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瘋狂 第二百零五章歷史名詞
紫禁城內一片肅然,崇禎皇帝仔細地看著面前的兩份奏章。一份是三法司對陜西三邊總督楊鶴的判決書。另一份就是楊鶴的兒子楊嗣昌的替父代罪的奏章。
當崇禎二年,陜西三邊總督楊鶴上任以后,發現陜西全境農民造反風起云涌。因此,楊鶴就提出了要朝廷提供錢糧,對陜西的受災老百姓賑災的請求。
楊鶴的理由就是,楊鶴把農民起義看作了一個很嚴重的社會問題,他是從比較長遠的觀點,為朝廷出謀劃策的。楊鶴主張要把錢花到招撫賑濟上面去,幫助農民復業。這樣做不僅可以弭患消萌,而且農民安排既定之后,政府還可以繼續征收賦稅,所以說“利莫大焉”。
如果一味主剿,把錢用于軍費,不僅無法恢復社會生產,花掉的錢也不能通過賦稅形式收回來,而且他自己的經驗也證明,不解決農民的生活問題,參加起義的人勢必越來越多,剿局既不易結,后患也更加嚴重。這就是楊鶴建議以撫為主的主要原因。
應該說,楊鶴的主張很有道理,崇禎皇帝也撥發出帑金十萬兩賑災以支持楊鶴的主張。
但是,楊鶴的招撫賑濟的主張很快就破產了。主要原因有兩條:一條就是因為沒有后續的賑災錢糧支持,很多已經招撫的造反農民旋撫旋叛;
另一條就是因為韃子入關,陜西派出了到京城的勤王軍隊,導致陜西的官府手中,只有很少的朝廷軍隊對農民造反軍隊進行圍剿。再加上那些勤王的兵丁的逃亡后,投入到農民造反軍隊中去,使得陜西農民造反軍隊的勢力更加龐大了。
當然還有其他原因,例如主剿派官員的殺降行為等。但是不管怎么樣,楊鶴的主張是徹底破產了。而接任楊鶴陜西三邊總督的是,在剿滅農民造反大軍時,屢立功勞的洪承疇。
另外提一句,洪承疇上任為陜西三邊總督以后,通過血腥的手段鎮壓和不讓糧食流入到農民造反軍隊活動區域的方法,有效地把陜西的局面平定了下來。
而那些走投無路的農民造反軍隊,卻渡過了黃河,基本上都進入了山西境內,把山西搞得是一塌糊涂。并且在山西,他們還組成了三十六營,使農民造反軍隊的行動可以呼應了起來。
楊鶴和主剿派官員的誰是誰非這里不談。因為只要是個現代人,都知道一手胡蘿卜一手大棒的道理。他們的做法其實都是有缺陷的。
但無論如何,楊鶴作為一個失敗者,總是要受到懲罰的。因此,崇禎皇帝就派出緹騎把楊鶴抓到京城來治罪了。三法司為楊鶴的罪行定下了絞刑的刑罰。
而得知了父親楊鶴的刑罰,楊嗣昌立刻上了一份奏章,要以兒代父,接受絞刑的刑罰。崇禎皇帝現在就是在看著這兩份奏章。
通過了袁崇煥事件,崇禎皇帝對文官那種當面君子背后小人的做法是深惡痛絕,因此他對文官也有深深地不信任感。可是由于崇禎皇帝對文官的不信任和對宦官的提防,現在的崇禎皇帝又深深地感到身邊沒有得力的助手輔佐。
我們都知道,在明朝,儒家道德準則的地位是至高無上的,而受到儒家教育的崇禎皇帝,也完全把儒家的準則作為了自己的行為準則。
當他看到楊嗣昌肯替父代罪的時候,他突然發現了自己面前好象出現了一塊金子。是孝子那就必定是忠臣。在崇禎皇帝的腦海中,就深深地印下了楊嗣昌的名字。
崇禎皇帝放下了手中的奏章,對王承恩說道:“王伴伴,那楊鶴雖罪無可赦,但其子卻有一片純孝之心。罷了,改絞刑為流刑吧。”
王承恩立刻低頭領旨說道:“陛下真有一片仁愛之心啊!”
王承恩的俏皮話引得崇禎皇帝哈哈大笑,他忍不住笑罵道:“你這老奴,就會逗朕開心。不過現在就是不知道,孫太師在遼東如何了。”
王承恩見崇禎皇帝剛開懷不久,又操心國事,連忙安慰道:“孫太師文韜武略,他提出的筑大凌河城的主張,各位閣老又都贊成了。老奴就琢磨著是肯定差不的了。皇上您就安心吧。”
“嗯!”崇禎皇帝微笑著點點頭,在不知不覺中,他的思緒飛向了遼東。
在主持收復了永平四城,又對關內的明軍進行了調整以后,孫承宗于崇禎四年的正月正式到遼東就任督師一職。他剛一上任,就開始進行第三次的搶筑大凌河城的軍事行動。
修造大凌河城,是孫承宗原先堡壘戰術的一個重要步驟。當時孫承宗去職以后,接任的袁崇煥也先后兩次要修造大凌河城,但是都被后金軍給破壞了,當時修造的大凌河城也被后金軍拆毀,只留下了城墻地基。
孫承宗為什么要修造大凌河城,那肯定是因為大凌河城的地理位置太重要了。它的重要性體現在以下兩點:一是可以成為寧錦防線前沿的一個堡壘,可以增加寧錦防線的防御厚度;二是大凌河城可以有效的在后金和投靠后金的蒙古部落之間釘上一個釘子,讓后金軍和蒙古軍不能夠隨意匯合,統一行動。
但反過來看,知道遼東明軍行動的后金軍,是絕對不會允許大凌河城建造完成的。因此,在大凌河城,必定會爆發一場明軍和后金軍的激烈戰斗。
這場戰斗其實一直持續到崇禎五年的十月。因為在很多史料和作品中,都介紹了這場對后金和明朝都影響深刻的戰斗,所以在這里筆者也只是簡單介紹一下。
孫承宗在崇禎四年的春季,讓祖大壽和何可綱率領一萬多名明軍,帶著一萬多民夫,搶修大凌河城。這次搶修行動很成功,大凌河城基本上在三、四個月內被搶修了起來。
接著,皇太極率領后金軍和蒙古軍匯合,在崇禎四年的八月攻打大凌河城。但是皇太極一改從前硬攻的戰法,改成了圍。他命八旗將士環城挖了四道壕溝,并筑起一道一丈多高的墻,將個小小的大凌河城圍得如同鐵桶一般。
接著,就是明軍的支援和后金軍圍點打援的表演了。可這時候的孫承宗卻驚訝地發現,他找不出領軍救援大凌河城的軍將了。因為在遼東鐵騎的軍將中,最富有主動進攻能力的滿桂和趙率教都犧牲在勤王作戰中,而另兩位軍將祖大壽和何可綱,現在卻被圍在大凌河城內。
沒有辦法,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明軍一共進行了四次救援行動,而其中的三次,都是吳三桂的父親吳襄為主帥的。可是吳襄根本沒有他的兒子吳三桂后來的軍事能力,每次救援,都被打了個大敗。明軍的軍事行動也就告吹。
而從關內調動援軍的行動,也因為后來發生了登萊事變也告吹了。至于登萊事變,將在后文中詳細敘述。
見援軍的到達已經沒有希望,再加上城中缺糧,已經達到了人吃人的地步,在皇太極的勸降下,祖大壽在崇禎五年的十月,率領著大凌河城中殘留下來的一萬多明軍投降了后金,不愿投降的何可綱被殺害。大凌河城失守。
接下來,就表演好萊塢大片的時間了。祖大壽投降以后,竟然通過他的花言巧語逃了回來。到后來,關于祖大壽是真投降還是假投降的爭論一直持續到了現在。不過筆者看來,在之后祖大壽死守錦州的表現來看,他應該是假投降。
大凌河之戰的失利,使明朝在遼東,完全喪失了和后金軍戰斗的能力。而其失利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孫承宗在再次上任以后,還是把遼東明軍的戰斗力,高估成為當時他離職時的那種水平。因為在勤王的時候,遼東鐵騎不僅僅損失了滿桂和趙率教,還在遵化城下損失了趙率教率領的四千鐵騎。而這次戰敗,也導致了孫承宗的再次下野。
而更為悲哀的是,被圍困在大凌河城內的遼東鐵騎主力,完全被后金軍給殲滅。他們投降了后金以后,很多兵丁都被編入了漢八旗,成為了后金手中一把屠殺漢人的利刃。
細心的讀者朋友可能已經發現,在前文中,筆者一直用著遼東鐵騎,而沒有使用后世耳熟能詳的關寧鐵騎。
這主要的原因就是:雖然這時候的后金已經完全控制住了遼東,而在關外的明軍只是在遼西的寧錦防線被動防御。但是筆者還是認為,只要當時的明軍指揮準確,將士用命,憑著遼東鐵騎的戰斗力,明軍并非沒有希望攻打到遼東的。
但是,隨著大凌河之戰的失利,遼東鐵騎已經成為了一個歷史名詞。而在后文中,筆者也將改稱呼為關寧鐵騎。
而就在祖大壽酬躇滿志地率領著遼東鐵騎和民夫,去搶修大凌河城的時候,在汝寧府的吳世恭也正在集合著親兵護衛,準備著行裝,要動身去揚州呢。
明末瘋狂 第二百零五章歷史名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