或許后者通過大量的努力,可以達到前者的七八成水準,但是想要繼續往上,就很艱難了。

儒家經文也是如此,如果說要通讀背誦,達到七八成的水準,花費苦功夫,一年不成兩年,十年不成二十年,總歸大體上能成為一個書蟲的,可是要從書中靈活應用,旁征博引,甚至相互印證,推陳出新,就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的了。

鄭玄在當下大漢,幾乎就是站在經學上頂尖的人物,這不僅僅是鄭玄能熟讀背誦經書,而是鄭玄可以融會貫通,抵達儒學大成境界。

惟王建國,辨方正位,體國經野,設官分職,以為民極。乃立天官冢宰,使帥其屬而掌邦治,以左王均邦國是也……

鄭玄坐在高臺之上,侃侃而談,每說一句,便是由其弟子國淵于側再次高聲誦讀,以便讓周邊的子弟都能聽聞。當然持續大聲呼喝是一件很費嗓子的事情,一般人還做不來,三下兩下就呲了,而國淵顯然之前多少是練過的,因此聲音不僅是洪亮,而且咬字清晰,即便是離得遠的,也是能大體上聽清楚。

之所以說大體上,是因為鄭玄說一句,低下便是多少有人下意識重復的,有人感慨的,有人忍不住要顯擺的,即便是每個人的聲音再低,到了外圍也就嗡嗡嗡一片……

另外一點,各地口音略有不同,關中雒陽的口音顯然是大漢正統,而邊緣地區的么,也就自然自能是去適應了。

在高臺另外一側,間隔著圍墻和回廊的一間廂房中,有兩人正在側耳靜聽。

桌桉之上,清茶蘊蘊。

斐潛當然是沒有坐到臺下去。一方面是避免出現什么領導先走的情況,另外一方面也是為了能聽到真話,不至于斐潛到場裝修粉飾,斐潛離開立刻連旗幟都撤走。

因此斐潛誰都沒通知,偷偷帶了許褚和些許護衛,就和龐統遠遠的躲在青龍寺偏殿當中的小廂房之內,一邊喝茶,一邊聽著高臺之上鄭玄的講課。

三禮,是《儀禮》、《周禮》、《禮記》。

前兩者,是漢之前就有了,而《禮記》則是在漢代的時候出現了,大概和《孝經》差不是很多。

當然,三禮據稱是周公所著,然后經由孔老夫子論述,其弟子記載。

但是么,和漢代大部分的經文一樣,這個事情,其實不太靠譜。

周公他老人家太忙了,不僅要治國理政,還需要帶兵打仗,然后家里面還要生一堆孩子,順帶視察地方,然后還要在百忙之中抽出時間來著書,比如寫個平安經……呸,是易經,還有周禮,還要幫人解夢……

睡個覺不安穩了都要找周公,你說周公忙不忙?

所以在這些書籍之中,有一部分是周公寫的,這倒是沒錯,但是要說所有的都歸到周公頭上……

這不就是跟后世某人一樣么,什么話都是他說的。周什么人你坐下!你們心自問,難道你自己說過那么多話,誤會你一句兩句的,有什么問題么?

《周禮》一書,在漢代初期么,是叫做《周官》,直至王莽居攝時,才改為《周禮》,然后沿用到了現在,至于為什么老王同學要改官為禮,這個心思么自然大家都知道。

漢代的周禮是河間獻王劉德從民間獲得此書……

然后不得不說這個劉德了,嗯,沒華,就劉德二字。

劉德是劉啟次子。他和長子劉榮,都是同母而出,劉德之下還有一個弟弟,兄弟三人都是一個母親,占據了劉啟皇家血脈的前三。

但是很有意思的是,劉啟之后,是皇十子繼承了大位,也就是大名鼎鼎的漢武帝……

而作為皇長子,劉榮,則是因為其暴躁老母栗姬一頓騷操作給拉下了水,最終被廢,連帶著劉德也被發配到了河間。

就是這樣的背景下,一個河間王,卻在儒家之中獲得了大量的聲望,不僅是親自接見普通的儒者,甚至連自己吃食的標準都不超過賓客。然后,劉德給劉徹獻上了《周禮》……

劉協笑瞇瞇的接過,旋即扔到了秘府之中冷藏。直至漢成帝期間,劉向、劉歆父子校理秘書,才重新將其羅列出來。

其中原由,自然是可圈可點。所以若說是《周禮》真是周公他老人家親自寫的,這就呵呵了,但是也不能說全部都是假的,畢竟當時孔子也周游列國好生推崇了一番周禮,嗯,從這個方面來說,當時劉德獻周禮,然后劉徹扔周禮,都是打得一手好牌啊!

就像是當下,斐潛將鄭玄推到前面去打牌,其實也幾乎是類似的目的。

周禮是什么,簡單來說就是做官的規矩。

三禮之言,非鄭公不可啊……斐潛聽了一會兒,有些感慨的說道,若是論純熟背誦,這守山學宮之中,怕是能者多矣,然欲求精通博引,引經傳史籍等,諸子百家之說以正其解……怕是天下難出其右也……

龐統也是點頭,然后說道:便如這句,「使民興賢,出使長之;使民興能,入使治之」,鄭公引老子之言而解,「圣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便是絕妙。治民,當重民心,古今未有遺民者而可為治是也……

斐潛頷首。

鄭玄不僅是熟悉三禮,精通黃老,甚至對于法家農家兵家天文歷法等等都有一些涉及,于是在講解三禮的時候,時不時牽扯出這些內容來,進行講解,引起臺下陣陣的議論和驚嘆。

又是聽了一會兒,斐潛忽然笑道:這里鄭公改了……

龐統也是側頭而聽,片刻之后也跟著笑了起來,說道:對,和上次鄭公所言已是不同了。

說起來,鄭玄當下改變了說辭,還是因為斐潛。

讖緯。

這個玩意,在斐潛一力的拉扯之下,終究是和正經的文學分開了些許,雖然沒有完全被切除,但是和之前那種寄生狀態強了不少。

宗教就是宗教,學術就是學術。

暫時生產力、認知水準達不到,可以將一部分未知的東西歸于宗教神秘學,但是不能說依靠神秘學去解釋一切。因為人性都是懶惰和貪婪的,若是發現有省事的途徑,那么自然就會選擇省事的方式,而什么都不解釋什么都歸于神秘的宗教體系,顯然就是一個比較省事的途徑,那么還需要費勁去研究發展新科技干什么呢?

等到宗教權柄大了,燒死的不僅僅是白尼老哥,啊?沒燒死?就當燒了吧,反正燒烤這個事,宗教很熟練。

而且這里面還有其他的問題,斐潛也正在布置當中……

原先鄭玄在和斐潛第一次講述禮記的時候,作為預演也好,先期溝通也罷,鄭玄也是收到了之前的一些風氣影響,用以讖緯來注解《周禮》并用于建構其禮學體系。

《周禮》中有五帝、五人帝和五官神的說法。

那個時候鄭玄以為斐潛推出了五方上帝教,因此以為斐潛也是略傾向于神秘側讖緯學的,因此對于周禮當中的五帝,鄭玄當時是這么說的,五帝,蒼曰靈威仰,太昊食焉;赤曰赤熛怒,炎帝食焉;黃曰含樞紐,黃帝食焉;白曰白招拒,少昊食焉;黑曰汁光紀,顓頊食焉……

鄭玄的解釋,是說天上有五精帝,下有五人帝,乃是其母感五帝之精受孕而生,五人帝是五天帝之子。五人帝之下有五官,五官死后為五人神,祭祀時五人神各自配食其帝。

粗聽起來似乎沒有什么問題,五方上帝有名有來歷甚至還有方位,就像是確確實實的真事一樣,但是實際上都是虛構的。這個說法是從《河圖》相關的那些什么亂七八糟的《春秋緯元命包》、《春秋緯文耀鉤》、《易緯乾鑿度》等等當中而來的。

雖然說鄭玄之前的說辭也可以用來解釋五帝、五人帝和五官神,但是斐潛卻明確的表示了不妥。

治國有常,而利民為本;政教有經,而令行為上。斐潛當時這么對鄭玄說道,茍利于民,不必法古;茍周于事,不必循舊……周之五方,未必漢之五帝,不必強加附會。

鄭玄精心準備的五方五帝注解,竟然被斐潛說是牽強附會,這就有些讓鄭玄難堪了,但是沒辦法啊,畢竟斐潛地盤上斐潛說了算,再加上第一屆的青龍寺大論也正式確定了讖緯是讖緯,經文是經文,必須求真求正,所以當下鄭玄便是不得不將原本的天地以定說,改成了遠域未知說……

華夏自然是中帝,然則其余四方也有四帝,居極遙遠的未知之地,四方帝是當年炎黃打跑了的,那么自然也就有和炎黃一樣的官職體系,構建出一個龐大的世界……

所以四方之人,亦敵亦友。中弱四方強,則四方主之,若是中強而四方弱,則中治之,云云。

這樣的說辭,便是脫離了原本的讖緯,雖然說也避免不了攜帶了一些神秘的味道,但是至少其中核心變化了,由原本的確定的,不可變更的變成了未知的,可能會產生變化的東西。

這才是真正的周禮。

就算是周禮是周老夫子在家里憋了三年又三年,最終親自一手拿著筆一手拿著刻刀劃拉出來的,但是周老夫子一開始做周禮的目的是什么?

寫著好玩的?

不是,是制定規矩,定下標準啊!

所以在千年之前,周老夫子就已經懂得標準的重要性,并且還加以實踐了,結果到了后世反倒是被東洋西洋的標準一個個壓在頭上卡在脖子上,也不知道周老夫子泉下有知,會不會怒掀棺材板?

從一個部落,到一個國家,就像是從一個地方小企業到了全國,甚至是跨國的大集團,在這樣的過程當中什么最重要?

人才?

或許,但不是最重要的。

畢竟人才最重要這句話是誰說的?葛叔啊!然后只是知道重視人才的葛叔最后是什么下場?

所以,規矩才重要!標準才重要!怎么更好的使用人才,比單純的追求人才更重要!除了像是斐潛這樣的怪胎之外,怎么確保所謂的人才到了分公司之后,不會摸女下屬的胸,不會貪公司的錢,不會上報假賬,不會虛增開銷?

越是人才,越是聰明,便越是容易發現公司當中的漏洞!

不先把規矩定下來,不先確定好標準,瞎搞就自然無法避免。

而鄭玄這一次的注解,關鍵的不僅僅是未知,而且還有可替!

連五方上帝都是輪流坐莊,低下的五方人神五方官,有什么好世襲罔替的?

規矩和標準,根據時代進行變化,想要不被替換,就必須做出努力。

就像是斐潛在隴西隴右進行的事項一樣,一開始的時候也是大堆的官吏以為自己很安穩,覺得斐潛拿他們沒有什么辦法,即便是換掉一小批,還有一大片,賭運氣唄,頂多就是幾個小嘍啰被抓起來警示一下,其他人頂多就是訓勉一番就完事了……

所以在隴右隴西最開始混亂的時候,所有的官吏都不怎么會害怕,都覺得自己不會那么倒霉,或許自己只需要做得隱蔽一點,不是最跳脫的,就沒事了。

但是沒想到斐潛早就準備好了人手,直接從關中三輔,還有河東之中抽調,然后直接從上到下進行替換,一個縣,一個縣的換過去,從縣令到縣丞,從倉曹到戶吏,直接全數換掉!

隴右隴西之地的官吏立刻就傻眼了……

其實說起來,在一個縣城當中,真正的官吏有幾個?

漢代,大縣,也就是萬戶以上,稱之為縣令,萬戶之下成為為縣長,但是職權差不多,都是一縣最高長官,也有國,邑,道的稱呼,國是侯國,邑是皇后,皇太后,公主的封地,而境內有少數民族居住的稱為道。

再這樣的縣當中,除了縣令縣長之外,就是功曹史,總揆眾事。縣尉,掌縣軍事,有時候是縣丞兼任。然后是縣丞、主簿、廷掾(或他人兼任)、主記室、少府。

至于門下游繳等基本上都已經是下等吏了,沒有定數。簡單來說就是臨時工,縣長縣令聘請的那種大何誰。

簡單來說,一個縣,大概官吏也就是六人到八人,而只要派遣一個四人小組,就可以直接完全接手替代!然后依靠著周邊大軍的威勢,替換的官吏甚至不需要帶什么特別的護衛兵卒,畢竟被換只是個人丟官而已,要是搞事,那結果就是抄家滅族!

因此,隴西隴右的官吏一看到臨涇等縣城被替換了,頓時就乖了。認錯的認錯,投誠的投誠,為了能夠保住自己的位置,發揮出比平日超出千百倍的勤勉來……

而一旦認真做事了,事情就自然好辦了。原先的困難,也不再是無法克服,無法解決的了,之前想不到的辦法也想出來了。

這就很有意思。

究竟是事情變得容易了,還是人變得聰明了?或是兩者都是,亦或是兩者都不是?

有時候就是這樣。

斐潛站起身,表示可以了,他準備回去了。相比較于龐統等人來說,他的勞累并非是在具體事情的經辦上,而是對于整體規劃的思考上,而這一點,其他的人可以協助,但是無法替代。

無法替代,就彌足珍貴,而可以被替代的,就沒有什么好自滿的。

對于這些官吏來說,不是真的什么都沒辦法,不是真的什么都不能改,也不是說什么就是什么,而是對于他們來說什么,這些精明的官吏會自然而然的為了官帽子去想辦法,去改變思路,真的若只是聽這些官吏說一些什么就是什么,不落地去真的看看,那談何了解實情,又怎么做出決策?

就像是這一次的青龍寺大論,斐潛也是會偷偷的來,然后靜靜的走,要不然只是單純的聽手下描述?說是什么就是什么?然后手下官吏聽不聽得懂鄭玄說一些什么是一回事,能不能表述到要點上,又是另外的一回事了。

底下官吏說沒問題,就真沒問題了?

任憑旁人說什么就是什么,那還要自己的腦子干什么?

斐潛避開人流,往外走。

反正青龍寺的規劃建筑師就在旁邊,對于青龍寺里面亭臺樓榭當然是門清,帶著斐潛左繞右拐,就避開了喧嘩的主會場區域,然后從偏門出了青龍寺。

曹丞相那邊果然動手了……斐潛一邊走,一邊說道,現在就是看看這群人要如何回應了……

龐統在一旁說道,曹丞相撬開了荀氏塢堡,豫州因此震蕩……只不過,這些人未必肯善罷甘休啊……

斐潛點了點頭,望向了東面,就看曹丞相能做到多少了……

詭三國 第2511章唱什么才是什么

上一章  |  詭三國目錄  |  下一章

休閑文學吧提供免費小說,請讀者支持正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