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萼 125、大觀茶論行
夫何武雄天下,夷曠萬般。♀//武丹峰兮巍峨,夷玉溪兮湲潺。
物種萬千丹霞億年。釋道儒理淵遠流傳。
赤巖神美兮,奇峰夾岸。碧水靈秀兮,玉帶回轉。岫險崖深,灘灣潭澹,竹篙輕點,羽鱗歆羨。玉女亭亭,大王威傲,云窩瞰溪,天游覽小,三十六峰競奇妙。游龍戲珠,探龜鬧水,曬布綢垂,懸棺異數,九曲溪流奪靈巧。桃園思陶潛,古剎禪相饒。青龍觀飛瀑,虎嘯嘆八瑤。或曰綠水逶迤繞,竹筏交錯搖。曲曲山縈回,峰峰水抱嬌。天造武夷兮,何妖嬈!
武夷宮唐觀唐桂,下梅村荈祖之肆。登黃崗兮東南之巔,轉五夫兮朱子學府。釋家天心,真元洞天,閩邦鄒魯,諸學圣壇。李良佐建觀參道,柳三變詞壇揮毫。范仲淹斗茗品韻,翁藻光扣冰古佛。劉子羽邊關殲敵,顧野王撰記開教。或曰,名人蹤跡無處,不勝枚舉何描?陸羽邀神農,茶鄉品香茗。
嗟呼!山水畫廊,古津新埠,嘆為觀止,四海仰鱗。
噫噓!武兮,夷兮,威武平和。西烏東兔,滿目琳瑯。
方田鏡開,萬象渠來。云凝澗流銀浦,風生巒谷角商。流連武夷,情懷茶香,恭疏短引,誦吟抑揚。亙古涵后葉,武夷譽無疆。
——一曲《武夷賦》,吟誦武夷觀。
一路南下的吳央一行,由吉州,經虔州南下福建。沿著武夷山脈,一路走山走水,到茶之祖地崇安縣看看。
茶鄉崇安縣,最早建制為,南唐的新豐鄉,南唐五代改溫嶺鎮,置官守之,由閩王,王曦批復,治所仍故吳屯。北宋端拱四年,改崇安場,治所始遷崇安營領。宋淳化五年,崇安場升為崇安縣,隸屬建寧軍。直至,北宋元豐五年(公元1082年),朝廷將建陽縣所轄的五夫、從政、籍溪、建平、豐陽、節和、長平,七個里,劃歸崇安。全縣共計19個里(相當于今之19個鄉鎮,轄制范圍大于后代),按東西南北中五個方位,設四鄉一坊。坊,為城坊。
南宋,崇安縣,沿襲北宋元豐轄制。
星村里~武夷里,為丹霞碧水風景區。五夫鄉梅里(上梅、下梅村)為荈祖之肆。
即,崇安縣乃茶祖之鄉,梅里乃祖地之祖。最早的茶葉貿易,就是從下梅村碼頭起運。
吳近,年輕的時候,隨其父親吳老員外,到過武夷宮。吳央心想,自己真是幸運,有這么路路通的家父,省卻了多少麻煩與周折。
一路來,父女兩相互關照,相互體貼,真的好爽,好幸福。
武夷里(武夷宮),有唐代建筑武夷宮,所以漸漸演繹地名:武夷宮(武夷鄉治所)。
在武夷宮,停留了半個多月。按照當地人的介紹與引導,該去的地方都去了。
吳央意外的是,宋徽宗的《大觀茶論》,當地不少士子津津樂道、耳熟能詳。
《大觀茶論》,吳近、吳央父女,自然是早就拜讀過了。
北宋皇帝趙佶,治國不行,丹青世界卻是妙手大家,茶道也是人間高人。性風流,有才氣,書、畫、詞、文,無一不精。尤其《茶論》,對茶文化,影響深遠。
皇帝趙佶關于茶的專論,成書于大觀元年(1107)。全書共二十篇,對北宋時期“蒸青團茶”的產地、采制、烹試、品質、斗茶風尚等,均有詳細記述。
其中《點茶》一篇,見解精辟,論述深刻。《》
《點茶》篇,文僅2800多字,內容卻非常廣泛。首為緒論,次分地產、天時、采擇、蒸壓、制造、鑒辨、白茶、羅碾,盞、筅、瓶、勺、水、點、味、香、色,藏焙、品名、外焙等20目。
趙佶《點茶》篇,依據陸羽《茶經》為立論基點,結合宋代的變革,詳述茶樹的種植、茶葉的制作、茶品的鑒別。對于地宜、采制、烹試、品質等,討論相當切實。
《大觀茶論》,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北宋以來,茶業的發達程度,制茶技術的發展狀況,也為后人認識“宋代茶道”,留下了珍貴的文獻資料。
梅里品茶、論茶。別看下梅,一個村子而已,很是熱鬧之地,南來北往的茶商,不少都在這里聚會。在一家較大的茶坊,茶坊主人,為了招待吳央一行品茶,將當地有頭有臉的茶人,基本都請來作陪。因為吳近一開口,就是包下所有現有的茶葉。
于是乎,不由自主地微弱茶而聊茶經。
有的說,大觀茶論,記錄了宋朝飲茶的濃厚風氣――天下人都用它來宴席賓客,上到王公貴族,下到黎民百姓,無不沐浴在茶水之中,受茶水的熏陶,推崇茶水的高雅、寧靜。
有的說,大觀茶論,記錄下了皇帝趙佶自己,平常研究茶道的心得。寫了產地、天時、采摘、蒸壓等整個流程。武夷茶,制作技術的改良方面,就是得到了大觀茶論的啟發。
有的說,趙佶論過茶后,甚至還大發感慨:“至于治理國家的道理,難道不是讓每個人盡到自己的才華,而草木這些有靈性的東西,也能盡到它們的作用嗎?”
有的感嘆,這位皇帝愛茶者,對茶道鉆研如此之精細,足可知其用心良苦。
有的不無感慨說,遺憾,宋徽宗悟到了治國用人的道理,卻實施得不好。以致他所治理的國家,終究失去了抵御外敵的能力,甚至連他自己也被金國擄去。因而等于自我書寫了,大宋的“靖康之恥”的歷史。
總而觀之,趙佶雖然貴為天子,但居常喜歡以文士自居。嗜好茗飲,精通繪事,朝政之余,常常在宮廷里宴請群臣。或賦詩,或作畫,或撫琴,或點茶,成為一時風尚。
趙佶,曾繪制茶畫《文會圖》,并親著《大觀茶論》,致使宋代飲茶藝術,達到極致。同時,也對日本茶道、韓國茶禮的形成,產生了具體而顯著的影響。
作為茶鄉的茶人,更是感念這位君主,《大觀茶論》極有見地的點評:“茶之為物,擅甌閩這秀氣,鐘山川之靈稟,祛襟滌滯,致清導和,則非庸人孺子可得而知矣……”
即,趙佶點評道:茶葉這種東西,發揮甌閩的秀氣,飽含山川的靈稟。祛除體內滯留之物,能夠使人清醒調和,那就不是凡夫俗子,可以知道的……
其中,單點“甌閩”,對武夷茶之名氣與身價的抬升,影響極大。所以,茶鄉茶人,十分感激與懷念,這位與武夷茶有著深厚淵源的皇帝。
大凡,茶農、茶商、茶藝師、制茶師等“茶人”,及其愛茶者、品茶人,凡論茶,往往沒有不談論,陸羽《茶經》、趙佶《茶論》的。
茶鄉茶人,這么地推崇《大觀茶論》,感念宋徽宗趙佶,作為趙佶的兒媳婦,吳央心里,很是安慰。所以,也就對甌閩(崇安、武夷)之茶鄉茶人,感到很親切。
離開梅里,吳近請當地茶主,帶路前往五夫里。因為,吳央要去哪里憑吊柳永、柳三變。《》
五夫里,不僅是柳三變的家鄉。按歷史記載,翌年,紹興13年,朱熹將會隨母,選擇這里,為定居、求學、講學之地。就是說,五夫是朱子,完善理學,成之理學大宗之地。
擇地五夫,朱熹除了受“柳永故鄉”的影響,還會因為什么呢?山清水秀,毫無疑問。
宋代學府,在擇地方面,沒有不考慮山清水秀、清靜宜人為前提的。
北宋書院,都是這樣。
例如,著名的嵩陽書院,東西山嶺環抱,溪水淙淙,環境十分清幽,自古即為讀書勝地。而,河南登封的嵩陽書院,人才輩出。理學大師程灝、程頤曾在書院講學。
又如,長沙的岳麓書院,俯瞰滔滔湘江,環抱鳥鳴林翠岳麓山。
五夫里(五夫鎮),距離武夷宮,約70華里,35公里。
五夫里,早在晉代,即有一蔣姓官五大夫。也許,因此而得名吧。
這里,宋代開始,分內五夫里、外五夫里。自古有“鄒魯淵源”之美稱,歷代名人輩出。至宋代已是鼎盛時期。名人學者云集,工商仕農極為繁榮。
宋,抗金名將劉子羽、吳玠、吳璘在五夫降生。詞圣柳永,以及他家“柳氏三杰”,在五夫孕育。胡安國家族的胡氏五賢,出自五夫。
紹興13年(1143年),朱熹14歲。突發不幸,父親朱松病逝。去世前,將兒子托給崇安籍的摯友劉子惲、劉勉之、胡憲教養。于是,朱熹隨母移居到五夫里。從此,朱熹定居五夫里近50年,在五夫創辦興賢書院,成為理學宗師。
因而,五夫里,可謂“群英薈萃”。
前往五夫里,過了下梅、上梅村后,繼續前行。簡直一水繞一水,盤山十八彎而登山。一路拾級而上,上一彎,一片藕塘,名副其實的蓮藕之鄉。
到了五夫里,就一處山村。自然環境幽美、氣候宜人,果然山清水秀的好地方。
走進五夫里,巷子路面,全用鵝卵石鋪成。巷多曲折,兩側皆是古屋高墻,步入其中,耳邊仿佛回蕩起,學子們求學的足音。
村子,座落屏山腳下,潭溪之畔。周圍古樹參天,修竹成林,村前是半畝方塘。難道說,朱熹將在方塘后面筑屋定居?其“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之哲理詩《觀書有感》,就在這里受到感染、啟發而感慨吟就?
五夫里,物產豐富、人煙稠密。盛產白蓮、板栗、楊梅、香菇、田螺等。
當晚,吳央一行寄居村民家里。正值藕白、蓮飽之時。好客主人,讓他們吃上藕片、藕羹、蓮子餡餅。尤其一大缽清燉田螺,脆嫩鮮美,十分可口。還有紅菇燉肥鴨、香菇肉片等等。佐以自家釀的米酒原漿,醇濃香甜。真是美酒佳肴,好不爽快。
夜晚,村里人聽說來了京城的貴客,來了好多人。有人帶來現炒的花生、葵花子、南瓜子,有人帶來地瓜干(紅薯干)、南瓜干、咸筍干什么的。主人家,則現鈔一大盆板栗,作為茶點。
大家圍坐品茶、嘮嗑。
當問起抗金名將吳玠、吳璘兄弟時,老人們回憶說,吳玠父親吳扆(以聲),年輕時從軍,為水洛城(甘肅莊浪)寨卒。后來,升至鄉兵指揮使,就把全家接走,定居德順軍、隴干(今甘肅靜寧縣)了。所以,吳氏兄弟很小的時候,就離開五夫里了。
當說到柳永,就熱鬧了。你一句,我一句,無不引以為傲。
柳永,祖籍河東(今屬山西),父祖移居崇安。系五夫里、上梅、白水(夷山市上梅鄉白水村)人。
柳三變,有兄柳三復、柳三接,皆工詞翰,時稱“柳氏三絕”。
聽說,柳三復、柳三接,有后人生活在家鄉。吳央離開五夫里,返回途中,便在白水村,逗留了一點時間。
白水村,興植荷花。柳永故居門前,是一片偌大的白蕖之象。
吳央在此,久久佇立、浮想聯翩。鐘靈毓秀之山水,養育更塑造了柳永,灑脫飄溢的人生情懷。浮世苦短,何來云歸的經世之觀?也由于仕途坎坷、生活潦倒。由追求功名轉而厭倦官場,沉溺于旖旎繁華的都市生活,在“倚紅偎翠、淺斟低唱”中尋找寄托。
是故,柳永一出家門,便沒再回來。也許,這美麗的家鄉,這蕖白荷,只能留在他心里,與純粹的思念中吧。
家鄉,老幼婦孺,對柳永的詩詞,都能夠吟誦幾首、幾句。可見,家鄉人民,對大才子柳永,很是重視與懷念。
離開五夫里,返回武夷宮,吳央與父親一行,開始游歷武夷風光。
武夷宮,是武夷最古老的宮院,位于大王峰腳下。初建于唐天寶年間(742~755年),宋時擴建至三百多間,賜額“沖佑萬年宮”,每年仲秋在觀中祭祀武夷君、皇太姥。歷史上一批文化名人,都先后在這里生活、講學,留下摩崖石刻,留下了不少文化遺產。故而,這里,是人們訪古探奇、尋幽覽勝之地。
武夷景區,位于武夷山脈,福建境內北段的東南麓。主要景區方圓70平方公里,平均海拔350米,系武夷山脈中的一片低山丘陵,屬中亞熱帶,亞熱山地氣候。周邊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地貌層次分明,呈梯狀分布。最高處黃崗山海拔2158米,稱我國大陸“華東屋脊”;最低處興田里(興田鎮),海拔165米(河床標高海拔160米)。最高與最低點高差1993米,地勢高低相差之大,為福建之最。
武夷人文景觀和歷史文化遺存、積淀豐厚,系數千年來所形成。內涵多彩、頗具特色,是人類的共同財富、文化遺產。自然風光,文化積定,使武夷景區內涵,具備諸多特異性,獨樹一幟,是一處被保存了12個多世紀的,極其美妙的景觀。風景秀麗,歷史悠久,人文薈萃,名流輩出。歷史上曾有過夏商、西漢、南宋等多次鼎盛時期。
武夷風景之魂,在于九曲溪。
九曲溪發源于武夷山脈主峰——黃崗山西南麓的溪流。溪水清澈凝碧,經星村里,由西向東穿過風景區。盈盈一水,折為九曲,因此而得名。
“三三秀水清如玉,六六奇峰翠插天。”構成了奇幻百出的武夷景區之勝。
盤曲山中,長約9公里的九曲溪,夾崖森列的36峰,構成一幅碧水舟山的天然美景。
景區主峰天游峰,海拔410米,號稱“武夷第一勝地”。峭壁千尋、高拔群峰之上,常有云霧繚繞。登峰巔、觀云海,猶如遨游天宮,故名天游。登上天游的一覽亭,秀山秀水盡收眼底。
九曲溪——亙古萬年的天地共手畫廊。
從星村里(星村鎮),登上竹筏,順水而下。丹山碧水,美不勝收。
蜿蜒清澈的“九曲”溪,淙淙流淌。溪流兩岸,神奇豐蘊,峰峰疊翠。順流而下,至四五曲更臻仙境。斑駁的陽光灑落鱗波,倒映鋪排巖崖壁腳的淺穴,恰似龍游舒擺,魚翔嬉戲。沿岸峭壁森森、美傳處處、景景天造。
九曲溪淙淙,天游峰俯瞰,大王峰傲然,玉女峰娉婷。
登上天游峰,共鳴于大唐杜甫的“一覽眾山小”。
攀上大王峰,回首玉女峰的婷婷玉立,守情千年。
巖縫拾梯,一線觀天,九龍戲珠,峭壁垂綢,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古棺懸崖,桃源尋幽。佛教遺跡,道教遺風。先人們的智慧閃爍。
神奇瑰麗的九曲溪流,大自然對人類的恩賜。
流連于斯。臨水可看山,登山可望水。溪水碧清,折復繞山。曲曲山回轉,峰峰水抱流。只要乘上一葉竹筏,沿峽中一至九曲溪順流而下,山沿水立,水隨山轉。山光水色,交相輝映。36峰、99巖,盡收眼底。宛如置身于蓬萊仙境,遨游于天宮瓊閣。
最著名的一些山峰、名勝,諸如:天游峰、大王峰、玉女峰,一線天、虎嘯巖、水簾洞、桃花源……以及,高插于懸崖峭壁上的神秘懸棺等等,都位列九曲溪邊。
吳央一行,游玩景區,緣山澗溪流旁,驛道,蜿蜒前行,越過風景區,前往桐木里(桐木鄉),準備登臨人稱“華東屋脊”的——中國東南最高峰——黃崗山。
風景區至桐木沿線,一路采擷不盡的神奇,掬捧不完的濃綠。
一路上,山林森森,古木參天。一架勝似一架的大山,盡顯何謂巍峨,何曰崢嶸。不時直面翩翩彩蝶翻飛,偶爾一只長尾雉忽悠而過。
溪流清澈,流水叮咚。每每匯一小潭,聚綠勝玉。似將萬山之綠,采懷其中。處處飛瀑,直瀉小塘,水煮四濺而落水,宛如一處處“梅雨落碧潭”景觀,形成愛憐不盡的“女兒綠”。
擇一梅雨落碧潭之處,仰躺澗底平崖,闔瞼冥想。
原始森林,無窮蘊藏,無盡森渺,不禁令人胸臆滿滿。
抬眸仰望,滿目蒼翠中,一幅幅白云氤氳山腰山頂,一聲聲鳥鳴遠近飄忽入耳,一瀉瀑布奪翠而掛,幾簇杜鵑裹綠燦紅。令人思緒朦朧,忘記呼吸。
恍惚間,山是綠的,水是綠的,風是綠的,瀑布也是綠的。
不知身寄何處,山里有沒有神仙……
黃岡山,一山顯四季,植被隨海拔的遞升,層層不同。從闊葉林到針葉林,從矮小灌木叢到峰頂的只長茅草。宛如一山融四季,一山多緯度。
山頂很是平坦開闊,一展小平原,一望小黃花。正值初秋登臨,山頂茅草中,鋪綴滿滿黃花菜(金針菜花),可欣賞,可采摘而入美味佳肴。
親臨東南之顛,武夷黃岡山頂,采摘長在茅草叢中的,野生黃花菜。
這種感覺,十分美好,令人陶醉。
下山途中,在一河邊村子小飯館,吃河魚。蒸、炸、煎、煮,都來一份,真是過癮。
吃飯時,無意聽說附近有宋代“遇林窯”,便特意拐過去看看。
吳近認為,規模很小,開發之意義不大。生產的器皿,也就夠當地供應吧。
于是,看看就走了。
再回到武夷宮,購買的茶葉,已經全部送到,裝了好幾條小船。由于不需要再中轉,因而順便購買了好多的武夷土特產,一并隨帶裝運。
吳央一行,準備順流而下。派人經閩江入海。由福州馬尾港,換海船南下廣州。其余的人馬,經閩南與粵東接壤的韓水,前往潮州。
(愛尚)
天萼 125、大觀茶論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