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法與科學的最終兵器 4.棋局(十三)
從事情報工作最忌諱的就是情報來源單一。因為在這個時時刻刻都在上演無間道的領域里,背叛和出賣是每天的日常,信任是可望而不可即的稀缺物。不要說線人和情報員之間,就是同事、上級、家人、血親之間,你也不敢拍胸脯保證這些人里有沒有隸屬別的什么組織的無間行者。事實上,被情人和血親出賣一直是情報員翻船的最主要原因之一。
具體到帝國這里,事情又不一樣了,在這個遍地監控,人人都可能是告密者的國度里,懷疑是每個人的本能。普通人都尚且如此,在隱蔽戰線上奔忙的人們更不用說,只有老天和他們自己才知道,為了確認一條情報的真偽,需要進行多少工作,甚至為此搭上性命。
Z計劃是目前為止帝國最龐大,也是最復雜的軍備擴張計劃。其涉及的單位多達上百家,光是直接參與設計、繪圖、模型制作、流體力學測試等設計論證階段的相關技術團隊的規模便多達七八千人之多(大型戰列艦圖紙少說有三萬張,基本上越復雜越龐大的戰艦,圖紙也就越多)。具體到直接參與戰艦船體及各附屬設備的制造、調試、安裝的產業工人總數更是以百萬計。僅憑帝國的戰略動向和自己個人的臆測,根本無從窺視整個Z計劃的全貌及各種細節。
說的簡單易懂點,既然“自由軍團”都知道了Z計劃的存在,那么諸國情報機構自然也掌握到相關信息。可到目前為止,大家只知道有這么一個計劃,具體計劃周期如何,規模到底有多大,到底要建造多少戰艦,側重點是什么,研發單位和制造廠商是那些,各型戰艦的性能參數,部署地點……這些至關重要的詳細情報完全被隱藏在帝國安保系統的鐵幕后面,任何想要觸及這些機密的人都會領教到帝國的鐵拳。到目前位置,人們只能從一大堆難辨真假的信息一點點去篩選、拼湊出一個模糊的輪廓。
與諸國情報同行相比,“自由軍團”有一位和皇帝有過相當多接觸的人在,因此他們可以少走很多彎路。當其它機構或組織的情報分析人員還在和一大堆不知從哪里搞來的“可靠消息”奮斗時,他們已經整理出了一個大致的方向。
“帝國不需要大型戰列艦。”
羅蘭翻閱著幾份來自重工的內線的報告,里面均明確指出,最近都沒有采購新型冶煉爐和延壓機械的計劃,也沒有召集專家和技術員進行技術交流會的安排。
帝國海軍的戰艦到目前為止裝備的最大口徑的艦炮是155㎜,空軍空中戰艦除了總旗艦大帝號之外,主流艦炮口徑多為305㎜、280㎜、203㎜、155㎜、128㎜。換言之,如果帝國要打造超級戰列艦,勢必要更新增購設備來制造大口徑艦炮以及相應的裝甲板——按照帝國戰艦不成文的規矩,戰艦主裝甲帶必須能承受自身主炮的攻擊。主炮口徑越大,裝甲厚度相應也越厚,相關作業難度和技術要求也越高。
考慮到帝國并不缺少這方面的技術儲備,但相關設備數量稀少(都是為了建造大帝號所準備的),勢必要趕在戰艦設計方案凍結封存之前增加酸性平爐、大功率鍛壓機、新型焊接機等設備的數量,并培訓使用這些設備的工程師和技工。但到目前為止,帝國所有的重工單位都沒有出現技術人員異常調動或是資金流動發生偏離平均水平的增長,也就是說起碼到目前為止,帝國都沒有制造大口徑艦炮的意向。
不打算搞大艦巨炮,卻打算增強海上力量,那么帝國很有可能選擇一條極為務實的路線:立足于現有技術水平,打造一支經濟實惠又擁有足夠數量艦船的艦隊。
“現在迫切要弄清楚的,在帝國的規劃中,什么才是核心?或者換個說法,他們的海軍戰略到底是什么?”
戰艦的設計、建造是整個系統工程的末端與成果,那些戰艦本質上是各種海軍戰略思想轉化為現實的產物,而海軍戰略思想又是各國根據自身條件——諸如國家意志、戰略決心、工業產能、經濟承受能力、地緣政治環境、技術水平、戰略需求順序等等多方面因素綜合考量的產物。
哪怕是另一個世界對“我要干翻不列顛”念茲在茲的某德意志中二皇帝,其大建海軍也并非純粹是腦袋一熱的結果。在德國統一崛起的時代,世界上大部分殖民地都已經被瓜分殆盡,沒有資源保障,缺少商品傾銷地的德意志要么坐等經濟危機爆發,要么整軍備戰,打破既有的國際秩序,建立屬于自己的新秩序。大建海軍即是威廉二世的個人意志,也是整個德國民族主義思潮和國家生存發展客觀需求相互作用的結果。但作為后起的工業國和造船國,且同時要擴充陸地與海洋兩個方向軍備的德意志,不論是造船產能還是經驗上都要遜色于英國。更重要的是當時英國還有遍及全世界的殖民地體系,龐大的貿易利潤足以讓英國放出“德國每大建一條,俺們大建四條”的豪言壯語(事實上也的確如此,德國政府年收入最接近英國的1909年,也只剛剛超過英國的50)。正是認清了這一事實,提爾皮茨才會提出“風險艦隊”理論,試圖打造一支強力的“存在艦隊”,以“雙方同歸于盡會嚴重傷害英國海洋霸權”的巨大風險來牽制皇家海軍。而遵循這一戰略,德國主力艦都比同時期的英國主力艦更重視生存能力,即更細化合理的格艙設計,更厚重的防護。作為代價,德國主力艦造價更貴,火炮口徑也偏小。
話題回到帝國的海洋戰略和海軍建軍用兵戰略上來。作為最早通過殖民地和海外貿易獲利的勢力,帝國對海洋戰略和海權有著獨到的見解。從帝國看來,所謂海權,其本質是“控制”。
對資源出產地、商品傾銷地、港口及附屬設施、海上通道、商船船隊……將這些零零總總的利益鏈條整合到一起后能夠實施有效控制才能被稱之為“海權”。徒有龐大的艦隊卻只能龜縮港口做牽制之用,只有少數艦船或大批潛艇突破封鎖線對海上交通線進行破襲,或是干脆破罐破摔為了“名譽死亡”去搞自殺式突擊——這些充其量只能算是“挑戰”和“破壞”。與海權的“存在”和“控制”概念完全不是一回事,說的直白點,都是弱者迫于無奈才會采取的做法。
帝國的海軍戰略很簡單,保護本國的海上通道,破壞別人的海上交通線。至于艦隊決戰什么的,壓根不在考慮范圍之內。在帝國強大的空中優勢面前,傳統水面艦隊別說出海作戰,連龜縮在港口內自保都做不到。唯一需要顧慮的是敵軍可能以單艦出擊或小編隊的形式展開破交戰。當敵軍的巡洋艦、偽裝襲擊艦、潛水艇四面出擊,勢必對帝國海上航運安全構成極大威脅,并很有可能迫使帝國海軍分散兵力,從而給敵人提供各個擊破的機會。
按照帝國海軍自己的估算,平均每條襲擊艦可以牽制34艘戰艦。帝國顯然不可能去建造一支規模極度龐大的艦隊,時時刻刻保護商船隊,這樣性價比太低。比較合理的做法是建造專門用于獵殺襲擊艦的巡洋艦殺手,專門用于破交的襲擊艦和潛艇,專心為商船隊提供護航的輕巡洋艦(驅逐艦隊領艦)和驅逐艦。如此一來帝國就能有效確保己方海上交通線安全的前提下,反過來威脅敵人的海上航運安全,甚至騰出手來組建專門的獵殺編隊,在空軍或海軍航空力量的指引下獵殺對方的襲擊艦。
最后最重要的一點是,巡洋艦殺手、襲擊艦本質上都是放大或強化的巡洋艦,其排水量、火力、防護水平都比戰列艦要來得低,甚至可能低于小型戰列艦。對諸國的刺激沒有那么強烈。一旦提出,諸國也比較容易接受。
羅蘭的目標是設法阻止此次恐怖襲擊,拖延海軍會議和Z計劃的啟動,在這段爭取到的時間里設法弄清楚Z計劃的全貌和細節。用相關情報來說服諸國加強與共和國的合作,一起抵制帝國的擴軍計劃,最終促成一個非正式的反帝國同盟。
但首先,他必須阻止此次恐怖襲擊。只有阻擋住第一張骨牌的倒下,李林鋪設的多米諾骨牌陣列才不至于一口氣全部倒下。共和國才能挺過眼前的難關,不至于立即被孤立。趁著這段搶出來的時間,他才能設法仔細調查。
然而眼下羅蘭面臨的最大問題恰恰是缺乏有效介入恐怖襲擊的手段。“復國陣線”完全潛入臺面之下,帝國的安保系統又已經全面啟動,要想打“復國陣線”的主意顯然行不通。更麻煩的是“夜鶯”幾乎暴露,此前指定的計劃等于是泡湯了。
要怎么才能突破帝國的銅墻鐵壁?一想到這個問題,羅蘭的腦袋又開始疼了。
魔法與科學的最終兵器 4.棋局(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