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中的伊達獨眼龍 第一百三十四章 顯龍卸甲(上)
九月十八日,晨光尚未泛起在東方,天地之間,仍是一片黑沉。樂文小說黑暗之中,一支多大三千五百多人的隊伍,正靜悄悄的行走在山谷之中。伴隨著潺潺的溪水,只有密集而又低弱的腳步聲連續不斷。
津田算正和他手下將士們穿梭在黎明前的黑幕下,山谷間的道路說不上多么平整,但也是根來寺通往外面的一條主要支路,來來往往的經常使用,至少不會讓人舉步維艱。
低著頭走了不知道多久,津田算正抬頭看了看天色,還是黑沉沉的,看樣子至少還要半個時辰,才能夠見到東方天際處的一抹紅光。在太陽升起之前,他要將根來眾帶到紀之川的河口,布下陣勢,爭取在一日之內取得進展。
津田算正回頭望了一眼根來寺的方向,他的叔父杉之坊明算帶著三十余津田、杉之坊院的既得利益者前去攔截根來寺的使者去了,不知道能否給他爭取足夠的時間。
津田算正知道他沒有自己父親的威望,不足以完全節制根來眾,其實就算他的父親津田算長親至,只要根來寺的座主下一道法旨,大部分根來眾都會聽從座主的命令轉而攻擊他們。
現在唯一能夠想到的就是攔截根來寺的使者,拖延足夠多的時間,將和歌山城盡快攻破,殺傷大量伊達家的將士,迫使根來寺沒有任何退路,或許如此一來才能夠保全他們父子的性命。
津田算正深吸了一口氣,他繼續跟隨在隊列之中前進,這兒已經非常接近根來寺,是根來寺的腹地,就算是在黑夜中行軍,對于熟悉這里每一塊土地的根來眾來說也是輕松自如。
不一會,一名哨探急匆匆的自前方趕來。他在外圍通報過姓名,被親衛領到津田算正身前,回稟道:“旗頭,前面就是和歌山。”津田算正的職位是根來寺西口的旗頭。
津田算正提起了一口氣,他抬起頭看了一眼東方一片通紅,終于在天亮之前趕到了和歌山,握緊了拳頭,然后下達了命令:“就地休息一刻鐘。”辛苦了小半夜的士兵們也不多話,紛紛坐下休息,吃點干糧。
從杉之坊明算的口中,津田算正知曉根來寺派遣了犒勞的使僧進入了和歌山城,雖不知道和歌山城的具體布防,不過只要知道根來寺以及犒勞過了就可以得出結論,和歌山城內的伊達軍上下定然不會多加防備根來寺的攻擊。
原本,津田算正還想著趁夜突襲,不過他知曉根來眾擅長的是鐵炮群射,三千五百余根來眾手中的鐵炮的數量高達百桿,也就是說幾乎四人之中就有一桿鐵炮。
高比例的鐵炮數量,使得根來眾變成了一支相當偏科的軍團,在守城戰中,鐵炮往往能夠發揮超常的威力,可是在夜襲等突襲戰中,鐵炮的使用成為了重大的弊端。
津田算正看了看天色,今日又是一個好天氣,好天氣意味著鐵炮都能夠正常使用,他相信只要一個千桿鐵炮的齊射就能夠將松懈下來的伊達軍徹底打蒙了。簡單而又實用。
休息片刻,津田算正便起身急行向著和歌山城的方向前進。
和歌山城,紀之川附近的這座三四十米高的小山丘名為和歌山,在和歌山上修的城自然又名為和歌山城。同時葛籠衡信認為這座山很像一只老虎伏地,稱呼為虎伏山城。由于四周盛產毛竹,就地取材,建成的城多用竹子建成城垣,又名為竹垣城。
不管是叫做和歌山城,還是虎伏山城,仰或是竹垣城。站在城砦的最高處,葛籠衡信低頭望著來敵,嘴角微微流露出了一絲笑容,果然來了,他說道:“有多少賊軍?”
發出感嘆的還有宮地明光,他回頭看了一眼老神在在的葛籠衡信,就算是葛籠衡信信誓旦旦的認為根來眾一定會來襲,雖然已經被說服,可是心中還是多少有一些不服氣。
現在徹底服氣了,和葛籠衡信相比,宮地明光不管從資歷還是從軍略上都略遜一籌,恐怕唯有年齡大了葛籠衡信一輪,可是年齡大又有什么值得稱贊的,只能夠說明這些年都活到狗身上去了。原本他自認為本事不差,差的不過是資歷,今日一事,讓他看清楚了葛籠衡信能夠成為一郡之主,也并非僅靠資格老,還是有不小本事的。
葛籠衡信看到了眾將目瞪口呆的模樣,略顯深思,他從鼻子中冷哼了一聲,道:“傳聞紀伊出產鐵礦,根來寺是畿內最早建造鐵炮的勢力,出產的鐵炮很小部分售出之外大部分裝備根來眾,看來名副其實,傳令下去,讓士兵們都躲藏在竹垣之后,等到他們靠上來使用投石器反擊。”投石器,政衡開發的利器,水軍使用的投石器一般是小型的,單發不過十余斤石彈,有效射程在六十步以內,水戰之時多投射村上水軍秘寶焙烙火矢。
津田算正沒有勸降,也沒有圍城,他的想法很簡單,盡快取得進展,不管是攻破和歌山城,還是野戰,只要大量殺傷伊達家的將士,他的目的就達成了。他想都不想的下令道:“長槍隊護衛,鐵炮隊列隊,出發。”
根來眾的戰術非常簡單,就是用鐵炮將對方打潰散,然后用長槍兵追擊敗兵,簡單而有效,在紀伊國內還沒有什么敵手的情況下,更是所向披靡。根來眾從上至下沒有人認為會攻不下簡陋的和歌山城。
津田算正率領著根來眾朝著和歌山城前進,越靠近和歌山城,他的心中越是吃驚。要不是和歌山城頭時不時露出來的腦袋,他還錯以為這是一座空城,太安靜了,沒有任何聲響。
往常,在面對根來眾進攻的時候,敵人都會發出各種各樣的驚慌失措的聲音,和歌山城太安靜了,讓津田算正感到危險的是,和歌山城在面對蜂擁而來的根來眾,竟然沒有發出丁點聲音。
津田算正已經沒有多少時間去思考和歌山城為何會如此安靜的緣由,他走到距離和歌山城大約六十步的距離上,他叫停了根來眾,鐵炮的有效射程同樣也只有六十步左右,下令道:“打!”
根來眾形成的炮術乃是津田炮術流,這津田炮術流說到底就是二段擊,由兩個人來控制一桿鐵炮,分成兩輪齊射,由于根來眾對于鐵炮的理解要遠遠高于一般的士兵。津田炮術流傳入雜賀眾之后,由鈴木家父子開發,將兩個人控制一桿鐵炮擴充為四個人控制一桿鐵炮,鐵炮的使用效率更加迅速,所以效率甚至于比起三段擊以及津田炮術流還要恐怖得多。
咚咚的一陣槍響,根來眾的鐵炮開火了。伊達家沒有解決的硝煙問題,根來眾自然不能夠幸免,無煙火藥要在三百多年后的十九世紀末才出現世界上第一種無煙火藥。
硝煙登時遮住了根來眾的視線,津田算正也不管什么多了,從他的父親處學來的津田炮術流,二段擊開始射擊個不停。二段擊的速度其實不是很快,但是一次發射的密度實在是太大,引起的威懾力遠遠大于傷害力。
四五百發子彈一次的攻擊,打在竹垣之上,如同一個重拳打在人體上一般,打得和歌山城搖搖欲墜,外圍的竹垣破爛不堪,躲藏在竹樓后面的伊達軍將士死傷持續加大。
連續兩輪鐵炮之后,葛籠衡信臉色鐵青的聆聽著傷亡的匯報,戰死了整整三十一人,受傷的多達一百二十多人,其中大部分人是擦傷,還有造成二十三人的擊穿傷。
兩輪射擊之后,硝煙彌漫,根來眾無法看清楚和歌山城的情況,當然和歌山城內同樣看不清根來眾的情況,這場由根來眾發動的攻勢方才停歇下來。按照常理,此刻和歌山城方向應該處于崩潰的邊緣,只要等到硝煙散盡,再次射擊一到兩輪,和歌山城的伊達軍就會和根來眾往常遇到的敵人一樣徹底崩潰,到時候就是長槍隊發威的時候。
葛籠衡信自然不會等到硝煙散盡,等候鐵炮臨頭,他臉色陰沉的看著麾下的將官,道:“諸位,投石器都準備妥當了嗎,調整好位置,往那片硝煙最大的區域投射焙烙火矢。”
是的,葛籠衡信看清楚根來眾的身影,不過他站在和歌山城之上,從上往下看,分辨的清楚哪里的煙霧大,哪里的煙霧小,煙霧大的地方聚集的人數多,如此簡單的道理他還是懂的。
投石器早已經準備妥當,葛籠衡信一聲令下,十二架從船上拆下來的小型投石器投出了十二個上下兩個壇子相扣狀的焙烙火矢,在煙霧之中呼嘯而過,點燃的火繩在空中嗤嗤響著。
津田算正知道伊達軍擅使投石器,同時也知道伊達軍中也有不少鐵炮,將近八十步的距離上,敵我雙方都是相對的,他為了避開鐵炮的狙擊。先是從附近村落收集竹子,把干枯的竹子切成適當的長度扎成一束束,用它來遮擋槍彈,這是根來眾常用的戰法。
津田算正知曉根來眾停止射擊之后,和歌山城方面如果還沒有被徹底打懵,必然會反擊,不過他自信這些反擊不過是零星的,從許久沒有聲音傳來就可以判斷出來。
鐵炮的主要威懾力就是巨大的聲響,這個時代的鐵炮不可能生產出消聲器,津田算正抹了一把煙熏的眼睛,看了看天色,煙塵同樣籠罩著,不過太陽還是照射了下來。
津田算正舉起了手,時間不等人,煙霧消散還需要一些時間,這些時間足夠他再次發動進攻了,下達命令道:“準備好竹束,慢慢接近大門,到達城門之外豎立起來。”
話音未落,鐵炮陣中突然響起了一聲巨響,帶著無邊威勢在平地上炸響,巨大的爆炸氣浪,連數十米外的津田算正一行都受到了影響,竟讓人有種不寒而栗的感覺。
在巨響聲中掩蓋下了另外十余聲爆炸聲,根來眾太過于大意了,他們將火藥堆放在了陣中,一壇焙烙火矢正好落在了小山一樣高的火藥堆中引起了連鎖的爆炸,火藥堆附近的三十余根來眾被炸了個正著。
火藥堆的爆炸,掩蓋住了焙烙火矢的燃燒,可是無法撲滅焙烙火矢引起的大火,伴隨著凄厲的慘叫,將近五十余根來眾的炮手滿地打滾起來,還有數人燃燒著到處奔跑,引起了更大的災難。
葛籠衡信也沒有想到運氣會如此的好,一次投射便將對方的火藥堆點燃了,引發的大火,讓他看著都心疼,咬牙切齒的他倒是沒有沖擊,反倒是冷靜下來,再次揮手:“繼續發射!”不是他不想沖出城去擴大勝績,是他沒有騎兵,船隊中大部分是水手,還有一部分是步兵。
此時投石器再次完成了拉升,葛籠衡信發現焙烙火矢威力巨大,同時他還知道這場合戰結束之后就不會再用到他們水軍,自然不會留下焙烙火矢存儲起來,將焙烙火矢全部投射出去。
焙烙火矢的投射,根來眾稍有混亂的隊列立刻大亂了起來。煙霧彌漫,再加上火焰的燃燒,使得根來眾只能夠在焙烙火矢臨頭的時候發現動靜,想要躲避已經來不及了。
根來眾已經等不及津田算正的命令,開始自行朝著和歌山城的方向射擊,猶如沒有形成密集速度,緊張之下基本上都將子彈偏離老遠,就算射中了城垣,同樣無濟于事。
這是一場上古時代就出現的投石器和十六世紀傳入倭國的火繩槍之間的較量,當根來眾在鐵炮射擊中沒有能夠壓倒對手,而對手使用投石器僥幸點燃了火藥堆,勝利的天平就朝著和歌山城的一方傾斜。
津田算正縱聲高呼:“列隊,前進!”令旗搖動,角號吹響,他還沒有徹底放棄,就算要死也要拉上所有人陪葬。(
備中的伊達獨眼龍 第一百三十四章 顯龍卸甲(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