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1617 第一千五百八十四章 出營
除了輜兵營地,數里外的獵騎兵營也是響起號聲,不一會火紅色的騎兵沖出營門,大約有不到二百人,應該是一個輪值連隊出營哨看。
獵騎兵們就是這樣的風格,就算真有敵襲,也是主動迎擊,絕不會考慮在營中固守。
現在是楊泗遜這個師指揮負責全面的營務,戒備命令應該是楊泗遜所下,隔了不久,張春牛等人看到聶磊等人簇擁著一群軍司官吏策馬前來,再近一些,有眼尖的人叫道:“是孫政事官趕來了。”
張春牛打開望遠鏡仔細觀察,見果然是穿著藍色官服的孫敬亭在馬隊正中。
張春牛放下遠鏡,雖然心情略有激動,但并沒有出迎的打算。
軍令未至之前,全營在全面戒備期,不要說出迎,就算是放孫敬亭進來都算違令,他還不想和自己的前途開玩笑。
孫敬亭身邊跟隨的高級軍司人員也是很多,足有數十人跟隨,其中最叫人矚目的是田季堂,和記有名的財神爺。
過了半刻鐘光景,孫敬亭等人已經很近了,這時從槍騎兵團駐地方向傳來軍令,命令各團各營紛別出營寨列隊。
接到軍令,眾人都松了口氣,開始把營門大開,各團和各營駐地紛紛奔跑出大量的戰兵和輜兵來。
張春牛身邊一個副手笑道:“孫大人向來不喜歡擺排場,今天有些特殊啊。”
有人接話道:“現在孫大人是大政事官,等于拜相,和以前不同了。”
現在和記上下都知道是孫敬亭主持所有軍政大事,樞密院主持具體軍務,軍政大體分開。對這樣的安排,眾人服從是肯定服從,也知道張瀚是要重立宰相,等于提前幫著孫敬亭確定威信,但還是有人會感覺不舒服,應該說相當多的人感覺不舒服。
很多人從加入和記,或是知道和記時就只認張瀚一個,現在孫敬亭獨攬大權,雖然軍權并不在手,而且是出于張瀚本人的安排,可是心有不滿抱有懷疑情緒的人也并不少。
張春牛聽到這兩人的話,微笑著道:“你們不說話,也沒有人當你們是啞巴。”
這兩人受了斥責,只能閉嘴,不過腮幫子還是鼓了起來。
張春牛無所謂,憑他的能力,資歷,還有名望,掌握一個輜兵團相當容易。雖然上任不久,也是已經將團務理順,并且他帶著自己原本指揮的一個大隊上任,這使得張春牛更容易掌握部隊。
“孫大人主持大局是張大人的意思,”張春牛盯著兩人,正色道:“我知道你們想什么,不過孫大人從不經營自己的人脈,他這樣的人當相國還不能放心,難道我們和記也是和大明學,事權不一,名不正言不順,諸事掣肘,大家把事都辦壞,你們就高興了?”
這下兩人都拱了拱手,其中一人說道:“我等豈敢,只是張大人現在在新平堡,我們是他一路帶出來的,如非張大人,我這樣的陜北流民不餓死也去一層皮,所以一想到張大人身處險地,心里就不舒服。”
張春牛嘆息一聲,說道:“誰不是和你一樣,我投效和記比你早多了,開初就是奔張大人來的。你們放心吧,有和記在,有商團軍在,張大人身在新平堡,也一定安然無事。”
眾人一時無語,盡管張春牛安慰大家,其實自己內心也有相當的擔心。
不管怎樣張瀚現在就是身處險境,和記內部也是相當明顯,孫敬亭可以執掌大權,樞密院的梁興掌兵權也能叫人服氣,但這是張瀚安排的前提之下。
如果孫梁等人妄圖自立,那么立刻就會使和記分崩離析。
等各團營分別出營列隊完畢,整個天地間被灰黑色和鮮艷的紅色填滿。
原本白色和枯黃色的大地似乎突然間消失不見,人們都只能看到一面面鮮艷的紅旗,獵騎兵火紅色的軍袍,龍騎兵們的灰色軍服,還有槍騎兵們的黑色具甲與馬甲渾然一體,每個槍騎兵都仿佛如雕像,但所有人都知道,這雕像一旦動作起來,帶來的就是天崩地裂般的威勢。
孫敬亭等人已經到各部之前,卻并沒有上來檢閱隊伍,而是一直看向南方,似乎是一直在等著什么。
眾人心存疑慮,不知道這位和記現在的大當家,究竟在等著什么樣的重要人物。
張彥升和盧四在九月初接掌了一個新的部隊,這支軍隊被稱為北上支隊第五連,按現在樞密院和參謀司的計劃,一部份北上部隊沿著巴爾虎草原西北方向北上,直抵嫩江和黑龍江地域,在那邊建立北上路線和補給點,并且盡量安頓下來,撫慰各衛所土司,曉瑜草原變化,促使其歸順和記。
有轉為純運輸作用的輜兵團隊跟隨其后,跟進去大量的物資與人員。
當然是要前進部隊打通道路,肅清那些不安份的小部落之后物資才會大量涌入。
對服從的,以曉瑜安撫為主。
不服從的,當然就會加以刀劍。
另外幾支部隊也是從東北方向水域向西南或西北方向推進,沿著嫩江,阿速江,呼蘭河等地向腹地推進。
張彥升和盧四率領的這個連隊,與其余幾個連隊一起是從科爾沁和巴林最北端往腹地推進,走的幾乎全是陸路,當然也有河流水域,不過主要是以陸行為主,他們走的是元時莫魯孫站舊驛道和驛站,一路推行北上,應該是較為艱苦的一條路線。
幾條路線都是從東至西,從北至極北或是南方腹地,目標中心點都是奴兒干都司都司城舊址,明初時被稱為特林城的地方。
那里水域交雜,是江河匯集之所,也是元時北上重要驛道的終點站滿脛站,明初時其實是以純粹水路北上,由宦官與總兵官從海運運送物資,然后用大船一路沿各江河北上,當時奴兒干都司已經建立一百多個衛所,明軍北上是為了進一步的打擊殘元勢力,唯恐有蒙古人在極北地方聚集生事,所以是統一旗幟之下的大戰略之一。朱棣曾經說這里是北方鎖匙所在,相當要緊,可是在他說這話之后,奴兒干都司就因為其派鄭和出海,修南京大報恩寺,修北京城,修武當山宮觀,三十萬人征安南等太多消耗國力的動作而被迫放棄。
當然也是和朱棣為了靖難之役,放開朵顏三衛的手腳,并且放棄大寧城都北方重鎮要塞帶來的一系列的后遺癥。
奴兒干都司分為東西兩大水域,洪武年間的明軍主要是從鴨綠江口海運上岸,然后帶著人員物資沿著各條江河持續北上,從后世俄羅斯人匯制的水域圖來看,明軍在西側兩條水道,一條往特林腹地,一條沿著海岸線一直抵北方出海口,順勢占據了庫頁島,分支則往東南方向折回。
以外東北一百多萬平方公里的廣袤土地,還有外興安嶺等綿延千里的山脈,如果沒有這充足的水利資源,明軍也很難在短時間內完成北上的壯舉,并且一路頒發銀印,確定衛所。并且在奴兒干都司城建立都司,在幾百年后,當初建都司時的石碑還在異國的博物館里典藏,明軍確立了東西兩條水路補給路線,沿途設立驛站,冊立衛所,建立都司,這是一種完全的確立了統治的做法,在后世有人說對奴兒干都司只是羈縻政策,并不代表明朝曾經統治過這一片廣大的地域,這當然并不合理。
明軍后撤和放棄直接統治是因為國力的消耗,還有自然環境的險惡,但最少在洪武到永樂的幾十年間內,明朝對這一片地方是確立了直接統治,可以說這里就是大明的疆域領土,就算大明力量撤出,曾經被冊立過的衛所指揮,也就是那些大小部落的首領們仍然是視大明為主,在后金崛起之前,其實奴兒干都司的衛所指揮們一直朝貢不絕。
當然這種朝貢確實就是羈縻了,但也是建立在洪武到永樂年間的直接統治之下的羈縻,如果不是女真崛起,這種羈縻隨著華夏的國力上升照樣可以轉化為實際統治。
在初雪之后,前進連隊卻并沒有直接北上,張彥升和盧四一直在接收陸續來報道的志愿人員。
和普通的連隊不同,北上部隊只接受志愿人員,哪怕是個塘馬都是志愿的。
各部隊普遍有報名點,愿意報名北上的隨時可以登記姓名,在核實個人信息和綜合考慮之后,各部隊會把合格的人員名單上交,然后由北上部隊再分配到各個連隊之內。
由于全部是志愿人員,部隊人員的素質相當的高,不管是個人意志和毅力,還有體格和各種能力都是相當的強悍。
很多人馬術過關,體力相當強悍,并且有相當多的軍醫隨行。
北上之后,面臨的是長期在敵境內活動或作戰,軍司高層提醒過,不要把那些來會盟過的部落的恭順當成常態。
如果沿著各江河持續北上,面臨的可能是那些長期在密林和河流邊緣活動的純粹的野蠻部落。就算他們曾經受過冊封,最少已經百年以上不通音信,對外來入侵者敵意甚重,他們在正面戰場上不堪一擊,但可能會用持續不斷的騷擾來消耗北上人員的體力和警惕心,百密會有一疏,而在北方的河畔與密林深處,一次疏忽可能就是一條人命。
在長期的駐守和面對游擊式戰法的消耗下,北上部隊是不是能扎下根來,也是和記在數年之內完全收復奴兒干都司的底氣所在。
先遣部隊扎下根來,疏理出通道,不管是陸路還是水路都能暢通,那就是輜兵工程部隊持續進入,修驛道,建立驛站,修出城鎮,可能在早期規模不會很大,但松嫩平原的土地足夠誘惑,先建立幾塊大的農耕基地,建立城堡和集鎮,成為繼續北上的大型基地,然后就可以再一路推進到海邊,將這一大片土地徹底拿下來。
大明1617 第一千五百八十四章 出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