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書架
小說社區
書庫 • 全本
玄幻 • 奇幻
武俠 • 仙俠
都市 • 言情
歷史 • 軍事
游戲 • 競技
科幻 • 靈異
您當前所在位置:休閑文學吧>>大唐極品閑人

第三章 大唐武裝

更新時間:2013-06-29  作者:刺刀特種兵
大唐極品閑人 第三章 大唐武裝
一個國家,一個爭權,想要長治久安,想要萬世永昌的延續下去,除了要讓天下的百姓得享太平之外,最要緊的還是要有一支強大的武裝力量。.武備不興,則國家不寧,這是經過歷朝歷代證明過的。

自貞觀變法開始,欲強國先強軍,就是杜睿的一貫主張,從最開始的飛虎軍,到后來的禁軍八部,都是杜睿一造出來了,軍制改革更是當初那場貞觀變法之中的核心部分。

要使大唐富不難,可要使大唐強,卻并非一件易事,杜睿可以憑借更為先進的訓練,組織構成,以及火器的犀利,讓唐軍在短時期內成為天下少有的強兵,但是想要讓這種強盛一直延續下去,卻并非意見容易辦到的事情。

一成不變,只會慢慢的衰朽,就好像歷史上的神策軍一樣,曾經的天下強兵就是因為固本守舊,結果無法逃脫的沒落了。

如今杜睿還在,大唐的軍隊自然能夠保證極強的戰斗力,可是日后一旦他不在了呢?

杜睿不得不為以后著想了。

如今天下安定,四海升平,百姓安康,四夷賓服,但是這絕不是大唐就可以刀槍入庫,馬放南山的時候,縱觀世界歷史,任何一個強者都是用來被大敗的。

輕武在任何一個歷史時期都絕不可行,就好像在歷史上的宋朝建立之初,為使宋王朝能長治久安,而不致成為繼五代后的第529章度使,采取“稍奪其權,制其錢谷,收其精兵”的方法。逐步從地方調回都城任閑職,其原領州郡由朝廷控制,委任文官任知州、知府,直接對朝廷負責。

但重文輕武的結果卻造就了宋代是中國歷史上最為軟弱無能的朝代,從宋太祖趙匡開始,對外侵一味忍讓造就,造成大量國土流失,人民游離失所。最后發展到連皇帝都被別人捉了。

所以重文固然重要,但武決不可輕。

在中國歷史上,對外關系上,恐怕最軟弱的就要數宋朝,宋朝的經濟是繁榮發達,從后世出海的南海一號看,可見當時宋朝的對外貿易是何等發達。

但為什么宋朝從一開始就是積貧積弱,處處受到異族的入侵,割地賠款,最后北宋的兩個皇帝被金朝俘虜,北宋就在金朝的鐵蹄中走向了滅亡。這恐怕是趙匡開始沒有想到的,宋朝為什么這么不經打,是宋朝缺乏武將還是宋朝國力不強大。

非也。

宋朝在當時是非常強大的,而且經濟在全球也屬于一流的,畢昇發明了活字印刷,宋朝的中國老百姓生活的比較舒服,他們充分享受到了農業經濟帶來的富裕和文明,且看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這個時候中國的封建社會走向了最高端。

宋朝的對外軟弱和宋朝的開國皇帝趙匡有極大的關系。宋朝的開國富有戲劇性,僅花了兩天的功夫,時任后周禁軍點檢的趙匡率領大軍北上抗擊傳說中的入侵遼軍,行至離首都開封不遠的陳橋驛住宿。第529章度使安重榮一句道破天機:“天子寧有種耶?兵強馬壯者為之耳!”

五代短短53年間,僅中原正統王朝就有8姓14君如走馬燈般輪換,還有10個參差并存的王國和幾個割據政權,同時北方卻面對著占據戰略要地幽云十六州,隨時準備秣馬南下的強大遼國。

趙匡登基后,面臨的首要問題就是要避免新建立的宋朝不會成為“第529章度使快樂,整夜睡不好覺。”

石、王等人說:“陛下怎么說這樣的話?現在天下已定,誰敢有異心?”

趙回答:“你們當然不會有異心,但如果你們手下的人貪圖富貴,一旦以黃袍披在你們身上,你們不想干能行嗎?”

石、王等頓首涕泣請求指明道路,趙匡說:“人生如白駒過隙,多攢點錢享受,讓子孫享福。你們不如放棄兵權,去選個好地方做官,為自己和子孫置業,快樂過一生。我與你們結成兒女親家,彼此無猜疑,這樣多好!”

石、王叩頭謝恩:“陛下為臣等考慮這樣周全,真是讓我們死而復生啊。”

第529章度使們的權力。

中國歷代王朝殺功臣屢見不鮮,最典型的就是漢朝和明朝。這兩個王朝的開國皇帝劉邦和朱元璋有著相似的背景和經歷,均是出身于社會底層,在前朝末年的戰亂中掃平群雄,都有一幫出生入死打天下的功臣們,可以說王朝是他們與功臣一起創建的。

因此在建國后,同樣是大封功臣,劉邦“又與功臣剖符作誓,丹書鐵契,金匱石室,藏之宗廟”,承諾功臣與皇帝共享富貴。

朱元璋同樣如此,大封功臣,并賜免死鐵券。可不久,他們就大開殺戒,劉邦剪除臧茶、韓信、彭越、英布等異姓諸侯王,甚至囚禁第529章權比以往的朝代更進了一步,對軍隊的控制,對武官的控制,有效的結束了五代十國后朝代頻繁更迭的局面。同時宋朝統治者實行了休民養息,農業工商業得到了迅速的發展。

然而與經濟繁榮成為鮮明對比的是,宋朝外患不斷,在與遼、西夏、金、元等勢力的斗爭中長期處于劣勢,并一度造成外族入侵,疆域委瑣,直至最后亡國。按道理說宋朝是個經濟高度發達的國家,社會文明也十分先進,不應該敗給人口少又不開化的外夷。

在后世的眾多歷史學家探討宋朝亡國的歷史問題時,有的說法認為是政權腐朽,有的說法認為敵對者有強大的鐵騎,鐵騎具有當時最強大的戰斗力。

事實這這兩點都不足以解釋宋朝積弱與滅亡的根源。宋朝滅亡的根本原因,也是最直接的原因就是重文輕武。盡管宋朝經濟繁榮,但是不注重軍事的發展,盡管宋朝戰事不斷,但是宋朝的軍事發展在宋朝的社會生活中始終處于從屬地位。

從宋朝立國開始,限制武官,防范武臣是宋朝的重要特點,宋朝官吏中武臣從屬于文臣,宋朝重視文科的選拔,而對軍事人才的培養幾乎是零,在宋朝文武兼備的武臣很少,宋朝對文武兼備的人才多猜疑,能夠得到信任賞識的往往是那些有勇無謀的勇夫。

宋朝統治者重文輕武對社會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習文之風日盛,而尚武之風日衰。盡管宋朝經濟繁榮,由于重文輕武的社會影響,致使經濟實力和文明成果難以向軍事方面轉化。從裝備,到戰法比前朝沒有根本的改變,甚至在總體戰斗力上還出現了倒退。造成了宋朝經濟實力與其軍事實力嚴重失衡,甚至出現了‘暖風吹得游人醉,直把杭州做卞州’的不和諧局面。

假如歷史能夠改變,宋朝能夠以其他方式制約朝代更替,而不是重文輕武,局面肯定是不一樣的。如果宋朝能夠將經濟實力與社會的文明成果積極的向軍事實力轉變,那么從裝備來說未必不能有長足的進展,在宋朝時期火藥已經產生,但是在用于軍事方面的火器發展遲緩,假如宋朝重視軍備,社會先進的技術成果不是沒有可能向軍事轉變,外夷的鐵騎未必就一定要占上風。

假如宋朝重視軍事人才的選拔,重視武臣的素質,重視戰略戰術的研究,未必就不能發現外夷地廣人稀的短處,未必就不能利用敵人兵力不足,戰線漫長的弱點,從敵人的后勤保障上制約敵人的鐵騎鋒芒。

拿南宋來說,盡管金的勢力直達長江北岸,但是金的后方是不穩定的,中原地區以漢民為主體,反抗暴.亂不斷。如果宋朝統治者聯系敵后義勇,組織敵后武裝,并派出輕騎直趨敵人后方,那么多的金兵沉在中原和長江以北,那么長城以北,直到黃龍府還能有多少金兵?

從歷史說,宋朝是個雖然富足卻積貧積弱的朝代,其中不重視軍事的發展是其積貧積弱亡家亡國的根本原因。

歷史上的元朝滅宋立國,英國用艦船利炮幾乎統治了多半個世界,成為日不落帝國,日本因為中國甲午戰爭失敗的巨額賠款而獲得了經濟起飛的資本,美國通過兩次世界大戰一躍成為超級大國。

這都是為什么?

難道戰爭永遠是不幸的嗎?

對什么人都是不幸的嗎?

那么反過來想元朝是怎么建立的?

英國是怎么掠奪殖民地和財富的?

日本是怎么發跡的?

美國是怎么成為世界霸主的?

所以武備絕不能輕,李賢登基之后,杜睿除了對中樞和地方的改革之外,最著重的還是對軍隊的變革。

強軍備武,勢在必行,當然杜睿也不可能盲目的發展軍備,讓軍隊始終都處在一個向前發展的階段上,直到軍隊脫離掌控。

趙匡杯酒釋兵權,重文抑武的政策,雖然是飲鴆止渴,卻也并非完全沒有可取之處,這其中的相互制衡,就是杜睿可以借鑒的地方。

北衙十軍從屬皇帝親軍,而與之相對的則是南衙十六衛,彼此之間相互配合,守護大唐安定,卻又相互制衡,避免一方的權利無限擴大,而作為君權與相權手中利刃的軍隊,則會因為兩種權利的相互牽制,可以始終處在一種不可不發展,卻又不可過度發展的階段。

既能始終保持軍隊的戰斗力,卻又不至于讓軍隊脫離任何一種權利的掌控,而肆無忌憚的擴張,最終成為動亂天下的根源。

和北衙十軍是從民間招募的兩家子弟不同,南衙十六衛的構成,則是在原先禁軍八部的基礎之上重新擴充的。

其中左右衛的設立乃是在飛虎軍的基礎之上,定員五萬人,分別有杜睿的門生宋俊,戴猛統領,為上將軍,從二品,其下設大將軍各一人,正三品,將軍各二人,從三品。掌宮禁宿衛,凡五府及外府皆總制。

長史各一人,從六品上。掌判諸曹、五府、外府稟祿,卒伍、軍團之名數,器械、車馬之多少,小事得專達,每歲秋,贊大將軍考課。

錄事參軍事各一人,正八品上。掌受諸曹及五府、外府之事,句稽抄目,印給紙筆。

倉曹參軍事各二人,正八品下。掌五府文官勛考、假使、祿俸、公廨、田園、食料、醫藥、過所。

奉車都尉,掌馭副車。有其名而無其人,大陳設則它官攝。

司階各二人,正六品上;中候各三人,正七品下;司戈各五人,正八品下;執戟各五人,正九品下;長上各二十五人,從九品下。

左右驍衛則是在左屯衛軍,右屯衛軍的基礎上擴編,定員五萬人,分別有杜睿的門生蔡貞,張翼統領,為上將軍各,其下設大將軍各一人,將軍各二人。掌同左右衛。

凡翊府之翊衛、外府豹騎番上者,分配之。凡分兵守諸門,在皇城四面、宮城內外,則與左右衛分知助鋪。長史各一人,錄事參軍事各一人,倉曹參軍事各二人,兵曹參軍事各二人,騎曹參軍事各一人,胄曹參軍事各一人,左右司階各二人,左右中候各三人,左右司戈各五人,左右執戟各五人。左右翊中郎將府中郎將各一人,左郎將各一人,右郎將各一人,兵曹參軍事各一人,校尉各五人,旅帥各十人,隊正各二十人,副隊正各二十人。有錄事一人,史二人,亭長二人,掌固四人。倉曹,府二人,史二人;兵曹,府三人,史五人;騎曹,府二人,史四人;胄曹,府三人,史三人。左右翊中郎將府錄事一人、府一人、史二人。

左右武衛則是在左羽衛軍,右羽衛軍的基礎上擴編,定員五萬人,分別有杜睿的門上宇文正道,楊洪統領,為上將軍,其下設大將軍各一人,將軍各二人,掌同左右衛。凡翊府之翊衛、外府熊渠番上者,分配之。長史各一人,錄事參軍事各一人,倉曹參軍事各二人,兵曹參軍事各二人,騎曹參軍事各一人,胄曹參軍事各一人,左右司階各二人,左右中候各三人,左右司戈各五人,左右執戟各五人,長上各二十五人。左右翊中郎將府官,同驍衛。有稱長二人,錄事一人,史二人,亭長二人,掌固四人。倉曹,府二人,史四人;兵曹,府三人,史五人;騎曹,府二人,史四人;胄曹,府三人,史三人。稱長掌唱警,為應蹕之節。

左右威衛是在太子千牛衛的基礎上擴編,定員五萬人,分別由杜睿門下弟子李士美,高攀龍統領,為上將軍,其下設大將軍各一人,將軍各二人,掌同左右衛。凡翊府之翊衛、外府羽林番上者,分配之。凡分兵主守,則知皇城東面助鋪。長史各一人,錄事參軍事各一人,倉曹參軍事各二人,兵曹參軍事各二人,騎曹參軍事各一人,胄曹參軍事各一人,左右司階各二人,左右中候各三人,左右司戈各五人,左右執戟各五人,長上各二十五人。左右翊中郎將府官,同驍衛。有錄事一人,史二人,亭長二人,掌固四人。倉曹,府二人,史四人;兵曹,府三人,史五人;騎曹,府二人,史四人;胄曹,府三人,史三人。

左右領軍衛是由太子千牛衛和左屯衛軍各一部分擴編而成,定員五萬人,由杜睿門下弟子楊嗣業,楊嗣平兄弟兩人統領,為上將軍,其下設大將軍各一人,將軍各二人,掌同左右衛。凡翊府之翊衛、外府射聲番上者,分配之。凡分兵主守,則知皇城西面助鋪及京城、苑城諸門。長史各一人,錄事參軍事各一人,倉曹參軍事各二人,兵曹參軍事各二人,騎曹參軍事各一人,胄曹參軍事各一人,左右司階各二人,左右中候各三人,左右司戈各五人,左右執戟各五人,長上各二十五人。左右翊中郎將府官,同驍衛。有錄事一人,史二人,亭長二人,掌固四人。倉曹,府二人,史四人;兵曹,府三人,史五人;騎曹,府二人,史四人;胄曹,府三人,史三人。

左右金吾衛是由飛虎軍一部,以及安西都護府戍卒一部擴編而成,定員五萬人,由杜睿門下弟子馮寶忠,以及原安西都護府將軍高勝道統領,為上將軍,其下設大將軍各一人,將軍各二人。掌宮中、京城巡警,烽候、道路、水草之宜。凡翊府之翊衛及外府佽飛番上,皆屬焉。師田,則執左右營之禁,南衙宿衛官將軍以下及千牛番上者,皆配以職。大功役,則與御史循行。凡敝幕、故氈,以給病坊。兵曹參軍事,掌翊府、外府武官,兼掌獵師。騎曹參軍事,掌外府雜畜簿帳、牧養之事。胄曹參軍事,掌同左右衛。大朝會行從,給青龍旗、槊于衛尉。長史各一人,錄事參軍事各一人,倉曹參軍事各二人,兵曹參軍事各二人,騎曹參軍事各一人,胄曹參軍事各一人,左右司階各二人,左右中候各三人,左右司戈各五人,左右執戟各五人,左右街使各一人,判官各二人。左右翊中郎將府官如驍衛。有錄事一人,史二人。倉曹,府二人,史四人;兵曹,府三人,史五人;騎曹,府二人,史四人;胄曹,府三人,史三人。左右街典二人,引駕仗三衛六十人,引駕佽飛六十六人,大角手六百人。

左右翊中郎將府中郎將,掌領府屬,督京城左右六街鋪巡警,以果毅二人助巡探。入閤日,中郎將一人升殿受狀,衛士六百為大角手,六番閱習,吹大角為昏明之節,諸營壘候以進退。

左右街使,掌分察六街徼巡。凡城門坊角,有武侯鋪,衛士、彍騎分守,大城門百人,大鋪三十人,小城門二十人,小鋪五人,日暮,鼓八百聲而門閉;乙夜,街使以騎卒循行囂襜,武官暗探;五更二點,鼓自內發,諸街鼓承振,坊市門皆啟,鼓三千撾,辨色而止。

左右千牛衛由太子千牛衛一部,加上河北道戍卒一部擴編而成,定員五萬人,由杜耀祖,以及杜睿門生杜成統領,為上將軍,其下設大將軍各一人,將軍各二人。掌侍衛及供御兵仗。以千牛備身左右執弓箭宿衛,以主仗守戎器。朝日,領備身左右升殿列侍。親射,則率屬以從。胄曹參軍事掌甲仗。凡御仗之物二百一十有九,羽儀之物三百,自千牛以下分掌之。上日,執御弓箭者亦自備以入宿。主仗每月上,則配以職,行從則兼騎曹。中郎將各二人,長史各一人,錄事參軍事各一人,兵曹參軍事各一人,胄曹參軍事各一人。唐改備身郎將曰將軍,備身將曰中郎將,千牛左右、備身左右曰千牛備身。初置備身主仗。有錄事一人,史二人,亭長二人,掌固四人。兵曹,府一人,史二人;胄曹,府一人,史一人。千牛備身十二人,備身左右十二人,備身一百人,主仗一百五十人。千牛備身掌執御刀,服花鈿繡衣綠,執象笏,宿衛侍從。備身左右掌執御弓矢,宿衛侍從。備身,掌宿衛侍從。主仗,掌守供御兵仗。

左右翊中郎將府中郎將,掌供奉侍衛。凡千牛及備身左右以御刀仗升殿供奉者,皆上將軍領之,中郎將佐其職。有口敕,通事舍人承傳,聲不下聞者,中郎將宣告。

左右監門衛由禁衛軍,御林軍擴編而成,定員五萬人,由杜睿門下弟子程元思,劉仁政統領,為上將軍,其下設大將軍各一人,將軍各二人。掌諸門禁衛及門籍。文武官九品以上,每月送籍于引駕仗及監門衛,衛以帳報內門。凡朝參、奏事、待詔官及繖扇儀仗出入者,閱其數。以物貨器用入宮者,有籍有傍。左監門將軍判入,右監門將軍判出,月一易其籍。行幸,則率屬于衙門監守。

長史,掌判諸曹及禁門,巡視出入而司其籍、傍。余同左右衛。兵曹參軍事兼掌倉曹,胄曹兼掌騎曹。

左右翊中郎將府中郎將,掌涖宮殿城門,皆左入右出。中郎將各四人,長史各一人,錄事參軍事各一人,兵曹參軍事各一人,胄曹參軍事各一人。有錄事一人,史二人,亭長二人,掌固二人。兵曹,府三人,史五人;胄曹,府三人,史四人。監門校尉三百二十人,直長六百八十人,長入長上二十人,直長長上二十人。監門校尉掌敘出入。

南衙十六衛非戰時,擔任長安城,各道坊,以及宮禁守衛,戰時則為大唐的激動冰凌,征戰四方。

除了北衙,南衙數十萬禁軍部隊之外,杜睿收繳了各地刺史的兵權,將全國的地方戍衛部隊重新整合,確立了八大軍區。分別由薛仁貴,蘇麟,杜鯤鵬,席君買,秦束,秦用,高行真,張士貴統御,稱上將軍。

為了防止各大軍區主帥權利過重,杜睿還將后世解放軍的政委制度照搬了過來,由各軍區的長史充任,當然這些設立的政委所宣揚的并非是什么政治綱領,或者理想主義,用理想去束縛兵士。

杜睿所設立的政委,他們宣揚的主要就是四個字一一忠君愛國!

作為一個穿越者,憑借著領先當下上千年的知識,杜睿在蠱惑人心上,自然堪稱泰斗,將軍心牢牢的捆綁在對國家,皇帝忠誠之上,自然也并非一件難事。

軍權歸屬上將軍,而賞罰,與朝廷之間的聯系則歸屬長史,這樣以來,自然可以避免其中一方獨大,將國家的軍隊變成私軍的現象。

如今杜睿稱得上是大權獨攬,自然難免招人非議,但是也正是因為杜睿能夠大權獨攬,這才使得他的諸項改革能在短時間內完成,在大唐權利交接的關鍵時刻,用雷霆手段,在較短的時間內,穩定了政局。

杜睿雖然傷懷李承乾早逝,但是從大局之處著眼的話,眼下這種局面顯然是對杜睿最有利的,朝政權柄皆在他一人之手,這樣他才能夠順利的進行變革,按照他的想法來打造這個盛世王朝。

之前因為李承乾病逝,李賢都在守孝,直到今日方才除服,杜睿借著這段時間,將朝堂,地方,軍界重新洗牌了一番,大唐也從永徽十年,過度到了洪武元年。

今日是洪武朝的第一次朝會,杜睿下令凡事長安城內六品以上的官員,盡皆前來參加朝會。

杜養盛見杜睿到了,連忙起身見禮,如今貞觀朝的老臣,還在朝中的已經不多,特別是于志寧,李世績致仕之后,就連杜養盛這等永徽朝的臣子,都已經成了老臣。

杜養盛一起身,朝中那些杜睿的弟子也紛紛起身行禮,杜睿只是點點頭,走到一張椅子前做好,對著杜養盛道:“洪武開年第一次大朝,朝臣們可都到齊了!”

開年大朝,歷來都是十分關鍵的,尤其是李賢剛剛登基,急需要這樣的朝會來增加他的威望,雖說李賢當下還不能理政,但是皇帝的身份是不能忽視的。李承乾駕崩,新年的朝賀都已經免了,這一次卻不能出了岔子。

杜養盛忙道:“恩師昨日方才知會過,但凡是長安城內六品以上的官員盡皆參加朝會,方才弟子已經查驗過了,都已到場。”

杜睿點了點頭,對眾人道:“這便好!高宗駕崩,海內不穩,如今圣上以沖齡得繼大統,尚不能肩挑社稷之重,正需我等為人臣子者,戮力同心,輔佐圣上才是,方不負先皇圣恩,天下萬民之望!”

眾臣聞言,齊聲躬身應命。

杜睿此刻這番強勢的言論,也是出于無奈,當下主少國疑,非是時也,容不得他不如此,主少國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方是之時,屬之于子乎?屬之于我乎?

華夏歷朝歷代最不缺少的就是野心家,這個時候,杜睿必須保持足夠的強勢,才能夠震懾人心,不然的話,只怕會有不忍言之事發生了。

后世歷史上的趙光義之所以能繼承兄位,登基稱帝,雖然有過燭影斧聲這類的言論,但是究其根本,還是因為擔心出現主少國疑的局面。

史書曾有過記載,宋太祖,宋太宗生母杜太后臨終之際,召趙普入宮記錄遺命,當時太祖趙匡也在場。

杜太后問太祖趙匡何以能得天下,太祖說是祖宗和太后的恩德與福蔭,太后卻說:“你想錯了,若非周世宗傳位幼子,使得主少國疑,你怎能取得天下?你當吸取教訓,他日帝位先傳光義,光義再傳光美,光美傳于德昭,如此,則國有長君,乃是社稷之幸。”

太祖趙匡泣拜接受教訓,杜太后便讓趙普將遺命寫為誓書,藏于金匱之中。

然而,由于年代久遠,“金匱之盟”的重重迷霧也未能揭開,后人推測是太宗和趙普杜撰出來以掩人耳目的。

那么,到底太祖是否有傳位光義之意呢?

據說太祖每次出征或外出,都讓光義留守都城,而對于軍國大事光義都參與預謀和決策。太祖曾一度想建都洛陽,群臣相諫,太祖不聽,光義親自陳說其中利害,才使得太祖改變主意。

趙光義曾患病,太祖親自去探望,還親手為其燒艾草治病,趙光義若覺疼痛,太祖便在自己身上試驗以觀藥效,手足情深,頗令人感動。

太祖趙匡還曾對人說:“光義龍行虎步,出生時有異象,將來必定是太平天子,福德所至,就連我也比不上。”

有人便以此推測太祖是準備將皇位傳給弟弟趙光義的。

趙匡之所以作出這樣的決定,和他的生母杜太后一樣,都是擔心出現主少國疑的局面,致使趙氏江山不保。

如今大唐出現這樣的局面也實屬無奈,太子李弘被害,皇長子李象繼位的話,只怕群臣不服,潞王李正身份不夠,只能由李賢繼位。

杜睿如今雖然大權獨攬,但是處在這樣一個情景之下,他也不得不戰戰兢兢,如履薄冰一般。

這時門外傳來了陣陣鐘聲,杜睿撩袍起身,道:“晨鐘已響,諸位同僚隨本官一同進宮,朝拜圣上!”

“下官領命!”

杜睿當先走了出去,看著緩緩開啟的承天門,杜睿的心中也難免一陣激動,雖說他執掌朝政也已經有一段時間了,但是名不正則言不順,就算是有高宗李承乾的遺命在,他這個顧命大臣的身份,還需要當今圣上李賢的確認,才算是正式生效。

跨入承天門,或許在旁人的眼中,是大唐一個杜睿時代的到來,但是在杜睿看來,這一步跨出去,他就再也沒有回頭路了,從今以后,他將成為大唐的實際主宰,他的聲音將成為這個龐大國家唯一的聲音。大唐極品閑人 第三章 大唐武裝

上一章  |  大唐極品閑人目錄  |  下一章

休閑文學吧提供免費小說,請讀者支持正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