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國 第84章,漸變
定國軍第84章,漸變
十二月,張合降職,貶為副將。蘇三請旨調張合到定中效命。原張合之職,且由潘成、周虎代管。
潘成原就是太子黨的中堅;而周虎原是蔣經原屬下大將,也有太子黨的背景。兩人的身后,都站著太子黨下的各種派系。
這一年的大大,蘇三是在中興城過的。
按照蘇三與溪下國主的約定,溪下投降之后,仍然允許溪下國主留居中興皇城。一切官職暫時并不調動,只是溪下國的所有軍隊,都要接受定的整編。
亡國之君,沒有送回金陵。此事在金陵城中已經引起非議,加之蘇三在西五路獨斷專行,隨意安置官員,萬事都先處置之后,再報備到金陵城中。這讓太子黨人感到蘇三似乎在越走越遠。
這并不是太子黨人想看到的局面!但蘇三在金陵城中威信極高。蘇三年紀雖輕,但在朝中明里暗里頗多經營。誰不知道蘇三是名望也有,又主持過文武科舉,背后還有偌大的財勢,所以太子黨人并不敢大動,每一次都只是一步一步地試探著蘇三的底線。
把張合掀倒,便是試探蘇三的態度。
但好像所有人都猜錯了蘇三與張合的關系,張合受到的彈劾,蘇三并沒有表現出什么不滿。
可要說蘇三與張合的關系并不親密,那張合降職之后第一時間便被蘇三給要到了定中,這又讓人有些不解。
不解歸不解,蘇三越來越強勢的地位,讓他們漸漸有些無法忍受。終于,太子黨人空前團結了起來,歷數蘇三八大罪狀,由老御史朱之國領頭,把彈劾的奏折遞到了御前。
一時之間,金陵城中風云劇變,一切不利于蘇三的言論都憑空而起,大有不把蘇三徹底掀翻,誓不罷休的意思。
蘇三在中興城中聽到朱之國在朝堂上,數了自己的八大罪狀之后,也不過是笑了笑,并不去理會這些。
而是加緊整頓軍治。
受定攻破溪下國的鼓舞,劉云已經在西五路里拉出了一支兩萬人的軍隊!而杜興的兩萬川兵已經移防到了香陽。張合已經在定的協助下,開始全面整編溪下國的軍隊。
安得海的翔慶軍,在溪下國主的‘命令’下,盡數投降。
蘇三已經著手把這支翔慶軍,全部并入定的大集團軍中。
為此,蘇三新設了翔字軍與慶字軍,每軍編制為五千人,其余翔慶軍部眾,都分散到其他五軍之中。而其他五軍之中,也多有中層軍官進入新翔慶軍中,這些也不用細數。
定在新一輪的整編之后,達到每軍五千人的標準,加后勤部隊,總人數上超過三萬五千人。
成都府軍兩萬,西五路鄉軍兩萬,定本部三萬五,溪下歸附軍三萬,蘇三在打下溪下之后,手中可戰之兵已經達到十萬之眾。
可以說大勢已成!
若是這個時候,金陵的那幫朝臣說三道四,蘇三完全可以說不。
有香陽至中興一線在手,往西控制了西五路,往西南還有一個成都府在手里。他本人又坐鎮溪下國正中心,這個時候,誰想動他,都要考慮一下把自己逼急了的后果。
金陵城的大老爺們唯一可以做的文章,便是在軍糧上卡卡自己。但是,他有西五路糧草基地的供應,還有成都府的后備糧庫,再加上整個溪下國的財富都控制在自己的手中,根本不需要懼怕這些。
他倒是希望太子黨把火越燒越旺,逼著趙普給自己擺臉子,那樣自己反倒可以找借口,擺明車馬與封朝對著干。
可是蘇三知道,這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太子黨人一旦發現,自己根本不吃他們那一套,也根本連皇上也不放在眼里,那個時候急的人,是他們。
只靠前護衛軍那剩下的四萬人,守守城,接收接收失地,還馬馬虎虎。想調過來給自己臉色看,只怕是不夠他看。
所以,他們想要鬧,就讓他們鬧去!鬧完了,老老實實按他的要求把糧草,軍需送來就罷了。否則真要惹火了自己,可不會有那么好的事情。
到了次年二月以后,金陵城里對蘇三在外不遵號令的行徑已經憤怒到了頂點。
可是,絕大多數的太子黨發現,就算蘇三不遵朝廷旨意,皇上也沒有把蘇三看成一個逆臣。甚至蘇三連辯一辯自己的罪狀的折子,都懶得寫。
所有該給定的錢糧,仍然源源不斷地從國庫中流出去。就地征糧,選官的權利,只要蘇三遞上折子,滿朝文武根本沒有阻攔的氣力。蘇三儼然就是一個土皇帝,把手里能用上的權勢都用上了。
從香陽到西五路,再到整個溪下國,蘇三一言而決!
而從溪下國的中興城被破,到二月的整整四個月中,朝廷里也只收到了幾件溪下國的國器,諸如印璽,國寶之類的物件。除此之外,好像整個溪下國并沒有被封朝的軍隊攻破一樣。
朝廷派出的官員,都被蘇三集中到中興城里,好吃好喝地給養著,根本不讓他們赴任。各地的官員,都是蘇三親自挑選,朝廷想伸手都難。
儼然就是朝廷之外的另一個朝廷。可偏偏沒有人能拿蘇三有任何的辦法。
徐江錦私下召集心腹商議的時候,也是一臉的苦惱,對眼前的現狀沒有絲毫辦法。梅進也早在定沒有與朝廷通氣,突然打下了溪下國的事情開始,便明白蘇三在外的權勢,已經到了一個不可控制的地步。
那個時候,梅進便建議徐江錦請皇命把蘇三召回金陵!可是當時朝廷正與京人和議,需要蘇三留在軍中以威攝京人。所以,這件事情便拖了下來。
等到所有人都認為,蘇三再不能留在軍中的時候,金陵城中早已傳出蘇三功高震主,裂土封疆的話了。
還想誘騙蘇三回金陵,顯然是脫褲子放屁多此一舉的。而事實上,蘇三借口軍中正在整頓不能回金陵,再一次抗旨的事情,也足以證明蘇三是不可能在這個風口上回金陵的。
隨后,朱之國的彈劾折子一出,所有的風頭便都明顯起來。再誘騙蘇三回來,誰也沒有這個把握。
原本以為在這樣的大勢之下,蘇三又是極年輕的性子,朝堂上多設激變之語,激怒蘇三回金陵辯解未必沒有可能。
可是誰料得到,蘇三根本不理睬什么彈劾,甚至連皇上下旨讓他上‘辯折’,蘇三也只是草草地寫了‘此心可表天地,再無可辯!’幾個字,附在朱之國的折子后面就送了回來。
蘇三也不管朝廷對他這幾個字的態度,可偏偏皇帝還就吃他這一套。于是蘇三該伸手要錢要糧的時候,還伸手要錢要糧。
梅進倒是建議徐江錦,讓樞密院那邊出頭,盡量把蘇三的軍隊分開,或者回防金陵,以便就地籌集錢糧。總之要么分解,要么調回。
可是蘇三更不吃樞密院的那一套,回復中更是語帶譏諷,說朝廷中盡是對軍務不熟的無用之人,軍隊如何安置,要在哪里駐防并不需要不懂之人過問。
言下之意,便是把樞密院對軍隊的控制權也給抹平了。這自然是激起了樞密院的不滿,拿定了主意要斷蘇三軍隊的軍糧。
結果蘇三直接一道請奏折上到皇帝面前聲稱軍中無糧乃是大忌。若是斷糧是皇帝的決定,那他就是天大的本事,恐怕也節制不了軍隊,到時候軍隊亂了起來,他可不負責任。
這就有點耍賴的意味了,當然,蘇三折子中的原話并沒有說得這么直接,但歸根到底便是這么個意思。
于是,皇帝便問樞密院這是怎么回事!
樞密院此時也已想到,再逼下去恐怕會讓蘇三走上極端,也只好借口誤了幾天搪塞了過去,隨后趕緊把軍糧送了上去。
一幫人在朝廷里對蘇三大打出手,而蘇三只不過稍稍動了手指頭,便讓一場非議不了了之。
皇帝既被朝臣左一句右一句說得不知所措,又在心里覺得蘇三不可能會成為逆臣。說不定是朝廷中的人眼紅蘇三的功勞,所以才一齊針對蘇三。
不遵照旨意回金陵,而是留在軍中,只怕也真是像蘇三所說的,軍前事務繁重,不能擅離。
這也是合情理的,畢竟一整個溪下國吃下來,其中的政務軍務財務都要梳理,沒有時間可不行。趙普身為皇帝,自然知道這些事情是很煩雜的,所以蘇三抗旨不回金陵,他其實并不為忤。
皇帝的態度,當然也與秦公公,郭德的幫腔有關系。
再加上蘇三的功勞又是實打實的在那里。皇帝本人也覺得蘇三在前頭,他心里就安穩了許多,所以對朝臣們這些事后諸葛的行為,感到有些惱火。
到了二月之后,朝臣們自己先把勢頭給弱了下來,也不來逼皇上下什么怪罪蘇三的旨意。
趙普見了這種情形,心里才稍稍地松了一口氣,心道:看來還是蘇三有理多一些,否則這些朝臣再不會這么輕易松口。
他卻不知,這些人之所以這么就松了口,其實是迫不得已。總不能蘇三不反,他們反倒要上去把蘇三逼反了吧。
因此在明面上對蘇三的非議,也早在不知不覺之中,轉到了暗處。
定國 第84章,漸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