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做皇帝 第三百三十一節 第二次考舉(2)
其實,本來,事情還做不到這么絕的地步。
譬如十余年前,濟北王劉興居背后捅了長安一刀子,直接導致本來已經準備好要開往長城的大軍被迫掉頭去平叛。
那一次,先帝雖然怒氣騰騰,氣得不行,但也不得不下詔,赦免了所有附逆之人,除卻主謀之外,剩下的劉興居余黨一個沒動,甚至連官位都照舊。
然而,當今天子,劉徹的這個皇帝老爹,顯然沒有先帝那么好的肚量和脾氣。
這一次,他已是下定決心,要把吳楚兩國的分裂勢力連根拔起。
再也不講什么‘仁恕’了。
而當今天子之所以有這么大的底氣,原因卻還是出在劉徹身上。
去年劉徹搞的考舉,別的效果暫且不論。
單單就是選上來的那十幾個人,每一個,即使再怎么挑剔,也能外放做一縣之令。
若其中的佼佼者,更是令人贊不絕口,甚至已經有人評價去歲的那一次考舉選上來的人:大抵皆為未來肱骨。
關中的地主士紳與豪商們,更是摩拳擦掌,積極等待下一輪考舉。
據說,許多上一次被刷掉的士子。
紛紛‘知恥而后勇’‘勤讀詩書,遍訪名師’。
讓許多為孩子操碎了心的家長紛紛喜笑眉開,老懷大慰。
自關中至雒陽,民心可用。
據地方官員匯報說:自考舉以后,勤學之士。蔚然成風,良家子紛紛以讀書為要,地方為之一靖。
且不說這些言論是否有拍馬屁。阿諛逢迎之嫌疑。
反正,這些話是說的天子劉徹心中歡欣鼓舞,眉開眼笑,就連胃口都變好了許多。
作為皇帝,最害怕的就是地方上的豪強、士紳子弟,周游天下,結交朋友。然后二兩馬尿喝多了,扯旗造反。
最喜歡的就是這些豪強、士紳子弟一古腦的都去鉆研怎么當官,怎么混進官場。
況且。地方上的監督御史和少府派往各地的宦官,也大抵都是如此回報的。
這就更加堅定了天子的決心。
其實,劉徹乍然聽聞的時候,也有些琢磨不透。
照道理來說。他搞的考舉。貌似也沒做什么太過驚人之舉吧?
但他卻不知,他搞出來的考舉,盡管黑幕重重,背后有著太多的利益交換和取舍。
但至少,維持了表面的公平公正。
對于當今的年輕人來說,爭強好勝,就是刻進他們靈魂中的一個符號。
為了證明自己比別人強,殺人犯法。眼睛都不眨一下的,大有人在。
而對于豪強士紳地主們來說。自己家的子弟,繼續種田肯定不是出路,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嘛。
吃朝廷飯,戴官家帽,出入威儀,方是大丈夫所為。
只是奈何舉薦門檻太高了!
即使天生的影帝,聲望從小就開始刷,若無好的運氣,那起碼得刷到三十歲,才夠資格被地方郡守舉薦。
而當今之世,只要進了官場,那就是鐵飯碗。
若不犯錯,幾乎可以世世代代都繼續當官。
這個買賣可比種田有前途得多了!
是以,考舉一推出,那立刻大受歡迎,士紳地主豪商們覺得,這是一條不錯的青云之路,而且說出去也有面子。
像顏異的家中長輩,現在逢人就吹牛逼說:吾家小子不才,自三千士子之中,獨取考舉第一,號為頭甲……
別人一聽說,三千士子中的第一?
這可了不得,立刻就是一臉仰慕和憧憬。
濟南顏家過去半年,慕名前來拜師的學子如過江之鯽,其中徹侯子侄,不在少數,甚至有諸侯王子弟,屈尊降貴,前往聽講。
至于年輕人……
隨著當初參加考舉的士子各自回家,然后,他們自然是不肯自降身價,貶低自我。
怎么辦?
抬高對手唄!
什么非戰之罪啦的借口紛紛被琢磨出來。
然后,為了自尊或者說虛榮心,他們又大肆宣揚考舉錄取后的榮譽。
什么太子親拜之,唱名夸街,榜下捉婿等等橋段都被這些人拿著到處宣揚。
許多鄉下的土霸王,何曾聽說過這樣的場面?
頓時都被說的心癢難耐。
尤其是他們聽到,為搶顏異為婿,公卿大臣都要撕破臉了。
聽著這些故事,許多自認為‘頗有才能’以為自己‘懷才不遇’的‘少年英雄’,哪里還安奈得住?
回家以后就告訴父母,自己要安心讀書,靜待下輪考舉,一舉揚名,讓天下人都知道自己的大名,讓長安的徹侯公卿貴族紛紛拿著自己的女兒來誘惑。
特別是考舉的題目被人到處宣揚了之后,這樣的風氣頓時就更加濃烈了起來。
看完考舉的前兩題,許多人都是意氣風發,指點江山,激揚文字。
“這樣的題目,我上我也行啊!”
簡單到只要識字就能答的試題,不知道激勵了多少人,發奮讀書,誓要成為顏異第二。
也就是第三次的題目,稍微難了一些,至于那道算術題,則是愁掉了許多人的頭發。
然而,任何事情,再怎么難,一旦被人公之于眾,群策群力之下,就再非難題了。
時下,不知道多少學派、家族都在潛心研究那道試題。
劉徹不知道這些,但他卻知道,一次性要錄取數百人,而且進的都是國家機構,擔任基層或者中層官吏的考舉,肯定不能跟去年一樣了。
去年的考舉,他靠著先知先覺和熟知人物。可以從士子里選那些被歷史證明過一定能成才的人才,所以,成績才這么好。
而今次考舉。不僅僅錄取人數暴增,而且,關鍵是,這些人都是要去擔任許多關鍵位置的官吏。
錄取一個兩個草包,還可以解釋成人有失足,馬有失蹄,大面積的草包。那就丟人丟到姥姥家了。
是以,這次考舉,在試題方面。要能做到有專業性和目的性,淘汰掉那些不適合當官的家伙。
當然,因為錄取的都是要去辦實事的中下層官吏,所以。考什么詩書經典。那是大炮打蚊子,在素質上,還是得跟上次一樣,識字、會算術,邏輯清楚,思維清晰就夠了。
又不是選宰相,還得看能不能熟背經典。
更不是選博士,沒人要求錄取的都是飽讀詩書。在一方領域有著權威的大能。
這么想著,劉徹就問道:“諸卿以為。今次考舉,該當如何?”
劉徹這話一出,作為考舉的受益人,顏異等人相互對視一眼,無論他們出身何派,但,他們的身上永遠打著考舉的標簽。
無論世人如何評價考舉。
他們這些人,永遠是考舉的衛道士!
因此,顏異、寧成、鄭當時、主父偃四人立即出列拜道:“臣等以為,考舉,事關重大,當仔細斟酌,定下方針步驟,再選名師博士,總攬百家,出題選士!”
要說民間沒有考舉的壞話,那是騙人的。
最起碼,現在坊間流行的那句“如此簡單,我上我也行!”深深的刺激了顏異等人。
誰愿意被人如此輕慢?
自古以來,文人之間的斗爭,比戰場上的廝殺還激烈。
因此,為了維護自己的名聲和清名,顏異等考舉眾早就私下里有過共識,下次考舉,題目一定要請名師出題‘不可再讓世人輕慢考舉’。
劉徹不知道還有這么一個情況,他聞言,皺了皺眉頭,揮揮手道:“又不是選三公九卿,選的俱是具體辦事的佐吏,因此,實干為先,諸卿還是好好想想,怎么樣為國家選好人才!”
這次考舉,劉徹目測,大概可能有上萬人來到長安參考。
來自五湖四海的士子,這一次將齊聚長安。
因為不同后世的科舉。
科舉要經過鄉試、院試,從秀才、舉人什么一路打怪升級,最終取進士,成就官位。
而考舉,則沒有篩選的程序,只要是個讀書人,家里有錢,出得起盤纏的,都可以來長安參考。
這其中利弊,劉徹也權衡過。
最終,劉徹認為現在的模式,利大于弊。
最起碼,考舉選出來的人,更有可塑性和發展前途,比起科舉選出一幫子原教旨主義,讀書讀傻了的清流強太多了。
劉徹一直認為,同樣一個人,讀二十年書,然后取中進士,與讀十年書,然后做十年佐吏,最后同樣主政一方,最終兩者的成就可能天差地別!
就連貪污,后者都比前者更有技術含量!
而且,天下英才豪杰匯聚長安,由此還能帶動長安的經濟發展。
與之相比,付出的安保支出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顏異等人見到劉徹態度堅決,也不好再說什么。
只能問道:“敢問家上,今次考舉,定在何時?”
劉徹笑了一聲,答道:“暫時還未定下時間,不過,大抵當在七八月間,至遲不會晚于今歲歲末……”
劉徹計劃,逐漸的將考舉定期化、長期化和制度化,使之逐漸取代舉薦制度和貲官制度。
劉徹可是有著野望,在將來,所有的低階官吏全部自考舉出。
這樣,就可斷絕門閥世家的出現可能。
劉徹想了想,又拋出一個重磅炸彈,道:“太尉前日上書天子,請求今歲,立武考舉,為軍中選五十位隊率,諸卿,也好好想一想,怎么樣才能在考試這個框架里,選出五十位堪用的隊率!”
周亞夫想通過考舉模式來選用中層軍官,早不是什么新聞了。
自去歲以來,周亞夫就一直在積極推動此事,寄希望通過考舉的模式,選出足夠合用的年輕軍官,完成他的那個騎兵化的夢想。
而武將不同文官。
文職工作,識字算術合格,腦子不傻,基本就能善任,即使笨一點,只要夠勤奮,也能彌補。
當初,曹參主政漢室,就專門任用一些沉默寡言的老實人,照樣做出了成績。
而武將則不同了。
不識字沒關系,但不懂地理,不識天時,不懂軍隊的基本常識,那就要命了!
更何況,選的還是隊率!
隊率是漢室軍隊中的中堅力量,開國以來,許多鼎鼎大名的人物,都是從隊率起步,進而封侯拜相,成就偉業的。
譬如申屠嘉,就是自隊率而起,進而位列丞相的典型。
是以,漢室尤為重視隊率的培養和選用。
一般,非將門世家的子弟,很少一上來就能出任隊率的。
絕大部分的隊率,都是軍功起步,靠著斬首和立功,得以出頭。
這一次,通過考舉的模式,選派隊率,可謂是恒古未有!
然而,太尉周亞夫,狹平定吳逆叛亂的蓋世大功,提出此議,沒有人能再進行阻擋了。
就連天子,也沒有任何思索,就直接答應了周亞夫的這個要求。(
我要做皇帝 第三百三十一節 第二次考舉(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