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國的朝陽 第75章 同文學堂
光緒十七年,這春節將過,京城與天津的地界上便有一個話題在讀書人中間傳播著,這初時只是于報紙上,而現在卻是于讀書人中間口耳相傳著。
而這相傳的卻是消息,倒也不是什么大新聞,只是天津同文學堂招生的新聞,這同文學堂沒人知道是何人所立,瞧著這名字似乎與那“同文館”有些相似,可與同文館畢業后授予官銜不同,這同文學堂畢業后,卻是能薦往洋行工作。
“月薪不下數十兩!”
瞧著這銀子看似不多,可于那些寒門子弟的眼中,這卻是他業所不及,過去不知有多少人想進洋行,而不得其門,現在好了,有這么一家學堂“專事西學”不說,且又有薦往洋行的機會,如何不讓人心動。
而最讓人心動者,卻是這東亞同文學校非但可把學生薦往洋行,且不收學費,并提供伙食,此等消息不過剛刊于報紙,頓時便不知引起多少有興趣,尤其是京中那些各省赴考落榜的士子,無不是私下談論著。
這地方不錯,且不說與同文學校中學什么,便是這不收學費且包伙食,若是于校中長住,豈不是可借此往校外結朋交友,拜訪京津名師,學習文章?
不知多少人打著各自的盤算,便留于這天津,待著那租界中☆長☆風☆文☆學,ww▼w.cf≥wx.ne√t學校開校,這天津因界內華人有限的原因,其繁華遠無法同上海租界相比,租界內閑地甚多,地價甚廉。甚至這臨海河的學校用地。亦是美國領事以半賣半贈的方式送于學校。
隨著學校內大興土木的建起校舍。這邊的招生也開始了,初時的規定是“召集學生共兩百人”
,不過也許是瞧著大家反響不錯的關系,便又擴至四百人,而他們的教師則是十二名于天津、上海等地招來的外籍教師。教科書和教學內容全部采取天津教會學校內的《數學》、《英語》以及《自然》、《地理》等教材。
至于這東亞同文學校的入學資格,幾乎更是沒有什么要求。“具備一般學問,習得文章之人”,也就是說。管他是童生還是秀才,只要讀得四書五經的,能寫得出還算過得去的文章的人,便能入得了這學校,而且這學費正如傳說中那樣完全免費的,甚至除此之外,一個月學校還發兩元津貼,非但夠伙食,亦足夠一介書生的日常費用了。
這消息一經確認,不知驚駭了多少人。非但那些落榜的士子將此視為于近畿混吃混吃,待來自年會考的過渡之處。亦不知有多少家貧童生將此視為繼續求學,甚至謀生之處,畢竟這學校中非但可以讀書,且又有兩元津貼可拿。
一大清早,趙士亮便來到了海河邊洋人租界內的同文學校,在學校洋式的大門旁掛著“教務科”牌子的房門外,已經站了不少人,足足有一二百人出去,其中不乏胡須發白的老者,今天是同文學校報名的日子,這報名中的人,即有少年亦有五十六歲的長者,即有求學謀生者,亦有于此混吃住之徒。
就在眾人的期待中,一位穿著青灰長袍的青年走到人群邊,他的胸前掛著一個景泰藍的小圓牌,牌似乎是“東”字,他瞧著等待報名的人群,那眉頭一皺。
“各位皆是報名入我校求學之人!”
“我等正是欲報名入校求之人!”
在人們紛紛應聲時,這青年手往墻邊的紙上一指。
“各位識得字否?”
“這位先生何以說出此言!”
一位年愈50、鬢須花白的長者臉上全是不滿之狀,這不是在說他們不識字嗎?
“既然識字,難道就沒看告示所列報名條件之第一項?需十五歲以上,三十歲以下,敢問先生,今年高壽?”
青年語中帶著恭意,可那語氣卻全是輕蔑之狀。
“豈有此理,圣人云……”
不待那人把話完,那青年看著眾人大聲說道。
“非本校勒其年齡,而是因本校所授者皆為西學,若考試不過者,非但需退還學校,我校亦將其學業不精上告北洋衙門,請衙門革其功名……”
青年的這話剛一說出,原本還在排隊的那些三四十歲的,欲借學堂免費食宿留于津門訪友拜師的落榜士子紛紛離開隊列,雖說他們大都對此頗有微詞,但倒也沒出什么亂子。
“革去功名?”
人群中的趙士亮聽著這句話時,那眉頭只是微微一抬,然后便沒有了旁的念頭,他只是通過縣試、府試的童生罷了,甚至那學業也于兩年前因家境不濟斷了下來,又有何功名?在這里學西學,想來也是不錯,將來進了洋行,至少再不用為生計擔心。
實際上,仍然留于校門外等候的青年以及少年,大都抱著相似的念頭,當他們在校外等待著時候,在教務科內,先前那個轟走了幾百名士子的李青揚,這會卻正在那里準備著一會的報名登記,待五天的報名結束之后,方才會進行入學考試。
而入學考試的試題并不復雜,實際上只有一篇文章,作一篇文章對于的那些童生、秀才來說并不復雜,但于學校來說,卻希望通過這篇文章篩選出能夠接受西洋知識的學生,或許于外人看來,同文學堂如京師、天津的同文館一般培養的是通譯,以供洋行之用。作為統監府教育部的官員,李青揚卻清楚,無論是天津同文學堂,亦或是設立于其它各通商口岸的同文學堂,都是作為東亞同文學院的預科。
是大學的預備學校,原本按大人的計劃,除去東亞同文學院之外,還要設立東亞理工學院,不過因為師資以及生源等方面的原因。使得最終只是于東亞同文學院下設理工系。而學院一率從國內招生。而之所以于國內各通商口岸創辦規模大小不等的同文學校。即是通過一年的學習使學生基本掌握英語、數學以及初知自然科技,再擇其優者送入同文學院。
十幾天后,待到趙士亮再次來到同文學校,進入教務科的時候,在他前面還有十幾人正在登計,而負責登記的正是那日于校外轟去數百士子的青年。
“你的成績是甲下。”
邊說邊打開手中的文件,李青揚開始了詳細的說明。
“這個成績還算不錯,文章作的這么好。若是再習上幾年,沒準你能中榜也不一定,怎么不繼續讀下去了?”
“回先生話,家中貧寒……”
很平常的理由,李青揚點點頭,又接著問道:
“你,今年幾歲啦”
這時他有些明知故問了,在他面前的表格上寫的有年齡:
“十四歲……”
趙士亮小聲回答道,這還是虛歲。聽到這里李青揚一下子做出了很為難的樣子:
“這就有點難辦了,你年齡不夠啊!”
按規定要十五歲以上的。李青揚倒是沒有刻決為難他。
“再等明年再說吧!”
難不成還要在飯館里做一年的學徒?這么一想,趙士亮自然更想去學堂了。畢竟這里一個月能拿兩塊錢的津貼,便是扣了一塊錢的伙食,相比飯館學徒一個月幾百大文,還是剩下不少,而且在這里還能學著學問。
“那還有一個辦法”
就在這時李青揚的話傳到趙士亮的耳,卻見他拿出一張紙說道:
“給你半個鐘頭的時間,如果背下這一段英文,我就破個例。”
所謂的破例,實際上是大人叮囑的,可以法外開恩,而法外開恩的前提是能夠快速背會一段英文無論是同文學校亦或是同文學院,教員以及教授都是外國人,甚至就連同教材亦是外國教材,這自然要求他們需要熟練掌握外語,而以教育部顧問、同文學院文學教授辜先生的建議,背書這種看似最笨拙的辦法是學好外語的最佳途徑。
對此畢業于教會學堂的李青揚自然不會懷疑,當初他學外語的時候,也是靠著背。
“可,可這是洋文?”
接過那紙一看,趙士亮頓時便覺一陣頭大,這上面寫的洋文他根本就不認識。
“不認識?沒關系,我現在教你,”
十幾句英語并不復雜,對于這些自幼學習便以死記硬背為主的青少年來說,更是極為簡單,雖說發言不準,但半個小時后,趙士亮還是通過了這個測試,而在最后攀計報名之前,李青揚又問到了最后一個問題。
“現在考試是合格了,我這里還有一個問題,一年學業合格之后,如果學校推薦你往海外留學,你是否會拒絕?”
“海外?洋人的地方?”
“你回答我,是拒絕還是接受就行!”
“那去海外的旅費和學費怎么辦呢”
李青揚心底苦笑下,果然,十個人里頭有九個都是這么問的,在中國找人讀書可真不容易,難怪當年留美幼童一事,辦著辦著就沒有了,若是同樣的問題在教會學堂中?于教會學堂內恐怕亦沒有多少人愿意望東亞同文學院讀書吧?
如果是歐美西洋的話……想來也就無人拒絕了,心里的想法歸想法,現在李青揚更重要的職責是幫學院“騙”些學生過去,于是便定定心神,開口答道:
“這個嘛,自然是由學校負責!”
(關于主角的學校招不到學生,在這里想要解釋一下,1890年的中國,并不是1900年的中國,實際上在歷史上直到1905年,中國的讀書人依然只是對西洋好奇有余,卻不愿意學習現代科學,這亦是歷史上張之洞轉向廢除科舉的原因,不廢除科舉沒有人愿意上新式學堂,在這種情況下,主角辦的學校,自然不會有多少人愿意報名,即便是同文學堂也一如歷史上的武備學堂、水師學堂一般,只是意圖科舉者中轉站,甚至就連號稱近代海軍學識第一的嚴復在水師學堂中任職時,也是適考便請假往京中尋名師,謀功名,這就是中國的現實,也是中國的悲哀!說了這么多,快月底了,求
帝國的朝陽 第75章 同文學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