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吏 第462章 這一年天下無事
秦始皇帝三十年,這一年四海升平,全年并無大事可敘。
若非要細細尋糾,也就是兩件事值得一談。
其一,秦始皇再度做出了與歷史上不同的舉動,他沒有在儒生方士勸說下,急不可耐地去關東,而是挑了春夏之際,巡狩了巴蜀地區。
巡狩的本意是天子率領護衛大軍在疆域內視察防務、會盟諸侯、督導政事、祭祀神明,每一次巡狩,都有明確的目的:秦始皇繼皇帝位后第一次巡狩在二十七年,出巡隴西、北地兩郡,目的是重回秦人的老家,向祖先稟報一統之事,二來,也能到邊疆看看,參考黑夫提出的“西拓”事宜。
第二次巡狩在二十八年,出巡代北、上郡,目的是督查北疆進攻匈奴之事。
二十九年,因為對匈奴的戰爭進行得如火如荼,皇帝沒有巡狩,在咸陽宅了一整年。
三十年開春不久,這位好動的皇帝就再也閑不住了,遂帶著一部分文武官員,郎衛一千,隨從數千,越秦嶺,入漢中,過棧道,經蜀山,至成都。
巴蜀曾經是古老的方國,但在一百年前的秦惠王時期,被司馬錯所滅,之后巴郡直接郡縣化,但地方豪長如巴氏等在當地影響甚大。而蜀地,則先設了兩位蜀侯,又兩度被秦王以“叛亂”之名革除。
秦始皇巡視巴蜀,自然也有其明確的目的,巴蜀并入秦百年,也屬于廣義上的“秦地”,也是秦朝舊土神仙之說最盛行的地區。
秦始皇來此的目的之一,是因為他聽說,描述西王母及光怪陸離最多的《山海經》,出于巴蜀巫祝之手。而西王母邦,就在巴蜀以西的皚皚雪山之中,遂對這里產生了濃厚興趣。
但也僅僅是興趣,真正促使他動身的,是去年進攻匈奴后,關中存糧消耗大半,今年還要向邊地十多萬駐軍民夫源源不斷補給糧食。既然關中糧食不斷輸往塞北,那就需要從他處運入,就算官吏在推廣肥田之法,但關東、南郡糧食只夠本地用,于是朝廷只能把主意打到巴蜀。
這才有了皇帝的巴蜀之行,他是個喜歡眼見為實的人,素聞巴蜀乃秦的第二糧倉,他要自己來看看,才能確定其潛力。
過蜀山時,秦始皇被這天梯石棧相鉤連的險道給驚到了,也明白當年為何秦數百年不能滅巴蜀,實在是因為路太難走。但進入成都平原,又見到此處之富足安康,不亞于關中,更重要的是溝渠遍地,灌溉粟田,沃野千里。
皇帝回望蜀山,不由嘆道:“嗟乎,朕始知當年司馬錯將軍伐蜀時為何說,得其地足以廣國,取其財足以富民!司馬將軍入靖邊之祠,不足為奇,斬首雖不及武安君,但奪地過矣!當使其亦入于勛廟!”
這是巴蜀并入秦百年來,第一次有君主前來,不過蜀中的秦人移民,卻不怎么激動……
一直以來,巴蜀就是秦國流放犯最集中的地方,當年嫪毐之叛,其余黨眾多,被秦始皇奪爵遷蜀四千余家,呂不韋的家人、黨羽亦然,蜀地也是他們流放的最終地點。這地方,就好比后世英國的十三殖民地、澳大利亞,本地人多是流放犯后代,自然不會對秦有太深歸屬感。
不過在官吏組織下,形制與咸陽別無二致的成都城,還是用錦緞披掛在城墻上,迎接皇帝蒞臨,使得皇帝對成都的第一印象不錯,就是本地喜好花椒、茱萸的食物味道讓他不太喜歡。
年紀大了,秦始皇不僅左耳的弱聽越來越嚴重,胃也不怎么好。
在成都住了幾日后,秦始皇在郡守的陪同下,去巡視了“湔堋”(jiānpéng),也就是都江堰。
此時正是一年里岷江水最大的時候,卻見湔堋將岷水一分為二,非但沒有鬧洪災,反倒讓周邊無數田畝得到了溝渠灌溉,一舉兩得。
秦始皇對水利一向重視,當年就力排眾議讓鄭國造完了鄭國渠,眼前這座大堰看似簡單,卻使桀驁不馴的岷江從大害變成了蜀郡大利,灌溉了沃野千里。自此以后,成都平原水旱從人,百姓不知饑饉,源源不斷的糧食沿著江水送往南郡,再送去中原充當秦軍軍糧。
皇帝便下達了一項新令:蜀郡守李冰,雖然還不夠資格入勛廟,但可在成都、都江堰納入官方祭祀,使之香火不絕。
他還接見了蜀郡的溝渠官員,李冰的孫子李靈。
郡守稟報秦始皇:“穿石犀溪于岷江南,通笮汶井江,經臨邛與蒙溪分水白木江,自湔堤上分羊摩江等,皆靈之功也……”
秦始皇頷首,看著地上頭戴斗笠,腳上踩草鞋,親自下水視察的李靈道:“今海內一統,不少地方都需修溝渠,大秦最缺的,就是如李冰祖孫三代這樣的干吏!到處都是汝等用武之地!”
他問了李靈幾句話,若不是巴蜀,是其他地方,也能因地制宜修好溝渠么?
李靈唯唯應諾,一高興,秦始皇就升了李靈的官,任命他做了“上河農都尉”,秩六百石,讓他入秋前后,從咸陽去賀蘭山報到,幫北地郡尉黑夫在當地修渠灌溉新開辟的田地……
就在秦始皇要離開成都,返回關中前,蜀郡尉常頞(è),并巴郡大商賈巴忠,一同拜見了皇帝,并告知了他一件事。
“陛下,巴忠使人向南探索商路,數年下來,頗有所獲,在巴蜀之西南,有西南夷君長數十,其名邛都、名夜郎、名靡莫、名滇,皆椎結,耕田,有邑聚,人口數萬到十萬不等。其中,滇國位于成都之南千五百里外,乃是楚國將軍莊蹻(qiāo)所建……”
“噢?”
這是秦始皇從未知曉的:“西南夷之地,亦有楚國余孽?”
常頞便匯報起了關于滇國的事情:“那莊蹻本是故楚莊王苗裔,有人說他于楚威王、懷王時,奉楚王之命攻西南夷,過且蘭,至滇池,滇池方三百里,旁有平地,肥饒數千里!”
“莊蹻奪取滇地后,本欲回報楚王,時值司馬錯將軍奪楚巴、黔中地,莊蹻道塞不通,不能歸楚,于是便帶著數千兵卒留在滇池,變其服,從其俗,自稱滇王,至今已五十余年……”
常頞表示了自己的擔心:“今楚國雖滅,但多有余孽遺民逃往蠻越之地。臣聽說,南越楚庭的楚遺民,不斷挑動長沙、豫章越人叛亂。滇國本就是楚人所建,在西南夷中最為強盛,若其意欲復楚,裹挾西南夷滋擾蜀郡之南,恐為肘腋之患。依臣之見,不如派商賈通西南夷,再修道路直達各邦,招納其歸秦,共擊滇國!”
秦始皇卻不說話,只是看了旁邊的巴忠一眼,忽然道:“朕聽人言,最近巴氏在做筰(zuó)馬、僰僮、髦牛的生意,和蔗田、紅糖一起,成了巴氏的新財源?”
“臣……”巴忠伏地,冷汗直冒。
秦始皇又看了看常頞:“自從設立了靖邊祠,自從蒙恬、李信、黑夫三將破匈奴,得封賞夸功游于咸陽后,朕的邊將們,便十分艷羨。他們無月不上書進言開邊之事,漁陽之將或言當擊東胡,遼東之將或言擊箕子朝鮮,會稽之將或言略甌越、閩越,長沙之將或言當奪嶺南之地……常頞,你欲開西南夷,莫非也是想受封賞,入靖邊祠?”
“臣,臣不敢……”
常頞也跪倒在地,訥訥無言,滇國是楚國將軍建立倒是不假,可什么妄圖恢復楚國社稷,就完全是他們胡扯了。
巴忠明明是急需為飛速擴張的巴蜀甘蔗種植園,奪取僰僮作為奴隸,而戰爭是最獲取人口迅捷的方式。另一個想要開疆辟土,獲得功勞。
二人的意圖雖被看穿,但秦始皇輕輕一點后,卻仍同意了此事。
“朕曾讓樂官作《秦頌》,頌稱:六合之內,皇帝之土。西涉流沙,南盡北戶。東有東海,北過大夏。人跡所至,無不臣者。”
他目光看向廣袤的南方:“前不久,李信、黑夫已派人在流沙大漠以西的居延澤建立了大秦最西面的哨所驛站,插上了大秦的玄旗。西涉流沙是有了,但南盡北戶呢?還是要靠南方諸將尉啊。”
掃平匈奴后,皇帝的雄心壯志,更加膨脹!別的不說,向全天下人夸下的海口,是一定要兌現的!
秦始皇大氣地說道:“汝等也無須多尋借口,去罷,像對付匈奴一樣,商賈探路,民夫開道,兵卒繼之!朕要在西南夷諸邦置吏管轄。只要是有人跡的地方,那些城郭、邑聚,皆要臣于大秦!日月所照,風雨所至,莫不從服!”
夏末時分,秦始皇結束了對巴蜀的巡視,與此同時,蜀郡尉常頞和巴忠,也開始一個出人,一個出錢,在蜀郡南邊的山林中,開始修筑一條名為”五尺道“的道路……
這就是整個秦始皇帝三十年里,最值得說的兩件事之一。
而第二件,和第一件事有些聯系,那便是塞北的屯田。
剛被任命為“上河農都尉”的李冰之孫李靈,也在咸陽報告后,開始了他的長途旅行,經過月余跋涉,于秦始皇三十年八月上旬,抵達了北地郡在大河東岸新設置的“富平縣”。
富平縣,這里位于青山峽以北,是一片富饒的土地,自從前年李信率部在青山峽以南燒了一把大火后,匈奴遷徙殆盡,再無一人一畜。
到了去年,李信和北地郡尉黑夫,又在此勝利會師,如今已修筑了一座小邑,因為期望賀蘭山自此富裕而和平,故名“富平”。
隨著今年開春,大量關中屯田移民遷入,城邑周邊里聚慢慢筑起,這片因匈奴遷徙而冷清下來的土地,再度熱鬧起來……
李靈初至富平,所見到的便是一片熱火朝天的收粟景象。
給他留下最深刻印象的,不止是那個在地里與兵、農一起干活,曬得皮膚黝黑的北地郡尉,還有立在田邊的一塊牌子,上面寫著富平縣和賀蘭山全體屯田軍民的口號:
“自己動手,豐衣足食!”
1.三十年,無事。——《秦始皇本紀》
3.富平縣最初的確設在今天的寧夏,詳情請自行搜索“富平三遷”。
秦吏 第462章 這一年天下無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