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1630之崛起南美 第五十二章 消漲
1700年10月20日,華夏東岸共和國駐歐全權特使蔡振國又一次來到了丹吉港,入住了費奈隆一行人曾經下榻的丹吉大酒店。
他的眉宇間有些憂愁,因為這可能是他最后一次行使全權特使的權力了。政治斗爭波詭云譎,每個人都身處其間,往往身不由己。自己再歐洲這么多年,早就已經習慣了其中的一切,迷醉于權勢帶來的巨大快感之中,但現在這一切都結束了。根據本土發來的密信,新的全權特使即將決出人選,如果不出意外的話,幾個月后就會隨著海軍艦隊一起抵達歐洲。屆時,他再不舍,也只能放下一切返回本土眼看最后的大戲即將開幕,居然是這種結局,這如何能不讓人郁悶,不讓人慨嘆呢?
今天他來到丹吉縣,除了視察本地的建設工作外,還帶來了一份禮物,那就是哈吉縣援助的總金額超過二十五萬圓的的援助,包括:價值十二萬圓的小麥、價值五萬圓的牲畜、價值三萬圓的鹽及其他生活用品以及由大眾儲蓄銀行開具的價值五萬圓的承兌匯票。
說起來,這也算是他的臨別贈禮吧。哈吉縣這些年發展態勢良好,不但已經成了黑海的糧食貿易中心,現在漸漸地連牲畜、鹽和葡萄酒也開始在當地進行貿易了。而為了建設這些新的批發中心,經過友好協商,華夏東岸共和國與克里米亞汗國又簽訂了租借展界協議,將哈吉縣的面積擴大了一番,目前已經超過三千平方公里了反正周圍荒蕪的丘陵和草原還有很多,對韃靼人來說價值不是很大,以此來換取東岸人幫助他們改進糧食深加工、皮革加工業相關工廠的技術和設備,還是很劃算的。
這個時候我們也不得不談起如今正在漸進改革的克里米亞汗國了。這個國家目前的總人口已經突破130萬(不含為宗主國托管的西烏克蘭150萬人),居住在黑海北岸的大概有80萬人,大部分從事糧食種植業和畜牧業,以及由此而衍生的加工業。而在克里米亞半島,因為首都貝克奇薩萊的存在,這里也有著約50萬的人口,畜牧業和糧食種植業并重,但近些年也出現了大量種植水果的農戶,如葡萄等,畢竟當地的環境非常適合這類作物的生長。
克里米亞半島的工業設施并不比黑海北岸差。在東岸人的幫助下,格萊大汗建立了許多國營工廠,包括葡萄酒廠、鹽場、面粉廠、罐頭廠、皮革廠、鐵廠(利用從卡法進口的鐵礦)等等。這些商品部分就地消費,部分銷售到烏克蘭大草原、高加索、奧斯曼土耳其以及多瑙河流域的其他國家。
東岸人對這些工廠定期進行考察、評估,并給出改進建議。去年的時候,他們建議格萊大汗給予工廠內的奴工以自由民身份,以提高生產效率。格萊大汗慎重考慮后,接受了這一建議,并開始了行動。由此,克里米亞汗國的奴隸制存在基礎開始了一點一點的瓦解。東岸人的計劃是,通過改變社會經濟和組織形態的方式,先迫使工廠取消奴隸制,然后一步步擴展到其他行業,最后對使用奴隸最多的黑海北岸的農業莊園進行攻堅。
毫無疑問,取消奴隸制對克里米亞汗國來說是一場影響深遠的社會革命,必然會引起保守階層的強烈反對。但這件事就本質而言,對于大汗本人以及工商業的投資者而言,卻是重大利好。格萊大汗對黑海北岸那些手握大量奴隸的莊園主們早就非常不滿了,因為他們是正宗的實力派,足以威脅到貝克奇薩萊的統治。
但這個病根在金帳汗國末期就種下了,當年格萊大汗的祖先為了拉攏這些東歐裔的封建貴族,許下了他們種種特權,發展到現在,已經成了標準的割據諸侯。雖然這些諸侯非常恭順,歷次戰爭都帶兵過來勤王,但就格萊大汗本人而言,還是希望看到他們解散部曲,釋放奴隸,做一個富家翁最好了。
另外,經過東岸人持續數十年的改造,克里米亞汗國如今也出現了一批投資工商業的人。這些人大部分來自外國,以東岸和意大利最多,其次是土耳其,他們看中了當地豐富的農業資源,進而大舉投資,要么興辦工廠,要么做批發物流,但無論哪一種,其實都需要大量的勞動力。可勞動力在哪?奴隸主手里!于是,他們也是真心支持格萊大汗奴隸制改革政策的,如果必要的話,出錢出物也不是不可以。更何況,強大的東岸共和國站在他們身后,旗幟鮮明地支持大汗的改革,還有比這更粗的大腿嗎?
大汗有東岸幫助訓練的新軍,有東岸培養的現代化官員,壟斷了軍事裝備的采購大權,還有著大義名分,只要不是頭腦發熱硬來,而是一步步循序漸進地改革的話,應該問題不大。
改革過程中出現動蕩是必然的。但在強大實力的鎮壓下,再施展靈活的政治手腕,對反對者進行分化拉攏,還是可以將損失降到最低的。慶幸的是,如今克里米亞汗國就走在這么一條正確的道路上,政府的財政得到了極大的改善,來自工商業的收入慢慢增加,不再純粹依賴老式的人頭稅了。
而克里米亞汗國大發展,對哈吉縣無疑是重大利好。南海運輸公司在這里專門設了一個分公司事實上,這個港口大部分碼頭的所有權并不在哈吉縣政府手里,而在南海運輸公司手里目前擁有大小十多艘船只。雖然都是本土淘汰的老舊帆船,但運輸量足夠,在黑海地區的競爭力極強。原本當地還有一些土耳其船只的,現在幾乎都消失了,就連駐扎在亞速、卡法所謂土耳其軍隊的給養運輸都委托給南海運輸公司了。
據說,南海運輸公司非常看好黑海地區的商業前景,恰好本部那邊接受了一艘又一艘蒸汽輪船,舊船除了部分船況好的繼續留用外,其余都開始向外處理。臺灣銀行、加勒比航運公司、東非運輸公司這些企業紛紛涌了上來撿洋落,以一個處理殘值的超低價格將其買下來,充實自家的運輸力量。而作為南海公司自家的孩子,以哈吉為基地的分公司自然也落到了部分好處,超過十艘風帆船、機帆船將在幾個月內陸續抵達,使得其運輸能力直接翻番。
航運事業的大發展,無疑是對外貿易的前置條件。想想吧,如果沒有足夠的運輸船,克里米亞汗國的農產品要怎樣才能運到意大利?如果沒有堪稱壟斷的運輸能力,克里米亞人如何會甘心在哈吉縣進行糧食集散?這都是相輔相成的事情,哈吉縣因航運而興,進而帶動了大宗商品貿易,而大宗商品貿易又催生了金融業的繁榮,這種繁榮再反過來帶動城市建設等方方面面,吸引資金和人才持續流入,這就是所謂的良性循環。
二十五萬圓的物資援助,對哈吉縣政府來說固然是不小的開銷,但也絕對不是不能承受的。他們在金融市場上發一筆債,差不多五六年時間就能完全消化,經濟上的壓力不大。而且,休達縣、丹吉縣一旦發展起來,對哈吉縣的未來也是好事,因為它們可以讓哈吉縣的商業觸角深入到北非和伊比利亞半島,進出口貿易額的大幅增加是完全可以預見的事情。
與銳意改革的克里米亞汗國相比,老邁的土耳其帝國幾乎沒有太多的變化。科普魯盧家族為了保住大維齊的地位就耗盡了心力,地方總督和軍閥們三心二意,只顧給自己撈好處,同時與伊斯坦布爾的野心家們結合在一起,不斷掀起波瀾,使得朝堂上的黨爭日趨激烈。此外,尾大不掉的加尼沙里軍團、斯帕西軍團也不斷鬧餉、兵變,政府為了安撫他們耗費了大量的精力和金錢,同時還許了很多官位,這進一步加劇了政壇的混亂程度。
當然我們也不能忘了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糟糕的外部環境。奧地利人的威脅始終無法排除,戰場上不斷傳來令人沮喪的消息,波蘭、俄羅斯也對他們虎視眈眈,境內的基督徒們也蠢蠢欲動。試問在這樣一種內憂外患的環境下,這個老大國家的改革如何能進行下去?而不改革,實力如何增長?不但不能增長,怕是還要下降!
克里米亞汗國的實力日益提升,宗主國的實力日益下降,此消彼長之下,再過一些年頭,難道不會發生一些有趣的事情嗎?別忘了,東岸這個大號攪屎棍在黑海地區的實力可一直在穩固增長呢。馬上海軍也要進駐哈吉港了,為克里米亞汗國培養的官員在經過這么多年的奮斗之后,也逐漸走上了政府的中堅崗位,大汗家族又素來和東岸關系密切,以后克里米亞汗國怕不是會有兩個宗主國了。而這兩個到底誰說話更管用一些,其實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完全就看東岸國力和影響力增長到什么程度了。2k網
穿越1630之崛起南美 第五十二章 消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