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國的朝陽 第44章 差遣
“袁世凱的電報里了幾條。”
袁世凱的電報就放在李鴻章的袖袋里,但他既不能拿出來,要慈禧自個兒看,也不能自己照著電報去念。他的記性極好,雖年老而不減當年,電報的內容早已全部記在他的心中。更何況有些事情需要匯報,有些事情不需要匯報,就像袁世凱再提廢王一事一般,那便不需要報的,報于太后,那不是給太后找事嗎?
“一是朝鮮廢止《防谷令》,二是不能限制日本在朝鮮的通商權利,三是朝鮮賠償日本米商損失,主要是這么幾條。”
慈禧聽后沒有做聲,心里在不時的盤算著:廢止《防谷令》,讓他們去朝鮮隨便做生意,也不是一件很不好的事。日本人在朝鮮做什么,不去管它也好,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反正若是論進朝鮮,這日本人可比大清國還早那,現在無非就是再次重申罷了。難就難在賠款上,朝廷現在缺的就是銀子,雖這銀子表面上是要朝鮮賠的,可這些年國政操持下來,慈禧卻知道朝鮮那地方國瘠民貧的,打從朝鮮開港起,朝廷便前后借給他們幾百萬兩銀子了,到最后,這銀子還是得朝廷賠給他們。
再,事是是朝鮮人自己個挑起的,到頭來還要我們賠銀子,這口氣也咽不下呀!
慈禧沉吟半晌后,決定先聽聽李鴻章的意見。
“李鴻章,你看,日本人這幾個條件,咱們哪些可以接受,哪些不能接受”
老于官場的李鴻章,對于慈禧的這個問話并不感到奇怪。年輕的時候,他的官職低,常常在稟報時遇到上司的詢問,經過一兩次尷尬后,他有了經驗:稟報之前自己先深思熟慮,在腦中準備幾種不同的看法,到時視情況而出其中的一種。因為此,李鴻章能常常得到上司的稱贊,故而官運亨通。中老年后,官職高了,他又常常搬來別人的這個伎倆,一是從下級的回答中受到啟發,二是借此考察屬員。
關于朝鮮《防谷令》這件事引起來的一系列的朝鮮外務危機,他早有自己的看法,昨天聽了恭王的意見后,心中更有把握了,于是底氣甚足地回答:
“回稟太后,依臣之見,這朝鮮是咱們大清最后的藩屬國,咱大清國的天朝上國的面子緊要著,所以,務必要把這件事給了下來,事了了下來,這朝鮮的危機便可解除,國家便可早日安生,朝廷的面子也給維持住,太后您也可以早一天寬心。”
“是呀,你是常辦外務的人,事還是不要生出來的好。”慈禧感嘆著。
“太后英明!”
李鴻章立即恭維道。
“臣打了大半輩子的仗,辦了大半輩子的軍務,從中悟出這樣一個道理:國家一定要備戰,戰爭不可不防備,這是第一;第二,仗能不打就不打,能用外交解決,就用外交解決。”
“這話得在理兒。”
慈禧頭,表示贊許,如若當年先帝爺那會,有李鴻章在朝,先帝又豈北狩避暑山莊。
“所以,臣以為日本人開出的這些條件,可以慢慢的同他們談,一邊同他們談,一邊再同朝鮮那邊談,一切都好商量。”
“賠款一事要好好談。”
慈禧打斷李鴻章的話。
“朝廷銀錢短缺,最好不賠,能少賠就少賠。畢竟,到底,這銀子還是咱們拿!”
“是,太后所言極是!朝廷用度短缺,自當盡量少賠!”
恭維著李鴻章又補充一句。
“到朝廷銀錢短缺,臣倒是想起一件事來!”
“是什么事?來聽聽!”
“前陣子不都著,湖廣總督張香濤找著一個財神,還有人戲稱其是湖北的“盛杏蓀”,杏蓀聽人這般一,便立即服了軟,他豈能與湖廣財神相比,他這一月籌的銀子,他幾年籌的銀子來。”
“你的是那個寫《泰西策》的唐子然吧”
慈禧淺淺地笑了笑:
“這個唐子然倒是有幾分才干,平白靠著一個法子,就給張之洞尋了那么條財路來,若是天下臣工都像他一般,這朝廷銀錢又豈會短缺,也不至于修個園子,還有人三道四的。”
太后的話,讓李鴻章心里吃一驚,頓時慶幸起先前沒提水師的事,若不然啊……
“可不是嘛!”
應聲附和著,李鴻章正了正腰板,一臉端謹地道。
“太后,臣奉太后之命辦了二十多年的洋務,為朝廷的軍隊買了許多西洋的槍炮,為北洋南洋購置了不少鐵甲船只,比起先前打長毛捻子時來,咱們的兵是夠使了,但若跟洋人比起來還差得太遠。真的若是與洋人交起仗來,我們沾光的把握極少。依臣之見,咱們大清要趕上洋人,至少得有三十年到五十年的功夫。在這三五十年的時間里,我們要力求避免與洋人打仗,以求發展。過去越王勾踐臥薪嘗膽,以‘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的話教育臣民,后來終于報了大仇。咱們要有勾踐的這種眼光和毅力。只是洋人比當年的吳王夫差要強上百倍,所以,臣以為,今天咱們大清的力量對付洋人,二十年還不夠,要有三十年五十年的準備。唐子然的《泰西策》中,也曾言那普魯士用了六七十年的功夫才打法國人。”
慈禧讀書不多,但“臥薪嘗膽”這個典故還是知道的,她也很佩服越王勾踐。李鴻章這番話,她深以為然的頭贊同道。
“確實是這個理,所以,外事不可輕啟,這朝鮮的差事一定要辦好了。”
李鴻章忙答道。
“臣一定不負太后的期望,把朝鮮的差事辦好,既然保全咱大清面子,也不至橫行事端來。”
“我知道你李鴻章從不是浮浪的人。”
慈禧把左手無名指上長長的金指套壓了壓道,
“這東洋人樣樣和西洋人學著,早都忘記了根本,和他們談著也要提防著。”
“太后英明!洋人詭詐,得多防著,這防備確是不能松勁,咱們得先陸水師操練好了,才能有備無患,可到根上,這朝鮮的事情,還在朝鮮自己,就像咱們這邊和日本人談著,可那邊,朝鮮自己卻又要舉洋債,向英國、美國、俄國舉債,這不是硬把自己往泥坑里前拉嗎?所以袁世凱希望朝鮮再借給款子給朝鮮,省得把洋人都招到朝鮮去了。”
“朝鮮那地方地瘠民貧的,擱過去,咱們還能幫襯些,可,李鴻章,現在朝廷也是銀錢短缺的,恐怕籌不出款子吧!”
心知終于把話繞到題上的李鴻章又繼續下去。
“可不是,要張之洞后生可畏,太后擢升他為湖廣總督,足見太后歷練他的的苦心。這張之洞到了武昌任上,便用了唐浩然,一舉破了銀錢短缺的困局,臣以為,這個唐浩然,也是年少有才之人,若加以歷練,日后可望為國家用之大才。”
“嗯,確實,前陣子,不還有人議要把唐浩然調到廷中嘛”
慈禧頭贊同道。
“若是廷中有這樣會生財的人,想來這銀錢也不至短缺了!后來這事怎么停了?”
“太后英明。”
李鴻章做出一副實心薦賢的神態。
“不過臣以為,翁中堂的對,這唐浩然畢竟久居西洋,未受教化,若是不經一番歷練調入廷中恐有傷才之患,所以為國惜才計,還是不能調往中樞廷中。”
“這樣安排也好,倒也是為國惜才。”
慈禧輕輕頷首。
“剛才你唐浩然若加以歷練,日后可望大用,莫不是你有什么打算”
“臣覺得雖以唐浩然未受教化,雖不宜調往中樞廷中,可現如今這外事卻是國事要務,唐浩然既然久居外洋,且又得洋人欣賞,若是調往總理衙門,想來也可為朝廷出力,到時候,磨練幾年,想來也可堪一用了。”
“這樣安排也好。”
心知李鴻章之所以提到唐浩然,是為了挖張之洞墻角的慈禧輕輕頷首,那張之洞可是清流帝黨。再則在她看來,張之洞與李鴻章相比自然是樗櫟庸材,普天之下,能有幾棵李鴻章這樣的擎天大樹呢!既然他想要人,那就許了他吧,免得薄了他的面子,不就是一個通西學的人嘛,橫豎也都是為了朝廷辦事。
“既然如果,那就這么辦吧,回頭和總理衙門那邊一聲,我看就由總理衙門要人便成了,畢竟總理衙門也需要像唐浩然那樣精通西洋的人兒”
(新書上傳中,還望大家繼續支持無語,求推薦、求收藏!讀者交流群:150568)
帝國的朝陽 第44章 差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