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漢箭神 第555章 浪潮
天子唇邊閃過一抹淺笑。他搖了搖頭。“我原本也這么以為,可是最近……”他抬起手,伸出兩根手指,點點太陽穴。“總有些力不從心的感覺。特別是大河接連兩次決口,讓我不得不懷疑是不是真的上蒼震怒。你知道為什么嗎?”
梁嘯搖搖頭,沒有回答。他當然知道天子會有力不從心的感覺,可是他不明白究竟是為什么。歷史上,漢武帝親政之后可是大殺四方,衛青、霍去病接連大捷,雖然黃河也決了口,而且延續二十多年,卻沒遇到這么困難的情況。
難道是因為我的到來改變了歷史,讓天子提前發動,準備不足?
“一直有人說我得位不正。”
梁嘯愣了一下,這可真是一點印象也沒有。漢武帝得位不正?他也算讀了不少漢代史書,從來沒有看過這樣的記載。即使是來到這個世界多年,也是第一次聽說,而且是從天子口中說出來的。
“這怎么可能?陛下雖然不是長子,卻是皇后所生的嫡子,理當繼位。”
天子搖搖頭。“我母后封皇后,是在我出生之后,是先帝為了能讓我繼位而做的補救措施。可是按照禮法,即使我母后是皇后,我依然庶子。只有她當皇后之后生的孩子,才算嫡子。這也是為什么在此之前是我長兄臨江王被封為太子的原因所在。”
梁嘯愕然,不知道如何回答。天子一說,他就明白了其中的道理。這個道理并不復雜,只不過是之前沒有太多關注而已。相對來說,他更愿意把精力集中在歷史大勢和具體問題上,所以才會不惜一切代價的阻擊儒家上臺。對于這些沒什么實際意義的問題,他一向關注得很少。
可是,對這個時代的人來說,這個問題可能才是大問題。天子一直耿耿于懷,可見一斑。
“這么說,陛下這么努力,是想證明自己天命所歸?”
“雖不盡然,卻也有這方面的考慮。”天子露出自嘲的笑容。“其實,相比于我個人而言,漢家得天下是不是天命有歸更重要。只不過……”
天子沒有再說下去,只是看了梁嘯一眼。
梁嘯會心一笑。
他明白天子的擔心。如果從大局來說,當然是漢家得天下的合法性更重要,可是從切身利益來說,天子最關心的還是他自身的問題。畢竟這是可能直接威脅到他統治的大問題,不知道有多少宗室在盯著他呢。孝景帝劉啟是個高產戶,除了被廢身死的臨江王劉榮,早夭的臨江王劉閼于,不久前戰死的江都王劉非,天子前面還有六個兄長在世,這些人都是他的強力競爭對手。
梁嘯想到了唐太宗李世民。李世民也是因為得位不正,不得不努力做個明君,成就了貞觀之治。感情劉徹也是如此,心虛迫使他更加努力,這才成為一代雄主啊。
“這么說,臣反對董夫子,倒是壞了陛下的計劃?”
“開始是有這樣的想法,可是現在看來也未必是壞事。要不然的話,大河接連決口,我可真沒辦法應付。僅是諸王來朝的時候,那些冷言冷語就讓人心煩。”
梁嘯忍不住笑了。眼前的天子和歷史上說一不二的漢武帝相去甚遠,甚至顯得有些軟弱。他此刻滿面愁容,大概也想不到自己幾十年后會是如何的一言九鼎,殺丞相如屠狗,最后殺紅了眼,連兒子、女兒都毫不留情的殺。
畢竟還是年輕啊,自信心不夠強,也沒有那么冷血。
“陛下圣明。”梁嘯半真半假的說道。
天子瞪了梁嘯一眼,欲言又止。梁嘯拿起刀,將烤焦的肉割掉,看著新鮮的肉在火焰的炙烤下慢慢變黃,滲出油脂。梁嘯割了一塊,挑在刀尖,遞給天子。天子猶豫了剎那,伸手接過,放進嘴里,慢慢的嚼了一會,咽了下去,點點頭,贊道:“這個嫩,烤得正好。”
“陛下,烤肉看似簡單,其實很有技巧。”
“你是說,治大國如烹小鮮吧?”天子歪了歪嘴,得意地笑了起來。“我聽過你的高論。”
“那個還不算高,臣今天說點更高的。”梁嘯樂了,伸手握著穿架野豬的木棍,緩緩翻動。“野豬比小魚可復雜多了。烤小魚,只是要掌握好時機,不要輕舉妄動就行。野豬的體型更大,不同部位的肉質也不同,要想吃到最好的美味,就先要選好下刀的地方。”
說著,他又割了一塊野豬腹下的肉,割了一小片遞給天子。天子目光閃動,接過去嘗了一下,頓時皺了皺眉。“這一塊不如剛才那一塊,油太多,膩。”
“剛才那一塊是脊背,而且是中間的脊背。脊背活動得比較多,多是活肉,味道鮮美,腹部只是油脂,口感就要差很多。但是,背脊的肉雖然好吃,卻不易得。骨頭太多,容易傷刀。”
天子微微頜首,嘴角挑起一抹笑意。
“因此,用烹小鮮的辦法來烤野豬,依然吃不到真正的美味。所以說,吃小鮮的時候要用烹小鮮的辦法,吃烤肉的時候要用烤肉的辦法。不能因循不變,也不能憑空面壁,只能老老實實的研究野豬,練習刀法,掌握火候。”
天子笑出聲來。“所以,治小國可以用黃老之道,治大國就必須有所改變。”
“陛下圣明,臣以為的確應該如此。”
“那你為什么還反對董夫子?就算他的天人感應失乎臆造,大一統卻是適應當前的情況的。”
“陛下,董夫子除了天人感應和大一統,還講以德治國。”
天子有些尷尬,反問道:“難道以德治國不好嗎?”
“好,但也只是好聽而已,恐怕和內圣外王一樣難以付諸實踐。”梁嘯不緊不慢,像拉家常一樣的解釋道:“按照董夫子的意思,以德治國就是以經解法,特別是以《春秋》為依據,用《春秋》所載的義理來判決。可是《春秋》注家眾多,義理不一,最后誰說了算?”
“那依你之說,應當如何治國?”
“不知道。”梁嘯不假思索。
“不知道?”天子愣住了。梁嘯說得頭頭是道,他還以他有什么更高明的理論呢,沒想到說了半天野豬小鮮的,最后問個實際問題,他卻只有“不知道”三個字。他哭笑不得。“你莫非是覺得這樣的場合不夠莊重,不宜討論這樣的問題?”
梁嘯也皺起了眉。“陛下,臣又不是什么生而知之的圣人,只不過是一個鄉野小子,適逢明主在位,以軍功封侯,已經是天大的幸運。不知道治國之道這么高大上的道理,豈不是很正常?”
天子無言以對。梁嘯說得有理,他本來就不是什么有學問的人,不知道治國之道也很正常。可是,他下了那么大的決心,屈尊前來請教,“不知道”三個字,又如何能讓他滿足。
“那你剛才說的……”
“我只是打個比方而已。”
“呃——”天子徹底無語了。他郁悶的揮揮手,想發火,卻又不知道該用什么理由發火,難道就因為梁嘯不懂治國之道發火?可是,他心里憋著一團火,不發泄出來,又燒得他難受。他覺得自己就像被架在火上烤的野豬,而梁嘯就是在一旁看戲的食客,不時的割他一片肉,評鑒一番。
梁嘯放低了音量,小心翼翼的問道:“陛下,你今天不是來散心,是來問道的?”
“你以為我真的閑得沒事,像你一樣跑來打獵?”天子一腦門黑線。“你知道有多少文書等著我批閱,魏其侯剛剛送過來一部書稿,我還沒來得及看呢。”
“是那部竇家子弟游歷天下的游記匯編?”
“嗯。”
“這么快就出來了?”梁嘯很驚訝。“淮南的那些書生干勁還真是足得很啊。”
“你也知道?”
“我知道魏其侯送了一部書稿去淮南,請淮南王幫他印制成書,但沒想到這么快。看來有錢賺,就是有動力啊。”
天子一頭霧水。“什么……有錢賺?”
“陛下不知道么?這部書是要頒行天下的,魏其侯打算公開銷售,精裝本每部賣一金,簡裝本每部賣三千錢,這些錢除了支付印書的成本之外,還要當作下一步游歷的費用。”
天子好奇不已。他是收到了一部竇嬰送來的書,裝幀很新穎,紙張手感非常好,字跡也漂亮,但是他根本沒想到這是用來賣的。賣書?這能掙什么錢啊。再說了,這樣的典籍不應該藏在家里嗎?
梁嘯把竇嬰的計劃說了一遍。這些計劃還有他的建議成份,他說起來自然是頭頭是道。竇嬰匯總了十幾篇竇家子弟游歷的記錄,統一風格,又配上圖錄,大概有五萬字左右,送到淮南,請淮南王幫他印書。五萬字,即使印成線裝書,也要幾大本,成本自然不低,就算淮南王愿意幫忙,也不可能白干。
于是,竇嬰出了高價,付了兩百金,請淮南王先印一千部,平均每部的成本兩千錢,這還是一千部起印的價格。為了收回這筆錢,竇嬰打算賣書。如果這個計劃能順利實現的話,可以贏利五十到一百金。
竇嬰當然不缺這些錢,但是這代表著印書不是蝕本買賣,可以長期持續運行。
天子聽得目瞪口呆。怪不得竇嬰最近不來煩他了,原本他在做這樣的事。
“書……也能生利?”
“應該能。”梁嘯笑嘻嘻的說道:“我看過一兩篇,圖文并茂,用來消遣還是蠻有意思的。特別是對那些深居簡出的閨中女子來說,錢多的花上精裝本,錢少的買個簡裝本,看看大好河山,以后和人說話也能多些談資,何樂而不為?畢竟不是每個人都有機會和時間走遍天下的。”
天子一聽就明白了。這是一部增廣見聞的書,既有實用價值,又有消遣價值,應該不愁賣。別的不說,僅是長安就有那么多豪門貴戚,看在竇嬰的面子上,幾百部書還不是一搶而空。
不過,他隨即想到了另一個問題。如果書籍能夠批量制造,那學問的傳播豈不是更方便了。讀書人多了,思想的沖突可能會更加激烈。萬一有人要散布什么對朝廷不利的言論,也會更加容易。
天子心中生起一股強烈的不安。他意識到,這很可能是一場比大河決口更加洶涌的浪潮,如果不早做準備,很可能會將自己吞沒。
見梁嘯還眉飛色舞的說笑,天子忍不住打斷了他。“梁嘯,你沒覺得這很危險嗎?”
“危險?哪來的危險?”
“如果有人對朝廷不利,造謠生事,蠱惑人心,豈不動搖根本?”
梁嘯收起笑容,有些漫不經心。“陛下,如果天下太平,百姓安居樂業,區區幾個謠言,又哪能動搖根本。邪不勝正,偽不掩真,如果有什么人不自量力,臣愿為陛下批駁之。”
天子目光閃爍,沒有再說什么。這件事太突然,他還沒搞清楚究竟是什么情況,不能貿然決定。不過,看梁嘯這么有信心,他倒是莫名的松了口氣。
“對了,陛下,臣經過長安時,曾經建議魏其侯協助董夫子撰寫大河變遷史,派竇家子弟考察沿河地理,為治河做準備,他可曾對陛下言明?”
天子一臉茫然。“我還沒來得及看,你先說說,這究竟是怎么回事?”
梁嘯把情況大致說了一遍。要治河,不僅要搞清楚歷史上大河的變遷情況,更重要的是實地考察,光憑書本上的記載是遠遠不夠的。他建議竇嬰安排子弟游歷的時候,將大河上下作為目前的重點,與董仲舒齊頭并進。屆時文本和實地考察相對照,應該更有指導意義。
天子連連點頭。“這個方案好。如果真能辦成,那些紈绔們也算是立一功。”
“既然有功,陛下有賞嗎?”
天子橫了梁嘯一眼,哼了一聲:“小家子氣!他們會在乎那點賞錢?”
梁嘯笑笑。“陛下,這可不是臣小氣。這點賞錢對他們來說的確無所謂,可是對那些家境貧寒的士子來說,卻未嘗不是一條謀生之路。陳竇兩家能有幾百人?天下士子卻是以千數,如果能發動他們進行普查,也許用不了幾年,大河就有根治的希望了。”
天子眼前一亮,怦然心動。
大漢箭神 第555章 浪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