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國色 第四百零一章 大義名分
正所謂一將難求,李重九讓徐世績鎮守恒山郡,也是希望他能挑起重擔。
李重九當下決定令徐世績為屯衛軍虎賁郎將,瓦崗軍揀一萬士卒精銳編入屯衛軍,至于其余則充入鄉兵。
至于恒山郡定為上郡,郡守暫空缺,薛萬述則從從五品的記室參軍,提拔為正五品,恒山郡郡丞,王珪仍任為記室參軍。
至于齊王楊暕,李重九讓他為石邑縣縣令。
除了讓徐世績為大將軍外,李重九留下姬川為行監軍,二人共掌軍權,至于郭孝恪,與徐世績之父徐蓋,則一并隨李重九返回幽州。
當下徐世績,姬川二人于真定縣城下拜送李重九。
至于尉遲恭則率軍返回太原郡,并留下兩千人馬,駐守井陘關,亦扼守此重鎮。
李重九與薛萬徹率大軍從真定縣,一路返回幽州。
大軍抵達上谷郡,上谷郡郡守趙萬三,郡都尉于迎候范陽縣之后迎候。
趙萬三主要負責與夏國竇建德外交,對于這一次劉黑闥不宣而戰,十分愧疚,當下向李重九請罪。
至于原先駐守上谷郡府軍,由驍衛軍虎賁郎將曇宗,率三千人馬,已趕幽州增援,與劉黑闥已是交戰數陣,處于下風。
涿郡危機的形勢亦是波及到上谷郡,趙萬三已率合郡的鄉兵全數動員,已準備隨時開赴涿郡支援徐武。
事實上之上李重九攻克恒山郡之后,雁門郡高楚稟報,原本在邊界蠢蠢欲動的劉武周,宋金剛人馬,已是消停,收兵回馬邑郡。沒有再過境騷擾。
但是劉黑闥,仿佛視幽州軍如無物,繼續攻打良鄉縣,似有決戰到底的打算。
李重九當下率軍趕回幽州,直到了涿郡地界,前方終于傳來劉黑闥退兵的消息。
聞之消息。幽州軍士卒上下方松了一口氣,徐武沒有貿然追擊劉黑闥,而是乘勢率軍收服良鄉縣。
到了此刻,幽州的危機盡去。
劉黑闥一去,李重九此番離開幽州,不僅收得名將徐世績。郭孝恪,以及萬余瓦崗軍精銳,還繼續太原之后,再攻下李唐的恒山郡,頓時勢力大增。
待看到幽州城城頭。三軍皆是一并歡呼。
三軍一并駐馬稍稍歇息,士卒擦亮鎧甲,將旌旗高舉,奏起得勝的鼓樂,返回幽州。
還未到城下,刺史府長史溫彥博,司馬陳孝意,郡守魏征,郡守盧承慶,郡長史高徐道。郡司馬林當鋒,薊縣縣令,主薄以及涿郡官吏上下百余人,還有幽州士族如盧子遷,甚至數千百姓皆是一并于城外迎候。
幽州士卒見遠方密密麻麻等候在城門前人群,不由激動不已。
這時鼓樂敲得更響亮,士卒們士氣高昂返回幽州。
“恭賀上谷公大勝而歸!”
溫彥博代表幽州官吏,一并上前向李重九行禮,李重九亦是回禮,言道:“有勞各位在城外久候。此次能攻破恒山郡,多賴幽州官吏百姓相助,否則我們也不能如此順利得勝。該是在下謝過眾位才是。”
眾人聽李重九如此說,當下一并還禮言道:“豈敢,豈敢。”
說話之間,李重九身后,一六馬馱載的車駕,亦是緩緩而來。
上百名身披重甲的騎兵猶如群星捧月一般在左右護持,其后還有上百步卒,以及鼓吹。
車駕徐徐停下,車駕之上一名美貌的少女翩翩走下車駕。
見到這名少女,一旁幽州官吏士族不由騷動起來,不少人皆是群情激動。
陳孝意,薛萬述領著眾官吏一并上前。
陳孝意先是拜倒,隆重地行叩拜之禮,聲音顫抖地言道:“微臣原雁門郡郡丞陳孝意,叩見公主殿下,公主千歲千歲千千歲。”
陳孝意之后,幽州官吏以及不少百姓中不少白發蒼蒼的宿老長者,皆是向楊娥皇叩拜,山呼千歲。
這一幕換作齊王必有所失措,但楊娥皇從容言道:“陳郡丞,還有眾位無需多禮,平身吧。”
陳孝意又重新叩頭,這一拽官袍,從地上起身,言道:“天子在江都蒙難,微臣等悲痛不已,但無奈身在千里之外,有心無力。今日見公主殿下天顏,實慚愧之。”
楊娥皇言道:“陳郡丞,當初劉武周勢大,你困守孤城,誓不降賊,父皇早已知之,他與母后言,天下大亂反賊四起,但大隋還是有如陳郡丞般的忠貞之士的。”
陳孝意聞言當下掩面,言道:“微臣愧對天子。”
一旁薛萬述抱拳言道:“微臣乃是左御衛大將軍薛諱世雄之長子,家父上個月已是病逝,家父臨終之前,言無顏于九泉之下面對天子。眼下見公主殿下,微臣特來替家父請罪。”
楊娥皇溫言言道:“此非戰之罪,薛家世代忠良,薛老將軍公忠體國,父皇念念在心,必不會怪責。”
薛萬述虎目泛淚言道:“微臣替家父謝過天子,公主殿下。微臣恨不能這就到墳前祭拜家父,將公主的話帶到。”
陳孝意,薛萬述之后,當下涿郡不由官吏,一一上前自薦。
“小吏劉勇,當年天子征遼東時,負責督造過兵甲,天子曾臨朔宮在接見過小吏,叩拜公主殿下。”
“末將徐周,當年天子征遼東,為遼東軍帳下一沖折校尉,與麥鐵杖將軍戰于遼水之畔,末將叩拜公主殿下。”
“老臣乃是涿郡工曹參軍,天子……”
楊娥皇一一見禮,與每一人都溫和說幾句,但見其鳳儀雍容華貴,待人端莊有禮,令所接見每一人都如沐春風。
李重九見此不由心道天家貴胄,就是天家貴胄,我在此三年,對涿郡官吏幽州士族可以說不薄,但也沒見得他們對自己如此恭敬。
但楊娥皇只是區區幾句話,這些人就一個個感激涕零,仿佛恨不能效死一般,更有幾名幽州的士紳更是痛哭流涕不已。
李重九不由感慨,名分大義就是名分大義。
楊廣雖于江都遇刺,但大隋余烈尚在,兩代之恩澤延綿,否則李淵,王世充,宇文化及即便是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但仍必須扯出舊朝這張虎皮收攏人心,只有在根基穩固之后,再效王莽,曹操之舉。
ps:這幾天搬家,忙了一點,明天開始兩更補上。
江山國色 第四百零一章 大義名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