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風流 第一百二十一章孤就是要拉攏于你(下)
瘋了?當然不是,李顯之所以一上來便敢將如此敏感的問題坦然相對,自不是無的放矢,而是有意為之——對非常人,當行非常事,就李顯對狄仁杰的了解而論,狄仁杰便是那等非比尋常之輩,若是平淡行事的話,要想將其拉上自個兒的小船,可以說半點可能性都欠奉,唯一能動其心者,唯有出其不備之余,以絕對強勢的能力令其生出臣服之心,這便是李顯的算計,險是險了點,卻屬劍走偏鋒,或許能見奇效也說不定,至少到目前為止,李顯已成功地做到了震撼其心,至于能不能以力服之,那還得看下頭的應對之結果。
“下官懵懂不明,還請殿下指教。”
狄仁杰不愧是極其老成之人,雖說幾番折騰下來,生生被弄得個心慌意亂不已,可到了底兒還是沒有徹底陷入混亂之中,額頭上的汗水雖依舊狂涌不已,可臉色卻在連變了幾變之后,竟慢慢地和緩了下來,暗自吐了個大氣之后,強自鎮定地拱手應答了一句道。
“小王知曉狄公心中自有本帳在,既不愿說,那孤便當狄公是要考校一下小王,也罷,孤這便詳述一番也好,還請狄公指正。”李顯搖了搖頭,一派不以為然狀地說了一通。
“下官不敢。”
狄仁杰胸有大志,自是極為關心朝局,他心里頭對朝局確有著一定的預判,也認定如今的大唐朝政確實存在著不少的弊端,只不過并不似李顯那般悲觀罷了,此際聽李顯如此說法,狄仁杰既不好否認,也不敢承認,只能是含糊其辭地躬身應了一句。
“朝堂之事姑且不論,小王先從地方政務說起好了。”李顯虛抬了下手,示意狄仁杰免禮,而后,也沒管狄仁杰是怎個反應,自顧自地便往下說道:“我大唐承襲前隋,于土地上都施用的是授田制,隋末亂后,民少而地多,此舉有利休養生息,然,歷三朝后,人口激增,土地已漸不敷用也,就以關中為例,如今關中各地已無田可授,新增之人口依舊不減,長此以往,民間冗余人口激增,必亂無疑,北方諸州地廣人稀沒,一時尚無大礙,可南方諸州人口倍增不在關中之下,倘若亦無田可授,又該如何?須知南方諸州乃我大唐糧倉,一亂之下,前隋之鑒不遠也,孤所言可對?”
“殿下英明。”
狄仁杰在地方上任職多年,自是早已注意到了土地問題日趨嚴峻,也有心在土地改革上做出些文章來,只是尚未得其便而已,這會兒見李顯一語道破天機,自是暗自心驚于李顯的政治眼光,但卻并不打算在此時有所表態,這便稱頌了一聲,便即住了口。
“自古以來,但凡皇朝有亂,根子皆在土地,而今之授田制已到了必須變革之際,依孤看來,須分幾步走,其一,取消人頭稅,實行攤丁入畝,地多者多交稅,無地者不繳田賦;其二,官紳一體納糧,二者合一,當可充分抑制田畝之大規模兼并也;其三,鼓勵流通,以十一稅取代而今之各州雜捐,無論是西域商道還是海上商路,皆屬大利之道也,此舉不單可消化漸增之冗余人口,拉動工農之生產,更可增國庫之歲入,前賢管子曾為之事,孤自是樂見其成也,然,如今朝中袞袞諸公皆無此遠見,奈何?”李顯沒理會狄仁杰的稱頌,直接將解決之道說了出來。
“這……或可行焉。”
狄仁杰本就此才智之輩,一聽李顯如此說法,自是知曉此三策若是能堅決執行下去,不但能利民,更可大利于國,只是要想順利執行的難度極高,根子便在眾豪門世家身上,故此,狄仁杰并不敢肯定此三策一準能行。
“可行卻難行耳,概因門閥世家比比皆是,非強權難以遂行之!孤不奢望能即刻行去,留待將來也罷。”李顯自是聽得懂狄仁杰話里的潛臺詞,這便毫不掩飾地表明了自己胸中的大志,聽得狄仁杰不由自主地便是一個顫抖,嘴角抽搐了幾下,可到了底兒,還是強忍著沒有出言點評。
“土地變革一事雖難,可在孤眼中卻尚屬易事耳,比起軍制革新而論,此不過等閑事而已。”李顯饒有深意地看了狄仁杰一眼,接著又往下說道:“我朝軍制亦是承襲前隋,府兵制藏兵于民,朝堂無養兵之患,用時即征,乍一看似乎絕佳,其實大謬也,此不過戰亂時之權宜計也,實非承平時之良策,君不見授田制將敗之際,府兵已成無根之萍也,不出十年,府兵逃者必眾,名存實亡之下,朝廷何嘗有兵可用,真到那時,倘若有亂,朝廷如何平之,如此一來,募兵制勢必施行,若無規劃,則必出現各州自行其是之景象,國兵變私兵矣,太阿倒持之際,朝堂何以為安?戰亂頻仍之下,民不聊生矣,狄公可有教我者?”李顯暢暢而談,將府兵制的弊端乃至其必然敗亡的后果一一分析了出來,聽得狄仁杰心驚肉跳不已。
“殿下既言軍制須變革,胡不上本……”狄仁杰自是聽得出李顯所言非虛,心驚之余,話便脫口而出,只是說到半截子便又停了下來,只因他已明白了李顯無法上本明言此事的根由之所在——軍制乃是帝王之禁忌,非臣下可以妄言,縱使李顯貴為親王,倘若沒有足夠的實力的話,上此等本章純屬找死。
“孤何嘗不想上本示警,奈何人微言輕,非不愿實不能耳。”李顯苦笑了一下,隨口解釋了一句,而后又接著道:“軍制變革雖難,卻尚有緩沖之期,孤有信心在有生之年內解決此事,此暫可不言,另,我朝官制亦有弊端無數,亟需更易處實重矣,君不見朝堂僅六部,地方卻有四百州,各州雖有上中下之分,卻彼此無統屬,名曰有‘道’為制約,然,各道不過是虛設也,朝堂之于各州管轄實松耶,自武德以來,州縣反亂者始終不絕,為何?概因各州自主權過盛,朝堂之政令難達地方,此若不更易,久后必大亂無疑!”
“誠然如此,殿下以為當如何變易方好?”狄仁杰對地方政務了若指掌,自是知曉如今各州的刺史權力過大的弊端,也深知光靠朝廷六部很難對各州進行有效的管理,這也是狄仁杰想要有所作為的一個要點,只是一來狄仁杰尚未想到妥善的解決之道,二來么,他此時也無能力去改變現狀,故此,雖有所考慮,卻尚未真正深入地去想過,此時見李顯一派胸有成竹狀,好奇心立馬便起了,這便緊趕著追問了一句道。
“此事說來不難,只須將十數州劃為一省,省分三司,曰:巡撫,統管一省之軍民;布政使,管一省之財政;按察使,管一省之司法、刑名;在配以各省監察院以監督諸官,以駐軍協助各省之治安,大事幾可定矣,只是此事一樣屬知易行難耳,孤雖有心,力卻難及,惟待來日耳,狄公可愿助小王一臂之力否?”李顯話說到這兒,終于拋出了今日一見的主題。
“若屬公事,下官自當盡力而為之。”
狄仁杰如何會聽不出李顯話里如此明顯的拉攏之意,只是其雖心折于李顯的政治才干,但卻并不想如此快地便投入李顯麾下,這便巧妙地回答了一句道。
嘿,還不上鉤?得,那咱就下重藥了!李顯多精明的個人,怎會聽不出狄仁杰話里的意思,可也不生氣,只是呵呵一笑道:“能得狄公此諾,小王幸甚,社稷幸甚,只是些許政務,雖有難度,孤卻是不懼,成事不過早晚罷了,何足道哉,然,卻有一事,孤卻頗為無力也,非狄公這等大賢不可助我。”
“殿下,下官蒲柳之姿耳,實不敢稱大賢,得蒙殿下錯愛,卻恐誤殿下大事,惶恐,惶恐。”李顯雖不曾明言是何為難之事,可狄仁杰卻已是猜到了根底,臉色瞬間便是一白,趕忙出言遜謝了一句道。
呵,好一個精明的狄公,果然盛名之下無虛士,居然已猜到了咱要說的話,了不起!嘿,不過么,事到如今,您老早已在咱的船上了,想下?門都沒有!李顯只一看狄仁杰的臉色,便已知曉其心中恐懼之所在,暗自感嘆狄仁杰的心思之敏銳,但卻并不打算放狄仁杰一馬,這便面色突地一肅道:“今之朝局如何狄公該是知曉的,孤便不多言了,時至今日,孤也就只是勉力支撐耳,卻難阻他人野心勃勃,若讓那人得了手,我大唐社稷固然將傾,天下百姓也難免一場浩劫,孤死不足惜,卻不能置天下百姓于不顧,狄公真不愿助孤以安社稷乎?”
“殿下言重了,下官,下官……”
李顯此言一出,狄仁杰便已是被逼到了墻角上,內心里天人交戰不已,一時間竟不知該如何作答方好了……
盛唐風流 第一百二十一章孤就是要拉攏于你(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