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級科技巨子 第393章:采掘地熱能
印度三哥是神奇的國度和神奇的民族。頂點小說23
因為……
三哥真的是樂觀過了分,四十年摔一千多架飛機人家都覺得正常,沒關系,摔了繼續買。
我的天!
這么多年來三哥跟巴基斯坦之間的戰爭也沒損失這么多架飛機的啊,可人家覺得摔飛機就是正常。
而法國人和俄國人表示很糾結,一方面想在三哥手里海撈一筆,這貨明顯人傻錢多的主兒,而另一方面又實在無力吐槽三哥的“樂觀”心態,法國人賣給三哥的陣風戰機現在被三哥摔的所剩無幾,俄國人租借給三哥的核潛艇被美國人上去看了個精光,啥秘密都暴露在鷹醬眼皮底下了,把大毛給差點氣的吐血三升。
三哥的一系列光輝事跡擺著的,也是讓兔子糾結不已。
幫三哥修高鐵必須得慎重又慎重,比如高鐵工程的建設問題,有沒有人霸占工地抗議?肯定有的;三哥的供貨商靠不靠譜?難說;會不會還有人趴到鐵路上抗議?三哥隔三差五的來一回,高鐵可不比普通火車,剎不住的。
而且華夏國內的高鐵穿越各省各地的時候,全程綠燈,各地區都統籌協調全力配合。
可三哥這里的高鐵穿越印度的各邦,都會竭力配合么?
也是難說。
如果是說華鐵集團從國內拉一票工人來印度干,從設計生產到工程施工,全方位不讓三哥插手,并且在高鐵竣工運營初期還得手把手的教三哥一把直到畢業,那么可能事故發生的概率會少一些,但也不敢說沒有啊,說不定還有三哥民眾當高鐵是普通火車,然后爬到車廂頂棚去呢……
如果華夏這邊只提供技術,生產和施工都讓三哥的人去負責完成,這個就很難想象后果了,如果真的還由三哥的人提供部分零件……
只想說老天保佑吧。
而且這不僅僅關乎到華夏高鐵的金字招牌的問題,還有就是要面臨實際存在的風險,一旦對高鐵投資放下去了,錢就砸下去了,以三哥的消費能力,這段高鐵可能會長期虧損,如果是了,那么根本無法還本付息,三哥雖然說帶來了460億的肥單,可460億美刀又不全是實打實的鈔票,反而是兔子給三哥貸款的。
如此一來,便意味著可能對三哥的貸款要變成一筆爛賬,所以僅僅是風險評估就不容樂觀了。
不過這筆高鐵單子,最終還是接下來了,肯定得接,這次三哥主動前來“示好”雖說讓人感到有些頗為“意外”,但既然如此何樂不為,伸手不打笑臉人嘛。
只不過跟阿三這種“樂觀天真派”一塊合作搞一項嚴謹的高科技工程還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這筆高鐵合作項目最終華夏方面也爭取到了足夠的主動權,最后達成的合作共識就是:華鐵集團自己派工人去,印度人不干預,也不用印度的供貨商,建成之后手把手教三哥怎么去科學合理的運營。
高鐵的金字招牌雖好,但和國家大西北全面改造戰略計劃相比就顯得微不足道了,況且在此之前本子國先在三哥這里砸了招牌,若是兔子的高鐵也在這里出問題,那就只能賴三哥自己了爛泥巴扶不上墻,基建狂魔都帶不動的豬隊友。
世界屋脊,喜馬拉雅山脈北部中段線。
在一處戶外考察營地,黎川這是第三次來到藏區高原,第二次與地質學專家劉晃老院士見面實地研討,相比較之前來高原地區的不適宜,這一次黎川再次踏上世界屋脊的時候,對高原反應的適應力已經比之前好多了。
此時,他和劉晃老院士站在戶外,雙方都是遙看前方宏偉的喜馬拉雅山脈,黎川手里拿著一張繪圖,而劉老院士在圖紙上指這點那又示意遙指遠方進行實地對應,雙方都在交流。
“小川,我實在無法理解,為什么你要選擇在地震多發帶汲取地熱能呢?”劉晃不解的問道。其中的“南汽北送”工程里,最核心的就是超級風洞。
按照原初既定好的工程計劃,是要在喜馬拉雅山脈中、上、北三段線開鑿5176個超級風洞隧道,而每一個超級風洞內都需要一個巨大的抽氣渦扇,就像航空發動機的原理一樣把喜馬拉雅山脈以南的水汽吸入超級風洞,這需要強勁的渦扇動力,而且除了維護期間其余時間都是要夜以繼日的工作。
也就意味著五千多個超級風洞都需要強大的能源支持才能維持運轉,而能源從哪里來?單靠現在已有的能源,根本分不出額外的能源來支持近四千個超級風洞的運作,這幾乎是一個能源無底洞。
最佳的解決辦法毫無疑問是核聚變能源,可問題是地球上的氦三幾乎可以忽略,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啊,那得要去月球上開采提煉才行,黎川也確實已經開始準備自己的私人空間計劃了。
但時間上顯然不允許。
要是用核聚變能源,那么又得新增空間計劃,登月,在月球建立提煉廠,這又得花多少時間?顯然,遠水不能解近渴,即便黎川等得起國家等不起啊,國際環境不也一定會給你充足的時間安逸發展的。
所以,解決超級風洞的能源持續消耗,當下最有效且可執行的解決辦法就是利用地熱能源,這也是另一種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能源。
華盛科技掌握一系列先進智能掘進技術已經無比成熟,只需要把設備造出來就能立刻投入進去。
這也是在工程計劃的籌備當中寫了進去,采掘地熱能不難理解,而讓劉晃老院士感到不解的是,黎川居然要選擇在地震多發地采掘地熱能,實在匪夷所思,正常情況應該避開才對。
“劉老,我們的采掘地點不管再怎么規避大陸板塊擠壓帶來的地殼運動都是必須要直面的問題,這是采掘地熱能不可避免的。”黎川緩緩說道。
華夏大地的西部地區是地震多發帶,造成今天所能見到的地質構造的力量便是來自印度洋板塊的沖撞,這也是川區、藏區、疆區多地震的主要原因。
次大陸過去曾經位于南半球,因為板塊運動而從泛古大陸斷裂游離出來,從南半球一直往北沖,最后在5000多萬年前終于撞上了亞歐大陸板塊,從而造就了被成為第三極的青藏高原。
直到今天印度洋板塊依舊在向北持續推擠,而喜馬拉雅山脈因此還在繼續長高,相關的地震帶也繼續活躍著。
“既然躲不過去,那就索性不要躲了,提高設備的抗力性。”黎川如是說道:“我之所以選擇在地震活躍帶采掘地熱能,是順帶讓地熱發電設備送入地底的時候,附帶送一套地感設備和計算機下去。”
“地震是板塊之間越擠越緊的結果,是能量的持續性積蓄,當積蓄到了一定程度的時候,就會以地震的方式向外界釋放出來。我們要汲取的地熱能在一萬米以下的地底,借助衛星遙測和地底設備的數據采集,實況分析可以做到提前預測地震的發生,若是能提前五到十分鐘精準預測,這短短的幾分鐘時間就能拯救成千上萬人的性命。”
超級科技巨子 第393章:采掘地熱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