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書架
小說社區
書庫 • 全本
玄幻 • 奇幻
武俠 • 仙俠
都市 • 言情
歷史 • 軍事
游戲 • 競技
科幻 • 靈異
您當前所在位置:休閑文學吧>>回到山溝去種田

第二百九十一章 偉大的田坎

更新時間:2018-06-04  作者:二子從周
回到山溝去種田 第二百九十一章 偉大的田坎

于是這幾天將地租給李君閣的人家都往自家田里跑。

鯉魚鯽魚吃不完的就做成熏魚,配方還不能按往年各家愛咋弄就咋弄,全部按奶奶的配方來腌制,弄好了吳志秋來檢測。

如果合格,李家溝農開公司負責收購,統一送村頭新建的大熏坊里熏制成成品,放到網站上發售,這些可都是富硒食品喲。

泥鰍鱔魚自己吃一部分,還送左鄰右舍一部分,弄得滿村都是燒鱔魚燒泥鰍的香味。

李家溝的泥鰍鱔魚品質好,泥鰍大堂哥的飯店收了一大部分。

鱔魚這玩意兒沒辦法,放一起要互相吞食,于是只能由鄉親們自己去夾川縣城里賣。

因此五溪一號換裝后第一次行船,就是滿滿的魚腥味。

是的五溪一號又換裝了,花費了秋丫頭七天的時間,讓礙人眼的二皮退下了歷史舞臺,船頂換上了白大可愛的下司犬形象。

這還經過了一次激烈的網上票選活動,最終的競爭在白大和麻頭之間展開。

白大在網友心目中的印象不是一般的好,逗逼的性格,滿臉的笑容,相對于麻頭的高冷,最終還是它更受網友們的歡迎。

于是從現在開始到暑假結束,五溪一號頂上就是一個箭毛聳立,沒心沒肺,滿臉賊笑,看似蹲得老實,實則拿眼睛斜瞅著旁邊一只振翅蝴蝶的白大了。

網友們歡呼稱慶,不管誰上來都好啊,只要能將那二皮一屁股踹下去,就值得喜大普奔!

縣城里人眼睛毒,一眼就能看出李家溝拉出來的鱔魚是野生的,頭兩天還好,第三天開始,五溪一號一到碼頭,收鱔魚泥鰍的販子就圍上來了,死活要老鄉們出手,價錢嘛好說好商量。

等到頭幾輪鄉親們回家一亮票子,這下開始還懶心磨腸的那些人家也心動了,我靠剛出十五就又財喜,那不趕快還等啥?

于是所有人都動起來了。

就連劉爺都打來電話,嗯,開春的野生肥泥鰍,大補賽過人參啊,按藥師叔的估計,這眼看著就要耕杜姐那塊地了,老話說得好“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嗯,皮娃你懂的……

懂的懂的,于是李君閣又在各家撈起來的泥鰍里挑了十來斤最肥美的給劉爺送過去。

接下來就開始備耕了,首先就是“挑泥糞”。

泥糞就是將來插秧之前要在稻田里施加的第一道底肥。

一般自家那點地,就是牛圈,豬圈,老陽溝里堆積了一年的肥料就夠了。

不過一下要重新開出上千畝的梯田,這泥糞還用老辦法估摸著有些不夠。

皮娃還說不能用化肥,以為這就能難倒我們玩水田玩了上千年的李家溝老爺們兒?想多了!

正好音媽媽也帶著山上的支援部隊下來了。

大伯跟音媽媽,吳志秋一商量,老辦法撿回來,堆肥!。

先在田地里堆上谷草,然后將泥土堆放上去,燒!

當然不能像燒陶器那樣燒,那就“過火”了,要燒到剛剛好,土變成干土,然后就和上各家糞坑里運來的糞料,重新變成濕泥,再拌上青草,堆成一個個墳丘一樣的大饅頭形狀,蓋上土發酵就可以了。

猛禽的身價再次暴跌,先是拉魚,然后是拉木頭,現在連大糞都拉上了。

這車在半山林場和李家溝天天跑來跑去,車頭上油漆都被橫生的樹枝掛掉了不少,滿臉的滄桑。

有一次去蠻州4s店保養的時候,經理一看到就豎大拇指,這才是土豪的開法!這款車總共賣出去七八輛,多數都是改成越野樣式,然后在后窗上貼個進阿里的線路圖或者國家地理的標志就在城鄉結合部裝逼。哪像這位,雖然啥都沒貼,一看就是無人區幾進幾出的主!

魚,鰍,鱔魚抓得差不多了,肥堆起來了,接下來就是修田坎了。

水田的田坎,那是每年都要保養的。

老話說的“人懶地一天,地懶人一年”,真不是可以糊弄了事的。

首先是“鏟田坎”,要將田坎上長出的野草,小樹苗通通割掉。

這還不算完,還要將貼著水田的那一邊用鋤頭鏟去一寸左右的厚度,將這邊雜草的根除盡。

之后要開始“滋田坎”。

田坎底部,經年下來會出現一些漏水的縫隙,需要人光腳下到田里,那腳在田坎底部踩踏,指頭察覺到縫隙就要將周圍的泥漿翻過來,將縫隙一一滋上。

做完這些,才開始“壩田坎”,重新用鋤頭挖起田里的泥,將剛剛鏟掉的那一寸厚的田坎重新壩上。

然后還要處理田坎另外一面,需要鏟去雜草,李家溝的鄉親會把每一分土地都都利用起來,田坎一般向陽,到時候坡面上還要種上豆子,除了可以固肥,也是一分收成。

弄完這一切,一根新田坎就誕生了。

中國的水稻種植地區,幾千年來,都是用這樣的方式,血成命續,才造就了類似元陽梯田那樣的奇跡。

這個民族的偉大,僅僅由此就可見一斑。

黑白棕三人和倆妹崽也被這熱火朝天的勞動場景感染到了,鬧死鬧活也要開一片田,研究漢文化的,先賢典籍都是上層建筑,這個才是基礎。

這么大的帽子扣下來,連老伯四爺爺都大力支持,李君閣只好翻著白眼給他們指了一小塊田,由得他們去搞。

幾個人高興壞了,白嬸還專門做了一塊木牌子,正兒八經的立在田坎邊上,上面歪歪扭扭用中英雙體寫著“哥大體驗田”幾個字,底下還搞了一排小字:“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

雖然牌子簡陋得要命,卻愣是把李君閣驚著了,這哥大的教授,當真不是白給!

接下來就該耕地了,將雜草,稻樁翻入底下,讓它們育成綠肥。

老規矩是三耕三耙,精耕細作還有五耕五耙,當然以現代的耕種技術已經不用那樣了。

在耕牛都沒剩幾頭的李家溝,人力翻耙一次基本就夠使了。

李君閣讓大伯先別著急,等卷揚機道修好,將碎草機拉上來,將雜草全部碎了還田比直接耕埋輕松愉快很多。

前面那些事情其實都是大伯音媽媽在掌總。李君閣這段時間忙的,就是卷揚機道的事情。

卷揚機本身不值什么錢,值錢的是卷揚機道。

還是建溜索那家公司負責勘察設計,朱朝安負責基建部分,李君閣進行質量監督。

首先根據山體坡度搭上鋼架,筆直一條從山腳一直修到山頂,然后在山頂搭建卷揚機棚,鋼架上鋪上鐵軌,將鐵制小車放到軌道上,通過山頂卷揚機放下來的鋼纜升降。

工程量不小,好在技術難度不高,還是采用跟溜索一樣的建造方式,分段施工,愣是在正月三十前勝利竣工。

大伯看著鐵路一般直通山頂的卷揚機道,倍覺失落,搖著頭對音媽媽感嘆道:“看看娃子們干的這些,我們這一輩,誰敢想啊?”

音媽媽也感慨:“是啊,娃子們長大了,我們也老嘍!現在該是他們撐起來的時候了。”

吳志秋說道:“傳統耕作技術,也要和現代文明結合起來,才會取得進步,皮娃說了,有了這條道,可以把耗在梯田上的很多人力解放出來,投入到李家溝建設的其它地方,現在的李家溝,缺的是人手啊!”

缺的其實不光是人手,錢其實也缺,李君閣的垂釣中心一再往后推延,主要原因還是因為資金問題。

好在年前通過普通糯米換烏金血米的方式,又淘換到四五十噸烏金血米,現在在網上賣得不錯,能保持收支平衡。

年前于丫頭在各大超市搞了一次聲勢浩大的宣傳活動,阿音身著苗家味道的李家溝女工服飾在山林中徜徉的巨幅畫像一掛,任誰都要往富硒食品柜臺多看兩眼。

不提價還不知道有錢人多,現在的烏金血米銷售極為火爆,零售價都六十八了,一樣供不應求,帶動網站銷量也跟著水漲船高。

看得遠在北京的王吉星捶胸頓足,直嘆長江后浪推前浪,他這前浪,眼看就要死在沙灘上。

然后哭著鬧著要于丫頭看在去年幫她銷售荔枝的份上,死活要她將今年的收成勻一部分出來供應首都,你蜀都人是人,我首都人就不是人了?!

然后轉頭又給李君閣打電話,米這頭于丫頭吃了個腦滿腸肥,果子你可不能再這么不地道了,還有八十一斤富硒生態豬,你養不養?六塊錢一個的富硒雞蛋,你生不生?趕緊的呀!

李君閣被鬧得一個頭兩個大,老子是人,想生也沒法生啊!

將事情跟阿音一說,兩手一攤:“今年估計我是顧不上這頭了。”

阿音卻從另外一個角度考慮問題,說道:“你公司顧不過來,可以讓鄉親們干啊!誰家不會養雞養豬咋的?之前擔心的是銷路,現在路子擺在眼前,難道有錢不賺?這事情你別管了,把王叔的電話給我,我去跟他談。”

李君閣卻心疼阿音:“如果讓鄉親們來散養,這管理上就太辛苦了。綠色富硒食品招牌一打出來,對于飼料,藥品,圈舍的衛生,禽畜的狀況,都是有要求的,光這幾樣就得跑斷腿!”

“要保證產品質量,不采用集中飼養的方式,管理者的辛勞那就不是一星半點了。媳婦,聽話,我們不接這個活,啊?”

阿音一揮拳頭:“不行!這個硬骨頭,我來啃!當年大伯怎么過來的?他就是我的現成榜樣!”rw

,歡迎訪問大家讀書院

回到山溝去種田 第二百九十一章 偉大的田坎

上一章  |  回到山溝去種田目錄  |  下一章

休閑文學吧提供免費小說,請讀者支持正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