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長城 479 袁然歸來
第七卷479袁然歸來
五月下旬,李廣從太平洋戰場脫身,回到大唐島。在這個階段,海唐國的政治經濟軍事中心已經轉移到了位于大唐島東海岸的世外桃源市,此處既是海唐國新移民登陸的第一站,也是對外貿易的最重要的商港,同時也已經成為海唐軍的本土軍港之一。
海參崴在前一時期承擔了海唐國的經濟政治軍事中心的重任,經過近兩年的建設已經稍具城市的模樣,雖與李廣心目中的城市有著極大的差距,卻仍有無盡的發展潛力。但是其地理位置以及陸地運輸條件決定了那里不大可能成為海唐的經濟中心。
把世外桃源市暫定為海唐國zhèngfǔ的臨時辦公地點,無論對經濟還是收攏民心都有莫大的好處。從軍事上看,世外桃源市和海參崴兩個軍港的存在,把海唐國位于兩座軍港之間的小渤海灣--那里有海唐國最重要的兩個煉油廠,遮蔽在羽翼之下。這一點相當重要,不僅是海唐國自身重視,美國也非常重視。
經過近兩年的建設,蘇紫紫名下dúlì的煉油廠--唐石化。以及zhèngfǔ和民間合資的煉油廠-唐石油全部投入生產。而且,這兩個煉油廠在最近的半年時間里,得到了來自美國zhèngfǔ的直接無償援助。設備資金技術全都再次升級,產能在短短半年內翻了一番,達到年生產成品油二十萬噸的能力。再加上為戰艦加工重油的三十多萬噸產能,共計近六十萬噸的產能開始釋放,海唐國竟然不經意的就已經成為了一個“油品大國。”(在二戰時期,六十萬噸原油處理能力,輕松排到全世界的前二十名。)
二十萬噸成品油,如果放到二十一世紀,不過是中國一個中等縣的用量。但是在這個時代,無論李廣多么重視工業,這樣的產能,以海唐國當前的狀況,即便是再發展三五年,也難以消化。
不過,美國人主動出錢,出設備,出技術,海唐國沒有拒絕的理由。美國人當然也不是學雷鋒,在巴拿馬運河以及珍珠港再次被rì軍炸毀之后,美軍的運輸受阻,太平洋戰場上重油和成品油都出現了匱乏。雖說美國可以在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等地設立煉油廠,但是遠水不解近渴,總是沒有擴大升級海唐現有的煉油廠速度來的快。
更重要的是,海唐雖小,卻有著穩定的原油供應。海唐國幾年的苦心經營,手中有著足夠的石油勘探權地盤。雖然其中九成都沒有開發,但是在后世的阿聯酋地盤上的幾十口油井卻早已出油。
因此,海唐成為美國唯一可選的投資對象,一千多萬美金的投入以及高辛烷值汽油添加劑--四乙基鉛生產的技術(此前只能從美國買),輕松落入海唐之手。不要小看這種在二十一世紀已經被限制添加到汽油中的化學合成物,德國技術雖然夠先進,但經歷了整個二戰都難以生產。
即便如此,海唐國也只是答應,除了自用,多余油品的七成賣給美軍,而不是美國所期望的所有。
大國也有求到小國頭上的機會,這筆交易和海唐軍與麥克阿瑟合作的性質完全不同。在這筆交易上,海唐國完全占據了主動,美國人不得不放段。李廣自信,以后會有更多的機會讓美國人彎腰的。
在回到世外桃源市沒有幾天,李廣就接到了分開兩年之久的袁然還有自己的小兒子。
李廣一直沒有能解決家庭問題,但是蘇紫紫和袁然之間仿佛有約定,總之是一直沒有碰面,免了不少尷尬。袁然到達世外桃源市,蘇紫紫已經奔赴長安,據她所言--她要在長安買套住宅。后來李廣才知道,蘇紫紫購買的是一所歷史悠久的王宮。
對此李廣有些無奈,他沒有發言權的。曾經他李廣也“富”過,當初在烏拉圭可謂是富甲一方。但是時至今rì,李廣名下并無任何財產。蘇紫紫有蘇紫紫的產業,袁然控制了李廣其他的動產和不動產。而且這兩個女人掌控的心安理得,理直氣壯:那些財產都是給孩子們的奶粉錢。自此,李廣也淪為靠薪水吃飯的工薪一族。
久別勝新婚,李廣和袁然的恩愛自不待言。尤其是李廣帶著剛剛一歲半的小兒子在公眾場合多次出現,終于破解了一些謠言。
在海唐軍中有句玩笑:空軍的地位類似李廣的女兒蘇好,最受寵愛。海軍則是李廣的長子蘇浩,要什么給什么。陸軍呢?則是李廣的次子袁昊,不親。
隨著袁然的回歸,李廣自覺虧欠,孩子一歲半,才第一次見到,實在不是稱職的父親,因此出行帶袁昊的機會最多,父子親情令人羨慕。
另一方面,戰爭進入四四年中,海唐的整體戰略上要求陸軍必須得到加強。李廣一慣走的是精兵路線,既然是精兵路線,軍隊的數量就不可能太多。
而沒有足夠的陸軍兵力,就無法占領更多的地盤,未來如何分取盟國勝利的蛋糕?因此在這個時期,海唐軍陸軍開始大肆擴軍。
有好事者對兩件事稍加演繹,袁昊就成了陸軍的吉祥物。反正只要李廣帶了袁昊出來玩,就有陸軍官兵期待會不會繼續擴軍,會不會再添加軍備。
對此,李廣雖有聽聞,也只當笑話。一國大計,如何能兒戲。海唐軍陸軍雖說大肆擴展兵力,但是主力部隊仍然是二十二個團的編制,其他的部隊實際上還是府兵(民兵)。不過,這些民兵的數量相當驚人,四四年中期,數量就達到了二十萬,足足五十個團的兵力。在計劃中,到四五年中期,府兵數量將會達到一百個團,四十萬兵力。
當然了,府兵(民兵)的戰斗力不強,裝備也差,甚至很難作為戰場上的輔助,因為海唐并沒有足夠的財力進行專業訓練。這些軍事力量在海唐戰略中只是作為未來維護占領區治安和對主力部隊的補充。
袁然在英國期間是海唐的外交使節,但是在這個時期,說實在的外交官的事情不多。以海唐國力,能在印度洋上維持一下航運秩序,其實已經夠費力了,對世界戰局貢獻巨大。這種情況下,英國人也不強求海唐盡更大的義務。當然了,強求義務的話,英國人是必須出血的。英國人不愿意出錢,海唐國自然樂得自在。沒事兒往自己肩膀上攔責任,那是傻子。
世界是錯綜復雜的,英國不要求海唐做更多的貢獻,也有忌諱海唐國在世界局勢中話語權,以及在非洲中東印度的影響力上升的因素。事實上,海唐國在印度洋的崛起,對美國的影響較小,但已經對英國殖民地的統治構成了威脅。
有些威脅不是直接的軍事和經濟,而是--人心。海唐的dúlì和崛起,已經成為被殖家的榜樣。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殖民地人民雖然“智商”堪憂,但是向往dúlì卻是不甘人后的。大英帝國殖民的地盤實在是過大,戰爭的背景下,統治力度減弱。各個殖民地內部的反抗也一時不寧,從印度到中東,再到非洲,土著們的政治對抗或者暴力反抗,規模雖然還小,但不經意中已經有了風起云涌的苗頭。
當然,袁然在英國絕對不是無事可做。除了進一步完善了幾個制造云爆彈的技術環節(云爆彈是袁然名下的產業),最重要的是:隨著袁然的歸來,海唐國又一項科研項目走上了正途。
身為現代人的李廣,對于號稱能使磚頭飛起來(某書友言)的飛機發動機技術絕對是重視的。當然這個發動機技術,李廣自然不是指的活塞式發動機,而是噴氣式發動機。
海唐有個保密程度最高的A計劃,知道的人很少。而知道有一個動力研究所的人并不少,甚至招收研究人員面向的是各國研究人員,表面上并不保密。
但是,如果知道在海唐國內部,這個研究所的代號為計劃,僅僅位列A計劃之后,就知道其重要性了。
在噴氣式發動機的研發方面,李廣這個穿越人士實際上期初是走了彎路的。在李廣的思維中,這種高科技毫無疑問的應當是想方設法獲得技術或者樣機,先山寨,后提高。
但是,在四四年以前,雖說德國英國美國甚至意大利都有噴氣式發動機的研發,可是,海唐國卻無法獲取技術,即使能獲得技術也無法山寨。
之所以出現這樣的情況,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一點,海唐能獲取的技術,李廣認為是走錯了路。走錯了路子,有李廣這樣的先知先覺在,自然不會去山寨。
比如,意大利的噴氣式發動機,那玩意簡直就是個怪胎,壓氣機竟然是額外搞了個活塞發動機帶動,復雜累贅,根本沒有實用性。
再比如,英國倒是搞出來了噴氣式發動機,而且投入實用,但是經過了解,李廣才知道那玩意是離心式噴氣發動機,而不是李廣肯定的(他知道的)軸流式噴氣發動機。而美國則是在英國提供的樣機基礎上,開始了研發,算是一脈相承。
至于德國,倒是采用了路子正確的軸流式噴氣發動機,但是海唐現在卻搞不到技術或者樣機。
在這種情形之下,李廣的現代毛病再次發作--目光再次超前。曾經是憤青,也曾經為中國的飛機發動機技術落后與歐美憂心。李廣上大學時也曾經對飛機發動機有所了解,雖非專業水平,但是對于現代飛機發動機的許多概念都有所了解。
甚至可以說,在李廣的知識結構中,飛機發動機比起原子彈要深入的多。
比如,原子彈,李廣除了在圖片上看到過,根本沒有可能見到實物。但是噴氣式發動機,李廣見到過的實物可不止一次,甚至近距離觀察過某款發動機。
因此,在無從山寨的情況下,李廣耗費了幾rì時間,畫出了一份渦扇發動機圖紙。這份圖紙自然算不得上是工程圖,某種意義上來說算是一份示意圖。
但是,與一般的示意圖或者原理圖不同的是,李廣在這份圖上甚至給出了發動機的大致外形尺寸(筆者見過中國仿制英國的斯貝發動機。)至于壓氣機的級數,渦輪機的級數,亦或是渦扇的形狀,進氣道的形狀,李廣雖記憶的不很清晰,但是也給出了大致數據和樣式。
這么說吧,李廣給出的“創意”,比起世界各國在這個時期的噴氣發動機研發有著三大先進之處。
第一,無論美英德,現有的噴氣發動機都是耗油量最大的渦輪噴氣式發動機。而不是渦扇發動機。對于噴氣式發動機的三種類型,李廣還是非常清楚的,渦噴,渦扇,蝸漿。這三種類型的航空發動機各有各的適用范圍,但是作為戰斗機來說,在二十一世紀渦扇發動機仍是主流。其優點是兼顧了推力和燃油消耗量。因此,李廣決定,一步到位直接研發渦扇發動機。這一點,按照歷史進程的話,至少比世界各國先進十五年。
第二。二十一世紀,小學生都知道飛機使用的燃料是航空煤油,但是在這個年代,無論是螺旋槳發動機還是噴氣式發動機,使用的全是汽油。航空煤油的優點是毋庸置疑的,這一點李廣根本就不用動腦子。于是在海唐國的計劃中,燃料的選擇沒有其他只有一種--煤油。至于煤油需要添加四乙基鉛或者其他添加劑,亦
航空煤油的優點是毋庸置疑的,這一點李廣根本就不用動腦子。于是在海唐國的計劃中,燃料的選擇沒有其他只有一種--煤油。至于煤油需要添加四乙基鉛或者其他添加劑,亦或是需要其他工藝深加工,這個課題由煉油廠承擔研發。這一點,按照歷史進程的話,比起世界各國先進七年。
第三,直接實用性大型化。雖說李廣定下的發動機尺寸,長度五米左右,直徑1.13米,在現代算不得大型。但是在這個年代,絕對是大型的。要知道,德國的噴氣式發動機,進氣口直徑不過八十多厘米,截面積為零點五平米。而海唐國研發的發動機,截面積為一平米,比起德國噴氣發動機來說,整整提高了一倍。這一點,比起世界各國先進二十年。
除此之外,海唐國的發動機在概念或者說設計理念方面,絕對是獨步天下,比起世界各國先進了不止十年,有些概念怕是三五十年都不一定會出現。
圖紙上是多么的美好,現實卻是無比尷尬。
李廣知道飛機發動機是高科技頂峰的產品,難度極高。他本來也沒有奢望能造出推重比一比十以上的發動機,那玩意在二戰年代實在太科幻了一點。但是在他放寬了最重要的一個參數--推重比,甚至是把這個參數要求只定在一比一,比起德國現有的噴氣式發動機,英國現有的噴氣式發動機都要低。即便如此,他仍然發現,海唐國現有的工業能力,根本就造不出來。
而這個參數,根據飛機設計專家的計算,已經是不能再低了。在飛機滿載重量十噸的情況下(發動機暫定兩噸重),推力再低的話,飛機勉強能起飛,連螺旋槳戰斗機的速度都難以超過,至于音速根本就無法想象。
海唐國動力研究所工程師們努力了半年,耗費巨大的財力,最后搞出了一臺樣機。這臺樣機的推力倒是達到了兩噸(不開加力燃燒室的情況下),但不僅重量超出了預計,耗油量也遠超估計,更重要的是,在試車時間僅僅六分鐘,就發生了爆炸,造成數人傷亡。
經過分析,最終得出結論,要想造出能勉強使用的發動機,海唐的技術力量至多可以造出百分之五的零件配件,而且都是非重要部位的,其余的百分之九十需要外購。
另外的百分之五零件,事關材料創新,即便是英美兩國也不可能造出,需要海唐自己研發。海唐動力研究所招收的外國工程師被分成了許多小組,而這些小組大多都是在研究某一個零件,或者某一種材料。
換句話說,即便是最低要求的噴氣式發動機,也幾乎每個零件都是這個年代的最高科技。
在二戰的年代呆的久了,李廣早就搞明白了一點,全世界整體技術水平最高的國家不是他一貫認為的美
而是英國。大英帝國稱雄世界數百年,富裕的國家造就了巨量的科學人才,其科技實力當之無愧的世界第一。
當下的美國科技水平,絕對不是二戰結束后,尤其是冷戰結束后那種一騎絕塵。在二戰中,美國的幾項科技創新,幾乎都是依靠英國打下的基礎。艦艇設計是,雷達技術是,核彈是,噴氣發動機也是。美國最厲害的不是其科技的領先,而是其瘋狂的工業生產能力。
正因為如此,海唐動力研究所把需要外購的大部分零件放到了英國,一少部分則是放到了美國。也有部分零件在瑞士定做,些許零件則是從意大利獲取。
袁然的任務其實主要就是在英國生產任務科研任務極為忙碌的工廠中訂購到這些零件,更重要的是她不僅要買到這些零件,還要得到這些零件從冶金到加工的全部工業技術。
工作難度是巨大的,甚至每一個零件都需要一場談判。
有些技術,英國人已經掌握,海唐出重金購買。對于英國尚未掌握但有基礎研發的技術,海唐也主動出資合作研發。對于英國方面列入保密的技術,海唐以提供物資的方式換取,比如海唐有大量的鎢砂,有穩定的有色金屬供應渠道,這些都是英國急缺的。
幸虧是在戰爭年代,如果是和平時期,李廣甚至懷疑要想獲得這些技術,代價翻上十倍怕是都難以得逞。
即便如此,在付出了巨大的精力和財力之后,海唐得到的零件能不能用,還是一個未知數,需要一系列的試驗。
但是不管怎么說,袁然的歸來,使得海唐國動力研究所的工作逐漸走上系統化。
在這個研究項目上,李廣想的很遠。他其實并沒有指望能在二戰結束前造出實用性的航空發動機,他最大的期望是二十年內,海唐的航空發動機制造水平能領先世界。
李廣磕磕絆絆的在這個戰亂年代,走到目前的狀況,對于國家的建設和未來,思考的深度是rì漸深刻。
眼前的利益,要抓住。長遠的競爭力更要打下基礎。
國家在發展過程中,有所謂的后發優勢。但是,發展到一定程度,當后發優勢消失時,科研創新就是國家經濟轉型升級的底氣。想想二十一世紀中國的經濟,zhèngfǔ說了多少年,但是效果卻難以見到,就知道轉型升級的難度。
航空發動機不僅是直接增強國防,其技術將會帶動一系列的技術進步,這是李廣最為看重的。
后來,這款航空發動機創造了一個奇跡,科學史上幾乎從未出現過的奇跡--一款外形重量各方面都差不多的發動機,竟然能連續升級換代幾十次,更是在數十年時間里,一直充當海唐軍戰機的心臟。大名鼎鼎的漢系列航空發動機,在四四年終于起步。(
海上長城 479 袁然歸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