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1630之崛起南美 第一百零二章 開拓總局(二)
ps:看《》背后的獨家故事,聽你們對小說的更多建議,關注公眾號(微信添加朋友添加公眾號輸入dd即可),悄悄告訴我吧!
1651年2月10日,開拓總局林西分局門外的砂土公路上,一隊十余人的小孩正排成一字長列,沿著路邊朝前方走去。△¢四△¢五△¢中△¢文△↗,這些孩子們看起來都是不到十歲的年紀,正是活潑好動的時候,因此一路上打打鬧鬧個不停,氣得領頭的大孩子幾次要求全體停下來整理隊列。不過整理好的隊列沒過多久,就又在孩子們的笑鬧中亂了套,讓領頭的大孩子無奈不已。
“都是伐木場子弟學校的孩子吧?”實際主持本地開拓總局工作的穿二代、前執委會主席馬乾祖馬主席的兒子馬文強抽了個口煙斗,慢悠悠地問道。
“是的,確實是林西森林子弟學校的孩子。”助手立刻第一時間回答道,“其他學校都不在這個方向上。對了,上午的時候,鐵嶺鎮方向有人跑過來跟我說打算在林西堡設立一些學校,當時您出去巡視了,我就讓他等著了。現在您看這事……”
馬文強聞言一愣,在向助手詳細詢問了解內情后,便沒什么猶豫就同意了,只聽他說道:“他們不愿意將學校都建在鐵嶺?這倒是稀奇!算了,他們要地就給他們吧,反正林西、馬家灣、金水、稻葉這些地方早晚都要移交給鐵嶺方面的,將來鐵嶺縣的根基就在這里了。唔,這事你來辦吧。他們相中哪塊地就批給他們。這里山清水秀的。確實也是個建學校的好地方。”
原來,上午的時候,鐵嶺鎮方面派了幾名工作人員,攜帶介紹信跑到已被開拓總局全面接管拓荒工作的林西堡,請求開拓總局批給他們一塊地(一般是質地較差不宜耕作的爛地),用來建設師范專科學校。這種事情對開拓總局來說是小菜一碟,況且也不違反原則,因此馬文強剛才很痛快地就同意了這件事。并讓自己的助手陪那幫鐵嶺人去選定校址、丈量土地。
話說隨著西北鐵路的通車,如今鐵嶺及其附近地區的人是越來越多了,鐵嶺鎮有6500余名正式居民(黑戶勞工不算),算是最多的;而鄰近的林西堡、馬家灣堡、金水堡、稻葉堡也各有一兩千居民,全部加起來已經超過一萬三千人了,比去年新成立的靖江縣(全縣約9500人)人口還要多。
而人口的增多,那么多適齡兒童的教育問題便也漸漸提上了議事日程。在最初的時候,當時鐵嶺鎮才開發沒多久,西北鐵路也沒修通到這里,當時這里為數不多的小孩的教育全靠本地政府自己想辦法——東岸共和國由于常年軍費支出浩大(占財政總支出的六成)。導致教育經費嚴重不足,因此沿海地區自己的師資力量還嫌不足呢。根本無余力支援內陸。鐵嶺即便是執委會重點關照的第二個重工業基地,但也搶不到什么教員。
沒奈何之下,鐵嶺鎮政府只能從各部門、企業中挑選文化水平較高的人——一般是初中畢業生、兵團堡學兵等——充當臨時教員,教授學生知識。至于課本嘛,鐵嶺方面的人一致認為不可照搬沿海地區的課本,因為內陸地區和沿海地區各方面都相差很大,再沿用老課本已很不適宜。因此,鐵嶺方面請求教育部專門為他們編寫了一份更為粗淺的教材,以便能夠適應本地的實際情況,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
比如鐵嶺鎮目前唯一的一所小學——鐵嶺小學,就使用半路出家的教員,以及較為粗淺簡單的教材,教授本地職工子弟知識。而為了激勵這些半路出家的教員們提高業務水平,鐵嶺方面也制定了許多激勵措施,比如他們規定:包括鐵嶺小學在內的各學校教員們,統一享受比相應級別文官高一等的待遇;而且,各學校的教員與相應部門的文官之間,根據最新政策,可以互相調轉。這些政策無疑都極大地激勵了教員們的積極性,使得他們將大量業余時間花費在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之上,教學質量確實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小學教育對如今的東岸共和國來說無疑是最重要的,因為它可以培養大量的識字者,比起初中、高中教育來說猶為重要。要知道,現在整個東岸才只有六所初中,分別位于東方縣、平安縣、鎮海縣、青島縣、梅林縣和羅洽縣,招生數量也有限;高中更是只有一所,即自然科學研究院附屬高等中學。
覆蓋面如此狹窄的中學教育,以及不甚便利的交通、自然條件,使得國家規定的七年義務教育成了一句空話。從實際操作角度說來,在教育經費被軍費大量擠占的現實之下,能夠最大程度地在全國范圍內,完成大部分適齡兒童(至少70)的小學教育就已經相當不錯了,別的純屬多想,根本不現實。
小學教育的主要目的,按照教育部某些人士的話來說便是:“……教會認字、寫簡單的應用文,可看得懂公文;強健體魄、增強疾病抵抗力,以期長大后能夠承擔較為繁重的國家及海外殖民地建設工作,擔負起國家發展的中堅;重視培養國家觀念,每所學校配發國家歷史事件圖冊,并張掛當屆國家領導人畫像……”
可以看出,教育部和地方政府對小學教育的要求就是,培養出大量合格的、身體強健的“炮灰人才”——既包括“戰斗炮灰”,也包括“建設炮灰”。為此,無論是內陸還是沿海地區,教育部下轄的各小學,都統一執行了教育部制定的小學生訓練計劃。
該計劃大體上包括:一、夏季組織戶外集體野營活動,依據各地情況不同,有海濱野營、有森林野營、有草原野營、有山間野營、也有溫泉之類的頗受歡迎的野營地點。這些野營活動能極大地鍛煉孩子們的體魄、膽魄以及集體協作能力,效果頗佳;二、男女學生分開接受專業課程的培訓,比如男生要接受軍事隊列、農業知識以及體操課的學習;女生要接受醫護保健、衛生知識、裁縫家政等課程的學習,總之都是非常實用的課程,學生們也比較愿意上,因為家長們會不厭其煩地告訴他們,這都是以后走上社會所必不可少的技能。
而考慮到部分家長出于種種原因并不愿意將孩子送到學校去接受教育——有的是認識有偏差、有的是家務活繁重(小孩也是勞動力)、有的則是路途遙遠——故無論是中央的教育部還是各定居點的地方政府,都制定了各種措施激勵家長們讓自家的孩子到小學接受教育。
比如他們除保留了原本教育部統一給家長們發放的一年兩元錢的上學補貼外,還額外制定了各種獎學金措施。獎學金的多寡看各地政府的實際財政能力,當然地方上富戶、企業的捐助也必不可少,比如鐵嶺鎮就有各企業聯合設立的“鋼鐵獎學金”,南鐵附屬地就有南鐵公司出資贊助的“南鐵獎學金”,鎮海縣的多所小學有“船舶獎學金”等等。另外,一些富戶在此過程中也出了不少力,比如上次前執委會主席劉為民的兒子結婚時就捐了一筆兩千元的獎學金,給了首都東方縣棉農鄉的一所小學。
這些獎學金原則上來說是分發給學習成績較好或進步較為突出的學生,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一些家庭負擔較重(需要小孩幫忙干活)的學生也會得到補助、上學路途較遠的學生也會得到補助,總而言之獎學金的覆蓋面還是比較大的,多多少少增加了學生的入學率,使得更多的孩子得到了寶貴的受教育的機會。
當然了,對農村地區的孩子們來說,即便有著種種獎學金,但他們依然不能保證百分之一百入學,或者說即便入學了,也不能保證每天都能到教室里上課或上完一到五年級的全部課程。我們只要看看鐵嶺小學就可以知道情況是什么樣了,目前該學校五個年級共有學生222人,家長中政府職員有18人、工廠工人96人、商人(包括店主、小販)13人、醫生3人、軍人8人、技術工程師29人,家長是農民的只有55人,占比為24.8,與本地七成以上的農業人口比例極不協調。
農村孩子的入學率如此之低,固然和家務活重、交通不便有關,但和個人思想觀念也不無相關。因此,如何將農民的小孩趕到課堂上去,而不是任其將寶貴的童年生涯浪費在割豬草、牧羊放牛、照顧弟弟妹妹、幫家里做飯、去工地上幫工掙錢、照料牲畜等亂七八糟的家務活上,絕對是當前很重要的一項工作。
目前這種工作主要還是陸軍的人在做,他們通過在鄉軍人協會等機構號召退伍軍人(一般都是農村里舉足輕重的人物)做出榜樣,將自家的小孩送去上學。相信在他們的帶動下,農民們肯定會有一定程度的效仿。當然,如果這種措施再不起作用的話,那么地方政府恐怕就要考慮采取一定程度的強制措施了!(天上掉餡餅的好活動,炫酷手機等你拿!關注起點/公眾號(微信添加朋友添加公眾號輸入dd即可),馬上參加!人人有獎,現在立刻關注dd微信公眾號!)(
穿越1630之崛起南美 第一百零二章 開拓總局(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