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魏宮廷 第378章:夜談(二)
這……還能這么算?
司馬安皺眉望著趙弘潤,頗有些不能接受趙弘潤這種“新穎”的言論。
畢竟他感覺這位肅王殿下的言論,仿佛有種足以顛覆他以往所奉行的觀念的力量。
“大將軍似乎并不心服?”
有可能是注意到了司馬安的表情,趙弘潤輕笑著說道:“那就用事實說話。……咱們來算一筆賬吧。”
“算一筆賬?”司馬安滿臉疑惑。
“對。”趙弘潤點了點頭,思忖道:“就拿去年本王從楚國吸納的那四十余萬楚民來做例子。……按照大將軍的性子,多半會將這些人全部殺掉吧?”
“……唔。”司馬安應了一聲,并無反駁的意思。
見此,趙弘潤問道:“那么請大將軍算算,殺掉那四十萬楚民,碭山軍的犧牲將如何?”
“與四十余萬楚民打仗?”司馬安皺了皺眉,他的意思仿佛是在說:我豈會怎么傻,率領一萬兩千五百名碭山軍士卒,跟四十萬楚民正面沖突?
也難怪,畢竟雙方的人數相差地實在太大了,一旦那四十萬楚民豁出性命,那絕對是片刻工夫就能將僅一萬余人的碭山軍淹沒。
在絕對的人數優勢面前,無論碭山軍的士卒如何訓練有素,其裝備又如何精良,也很難取得勝利。
畢竟換算下來,就相當于一名碭山軍要在保護好自己的同時,殺掉相近四十人。
別以為四十人這個數字并不多,事實上,哪怕是碭山軍的士卒,在一場戰爭中的人均殺敵數也不過是三到五人而已。
因為在戰場上,交戰的兩軍士卒處在你死我活的局面。誰都想著殺死對方,使自己活命。
因此,絕沒有人會考慮保留體力。是故每一次揮舞武器,都會使出渾身的力氣。這就使得士卒們在戰場上的體力消耗情況尤其嚴重。
然而,一旦在戰場上過于消耗了體力,就意味著士卒無力再抵擋后一波敵軍使出渾身力氣的一擊。
而這個時候,就要看指揮戰事的將領看待麾下軍隊的態度了。
拿楚國的將軍們來說,楚國有很多將領就拿士卒的性命當消耗品使用,前隊的士卒戰死,后隊的士卒繼續往前沖,純粹用人命來堆砌勝利。而魏國這邊,似百里跋、司馬安這些大將軍,就會選擇用變換士卒陣型的方式,用后隊的士卒代替前隊的士卒,讓前隊的士卒獲得珍貴的、喘口氣的機會。
正因為如此,仔細算下來,哪怕碭山軍處在第一線的步兵們,其實也沒有多少殺敵的機會,
因為他們在殺死幾名敵軍后,就會因為陣型的改變而被調到后隊
從頭到尾。說死了也只會遇到三到七名左右的敵軍士卒而已。
而且這還不能保證,碭山軍的士卒每次都能成功地將敵軍殺死。
因此,在一場戰爭中。每名士卒平均砍殺四十人,這絕對是難如登天的事,要知道有很多剛入伍的士卒,哪怕是訓練過的士卒,由于缺少相關經驗的關系,他們在上了戰場后,幾乎都會被肅殺的戰場氛圍嚇傻,握著兵器不知所措,結果就是連一名敵軍都殺不掉。反而自己丟了性命。
這是司空見慣的事。
只有那些見識過殘酷的戰場,哪怕他并未在戰場上成功殺死敵軍。這樣的士卒,才可稱之為是一名真正的合格的士卒。
這也正是前一陣子南梁王趙元佐在組建西征軍時。希望從召陵軍、商水軍、鄢陵軍抽調一部分上過戰場的老卒的原因。
畢竟對于一名士卒而言,無論訓練地如何,是否上過戰場,這是決定他們日后在戰場上存活幾率的最根本原因。
因為在自古以來的戰事后,新兵的存活幾率最高也僅僅只有三成。
打個比方說,一百名新兵,第一場戰事過后,頂多只能剩下三十人,而第二場戰事后,或許還能剩下十五人,待等第三場戰事后,會剩下十人左右,而這十人,便可稱之為是老卒。
至于善戰的精兵,一百名新兵中最后能剩下一到兩人,這已經是非常可觀的數字了。
然而,不妨去問問那些參加過復數戰爭的老卒甚至是精兵,看看他在那幾場戰事中的殺敵數加起來總共有沒有四十人。
答案是,微乎其微。
這就是戰爭,廝殺的雙方,都會派出最出色的戰士,因此,別以為殺敵數是那么好賺取的,事實上,有很多老卒其一輩子的殺敵數都在十人以下,而這,便已經是足以向人炫耀的資本。
所謂的能以一敵百的士卒,不能斷言說沒有,但終歸只是罕見的例子而已。
注:這只針對人均殺敵數,若是用計謀,利用大自然的威力,比如火攻、水攻等等,不在包含范圍內。
因此,哪怕是司馬安,都不敢妄言能率領萬余碭山軍殺死四十余萬楚民。
而趙弘潤仿佛是看穿了司馬安心底的想法,笑著說道:“大將軍盡管做最有利的估計。”
“……”司馬安有些不快于趙弘潤那仿佛勝券在握的語氣,沉聲說道:“所余……五成吧。”
這句話的含義是,司馬安覺得殺光那四十余萬人,他碭山軍大概還能剩下五成左右。
不得不說,這絕對是“最有利的估計”,偏袒到就連身為當事人的司馬安都感覺有些臉紅的地步。
但趙弘潤根本無所謂,畢竟這筆賬,他擺明了是贏的。
“嗯,殺敵四十余萬,自損六千……呵呵呵。”他意義不明的笑聲,讓司馬安倍感尷尬。
“不過無所謂。……話說回來,本王這邊選擇懷柔之策,戰績是殺敵四十余萬、不損一兵一卒。那么問題就來了,大將軍真以為。這兩者的優劣勢,僅僅只在于那六千人的自損么?”說到這里,趙弘潤搖了搖頭
。正色說道:“不,這兩者優劣勢的差距。撇開那六千人的自損外,還得包括收納入我大魏的四十余萬楚民。這四十余萬人,在歸降我大魏后,每年上繳戶稅,便可達千萬大錢。……二十年后,這四十余萬人,便會變成六十萬,甚至是八十萬。一百萬人,其中,男丁至少有十萬乃至二十萬的數目,這就意味著,我大魏可得至少十萬的兵源……”
在隨后的時間內,趙弘潤詳細地向司馬安計算那一筆筆由那四十余萬楚民所產得的“好處”,每算一筆,司馬安的眉頭便皺緊一分。
待算到最后得出明確的結論,即那四十萬楚民可供養起三支像碭山軍的這樣的軍隊時,司馬安屏著呼吸。一言不發。
畢竟在趙弘潤證據確鑿、條理分明的“證據”面前,他實在無從反駁。
最后的最后,趙弘潤誠懇地對司馬安言道:“大將軍。我大魏國民僅八十萬戶左右,國民數量約在六百萬左右。而南邊的楚國,其國民卻是我大魏的三四倍,你知道這意味著什么么?……這意味著,楚國若是真欲對我大魏展開滅國之戰,十名農民中招募一人參軍,便可以招募至少兩百萬人的軍隊。兩百萬人,對于我大魏而言,這是什么概念?這相當于我大魏三成的國民。相當于我大魏超過一半的壯年男丁,約六到七成左右……更關鍵的是。若是我軍得勝而楚軍戰敗,則楚國仍然有充足的兵源。甚至于,只要二十年工夫,他們便可恢復這一仗的損失;而倘若是我國戰敗呢?國內約六到七成的男人戰死疆場,到時候,會有多少戶吃軍餉的軍戶人家會餓死?這個后果,別說二十年,恐怕百年都不見得能恢復元氣。……若是我大魏的國民人口亦如楚國那般,哪怕一時處于劣勢,亦仍有退路,反之,一旦戰敗,便是國破家亡,這就是國民人口多寡所造成的直接影響,亦是本王主張吸納外族人的原因,大將軍,這么說你能理解么?”
司馬安聞言默然不語。
趙弘潤都將這個道理分析到這種程度了,他又豈還會不明白。
可問題就在于,若是他認可了趙弘潤的這個觀念,這就意味著,他原先的觀念將被顛覆,以往他所堅定不移的信念,將會徹底坍塌。
當然了,這并不表示司馬安以往的信念有何錯誤,畢竟他身為一位大將軍,殺死外敵、排除一切可能會威脅到魏國的勢力,這并沒有錯。
只不過,他司馬安是站在將軍的立場看待這件事,而趙弘潤,則站在更高的位置,從君王的角度看待問題罷了。
對于一位君王而言,首先采取的永遠是懷柔之策,情非得已動用武力,那永遠是最后的選擇,畢竟自古戰爭殺敵一千、自損八百嘛,一位賢明的君王,絕不會動不動就興起戰爭,除非是別有所圖。
比如,將國內百姓的階級矛盾轉嫁到對外戰爭的矛盾上去,緩和國民情緒;亦或是通過外交途徑卻無法解決問題,唯有動用武力等等。
因此,趙弘潤與司馬安的觀點其實都沒有錯,區別僅在于他們看待事物的角度不同罷了。
“我大魏,遲早會收復三川的,這一點,本王可以向大將軍保證。但是,本王會選擇更加柔和的方式,將三川之民接納到我魏人當中,逐步使其心悅誠服地成為我魏人中的一員,就如數百年前的梁國人與鄭國人……”
司馬安聞言望了一眼趙弘潤。
倘若說換做其他人,他并不會相信,可換做是這位去年擊敗了楚國,并成功將四十余萬楚民拉到魏國的肅王,司馬安仿佛隱隱有種這位肅王殿下的確能辦到的錯覺。
但與此同時,一股悵然若失的感覺亦浮起于司馬安的心頭。
“即是說,某……無用武之地了么?”(
大魏宮廷 第378章:夜談(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