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書架
小說社區
書庫 • 全本
玄幻 • 奇幻
武俠 • 仙俠
都市 • 言情
歷史 • 軍事
游戲 • 競技
科幻 • 靈異
您當前所在位置:休閑文學吧>>穿越1630之崛起南美

第一百三十六章 創業與發展(一)

更新時間:2015-06-06  作者:孤獨麥客
穿越1630之崛起南美 第一百三十六章 創業與發展(一)
1651年9月12日,圣瑪利亞河與卡馬匡河交界處,七八百名渾身只穿著單衣的明人正在處于枯水期的河道內忙活著。他們站在鋪滿蘆葦席、門板(以防失足陷在河底淤泥里)的河邊,揮舞著鐵鍬,一寸一寸地鏟著已經有些皸裂的河床——如果不趁著枯水期趕緊將這些河道拓寬、疏浚的話,那么等到夏天豐水期到來后,也許這條河道依然不能夠行船,這對已經被安置在這里定居的這七八百條明人漢子們來說,無疑是很難接受的。

航道不通,那么物資就運不上來,這是誰都明白的道理。別的如建筑材料(磚頭、水泥、石灰、砂石等)之類的物資還好說,畢竟大家繼續住窩棚也能勉強堅持下去,但如果像食品之類的東西也不能及時運上來,那么地處湖西丘陵深處的這幫開拓者們的處境就很是堪憂了。這里雖然沒有印第安人的騷擾,可野外到處都是荒草和森林,食物也并不是很豐富,這對他們來說是很艱難的。

目前他們這個在地圖上被命名為“新城堡”的前進拓荒基地,日常生活所需的物資都需要從更下游的“紅星農場”處領取。紅星農場的位置位于后世巴西的阿1∵馬拉爾費拉杜城附近,也是一個新建不過數月的拓荒農場,目前除執委會安排過來的五百多名明人百姓外,還有部分從丹麥日德蘭地區辛苦招募來的養牛人。

眾所周知,丹麥日德蘭半島上的牛幾乎供養了整個荷蘭及周邊地區,當地牧民們在養牛技術上還是有很多獨到之處的。而紅星農場的這批牛又多進口自丹麥(用來增加國內牛的種類。豐富牛的基因庫)。因此便順手招募了一些貧苦的丹麥養牛人到東岸來發展。這些“技術移民”們的待遇非常不錯。不但免費分一套東岸制式的標準磚房,還將一人發放兩頭牛做獎勵,待遇不可謂不豐厚,唯一的要求就是盡快協助農場部將這個農牧混合經營的農場建立起來。畢竟,丘陵山區牧草資源豐富,正是適合養殖牛羊的絕佳地帶,不好好利用的話著實可惜了。

紅星農場的建設要比新城堡強多了!因為72噸級的內河小汽船可以經牧草嶺直抵卡馬匡河岸邊的臨時碼頭上,因此大量的建筑材料、機器設備、生活物資乃至牲畜人員。都可以相對輕松地抵達那里。那么自然而然的,當地的建設也就不會差了——該處除農場部和倉庫以外,還陸續修建起了上百套磚瓦房供新來的丹麥養牛人居住,此外據說還在修建集中供水設施和污水處理池、開挖灌溉水渠,一系列的建設成果簡直亮瞎了新城堡數百開拓者的雙眼,讓他們羨慕之余只能更加努力地疏浚起河道來,以期望那些內河汽船有朝一日也能夠徑直駛抵他們的碼頭邊。

新城堡的人每四五天就來一次紅星農場,他們帶著一個龐大的騾馬隊,盡可能多地將各類食品運回去,偶爾也會捎回去一些工具、布匹、酒類和煙絲。總之運輸得相當不容易。運輸的食品中既有面粉,也有少許腌制的肉類——主要是牛肉。產自附近的西湖縣牧草嶺鄉。

說起牧草嶺鄉,那無論對紅星農場還是新城堡的拓荒者來說,那都是如雷貫耳了。無他,蓋因這兩個地方維持生活所需的物資大部分都是由這里供應的。也就是說,是牧草嶺鄉在依靠多年發展出來的果實,默默地支撐著東岸人在卡馬匡河更上游地帶的開拓。要知道,當年的牧草嶺鄉,也是在位于鴨子湖畔、卡馬匡河入湖口附近的大豐鄉竭力支應之下才漸漸發展起來的,如今終于也輪到他們出力支援更上游地帶的拓荒行動了。

牧草嶺鄉經過這些年的發展,全鄉人口已經達到了五千余人,分布在廣闊的丘陵山間。他們用自己令人贊嘆的勇氣以及勤勞聰敏的素質,消滅了附近的瓜拉尼人、開辟了萬丈農田、建起了磚窯工廠,生生將這一片蠻荒之地變成了富有詩意的山間田園。

當然了,作為典型的丘區農業,牧草嶺鄉的農業結構與平原地區還是有相當差別的。比如,這里的農民們飼養的牛羊數量特別多,尤其是如今在東岸國內數量最為龐大的安達盧西亞黑牛,其數量幾乎是該鄉人口的七八倍,令人贊嘆不已。

如此巨量的牲畜所帶來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首先就是其產生的大量糞便,使得種植小麥的耕地能夠維持充足的肥力,這對獲得一個良好的收成是至關重要的——據西湖縣農業局的數據顯示,牧草嶺全鄉冬小麥的種子收獲比達到了1:19,是全國最高的,這已經很好地詮釋了一切。

而隨著牛群數量基數的增大,牧草嶺全鄉肉奶牛的存欄數在今后數年內勢必將迎來一個幾何級的增長,在這個國內牛肉價格尚未徹底下降到“合理價位”的年代,瞄準市場建立起一個大型肉制品加工企業就成了一個必然的選擇。而他們確實也是這么做的,牧草嶺鄉從去年開始就在訂購機器、招募人手,然后開辦了一個由西湖縣政府、牧草嶺鄉政府牽頭(同時也出了部分實物投資),部分鄉間富農大力投資的股份制畜牧產品深加工企業——牧草嶺肉制品廠。

這個廠目前擁有上百名工人,大部分都是由著名勞工經紀人瓦倫蒂諾、門德斯從歐洲弄來的意大利、蘇格蘭籍勞務工人(俗稱契約奴是也)。他們從去年夏天開始,就在卡馬匡河邊找了處適宜建設小型內河碼頭的地方,用本地豐富的木材資源搭建起了數間寬敞的廠房,同時還挖了一個冰窖,購買了一條帶冷藏室(乙醚冷凍機制冷)的內河蒸汽船,投資不可謂不大,決心也不可謂不強。

工廠建立起來后,該廠就開始上門到村民們家里收購年老不能干活的肉牛,然后拉到廠里的屠宰車間內統一進行宰殺。宰殺完畢的牛肉部分直接送進冰窖內儲存,將來會通過帶冷藏室的運輸船運到附近的平安縣、鎮海縣之類的人口稠密的工業城市內進行出售,以賺取利潤。除此之外,另外一部分肉(或許這才占到了大多數)則會被送到隔壁的加工車間內進行再加工——主要是鹽腌。

鹽腌是在特別訂制的腌制罐內進行的,即工人們在一些特別巨大的木桶內(原本打算用鐵罐,但因內層鍍錫技術不達標而放棄)放入一定濃度的鹽水,經充分攪拌后放入各種型制的肉(大部分是瘦肉),然后密封起來待其自行腌制。

這種用鹽水泡腌的方法同樣最先由丹麥移民向東岸人建議,然后迅速被該廠的建設者們接受了——這種方式最適合大規模工業化生產,傻子才不接受呢!泡腌出來的咸肉一般含有59的鹽分,適合一般城市工人們的消費口味,且其賣相較好,與歐洲那種顏色發紅(因為腌制混合物中含有大量的硝,有的根本就是含有硝石)的干腌咸肉根本不可同日而語,因此在平安、鎮海二縣銷量相當不錯,令一干投資者們大為開懷。

而更令他們感到欣喜的是,東岸共和國聯合參謀本部也向他們訂購了大量咸肉、火腿,以供應部隊的日常消耗;此外,交通部、東岸建筑材料公司、國家鐵道總局甚至是遠在南方的南鐵公司,都下訂單向他們訂購了大量腌制肉類,以供應自己麾下規模龐大的勞務工隊伍——公允地說,其實這些才是眼下牧草嶺肉制品廠最大的客戶。

規模化、工業化生產的腌肉制品,其成本往往要比農戶自行腌制后拿到市場上出售的商品低上不少。再加上其相對統一的口感(含鹽量嚴格控制),安全的進貨渠道以及接受監督的加工過程,這都使得其在與普通鄉民散戶式的自行加工腌肉方面的競爭優勢非常明顯,到最后往往徹底將他們競爭出局。

這家在國內幾乎是首家的工業化腌制品廠(東方縣的肉聯廠是以牧場鄉國營牧場為依托,向首都地區出售鮮肉),其建立剛剛不過一年,就以良好的業績贏得了眾人的一致贊譽。如今,就連移民部、開拓總局之類的單位,也開始向他們訂購大量的咸肉,用以支應各新建定居點拓荒者們的消耗。

本地附近的紅星農場以及新城堡的這兩三千名拓荒者們就是如此,開拓總局每個月要在牧草嶺肉制品廠采購多達兩噸的咸肉、咸火腿,用來給那些干著重體力活的拓荒者們補充營養,僅此一項,每個月就能為他們帶來數百元的利潤,不可謂不驚人!而如果我們將此放大到全國層面上來看的話,每年新建的那么多定居點如果都從他們這里購買相對廉價、規格統一的咸肉,那得是多大的一筆生意啊!(

穿越1630之崛起南美 第一百三十六章 創業與發展(一)

上一章  |  穿越1630之崛起南美目錄  |  下一章

休閑文學吧提供免費小說,請讀者支持正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