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在東漢末 第192章 失控
曹節年近七十,松馳的皮膚上布滿了老人斑,一雙細長的眼睛總是半瞇著,讓人猜不透他在想著才能。順帝初年就入宮做小黃門的曹節在宮里已經生活了五十年,經歷了無數的風雨,在曹騰、侯覽等人先后故去之后,他已經當仁不讓的成為宦官中的首魁,如今爵為華容侯,邑七千六百戶,位大長秋,秩中二千石,主皇后宮中事務,兄弟曹破石為越騎校尉,從子曹紹為東郡太守,其他作太守縣令縣長的有十幾個,可謂是權傾朝野。從桓帝末年以來,宮中多次政變,都以曹節的完勝告終。
曾經名震天下的三君:竇武、陳蕃、劉淑,在曹節的面前,無一合之力;桓帝弟渤海王劉悝想耍賴不給錢,被誣謀反,夫妻自殺;不管是名士還是皇族,在曹節的面前都不堪一擊,其他的小事就更不值一提了。
何進的突然來訪,并不在曹節的意料之外。宋皇后的一舉一動,皆在曹節的耳目之中,他之所以沒有任何動作,只是覺得沒有必要,想看看宋家究竟要蹦跶到什么地步,同時也想看看何家的反應。
何家和宦官走得很近,但是這些宦官里面不包括曹節,宦官也不是鐵板一塊,做為資格最老的曹節和晚一輩的張讓、趙忠之間面和心不和,各有各的算計,就算是和曹節走得最近的王甫也有自己的小算盤。曹節雖然是個宦官,卻不是個普通的宦官,一般來說,宦官都出身貧寒,沒讀過幾天書,狠則狠矣,心計卻一般,而曹節出身大族,二千石的官吏出了好幾個,他本人也讀過很多書,對古今事知道得不少,是宦官中少有的智者,要不然也不會在宮中打拼五十年不倒。他知道,不到萬不得已,何家不會來找他。
曹節很客氣,降階下迎,讓何進有些受寵若驚。兩人在堂上說了一些閑話,最后就說到了太極道館,何進也不隱瞞,直接提醒曹節,劉修和曹家、宋家走得很近,他外朝不靠袁家,內朝不靠你老人家,他是想燒冷灶,求意外之富貴。當然了,他這是極大的失算,有你老人家在,他肯定會一敗涂地的。不過呢,最近他搞得很熱鬧,洛陽城的太學生對他很看重,而且他最近還要為黨人說話,這黨禁可是你老人家的杰作啊。
一提到黨禁,曹節稀疏的眉毛抖了一下。如果說宋皇后他不放在眼里的話,黨人卻不可小視。本來第一次黨禁在桓帝朝就已經結束,被關押的黨人也都赦免回家,就是曹節等人搞的第二次黨禁掀起了更大的風浪,李膺、杜密、范滂等百十余黨人死在獄中,死徙廢禁的六七百人,被牽連的人數以千計,可謂是將天下的讀書人都得罪光了。
不用懷疑,一旦黨人重新回到朝堂之上,就算曹節提前死了,他也會被拉出來鞭尸。
曹鸞的請罪疏,張則的請拜張奐為太尉疏,曹節都看到過,他早就聞到了其中蘊藏的危機,只是沒想到這后面有劉修的影子。劉修官拜侍中之后,一直沒有入宮,曹節并不知情,他一直以為劉修就是個白身,到長安去也只是他個人的事,沒有和這兩件事聯想起來。
這一想,事態就有些嚴重了。宋家就是扶風人,莫非宋家和這件事也有關,宋家想借著黨人的事雄起,然后再向他復仇?
曹節心中吃驚,臉上卻不露出一絲異色,只是漫不經心的提了一句,說陛下最近經常到宋皇后的椒房殿去,看起來宋皇后頗有得寵的趨勢。
何進也吃了一驚,何家花了大代價,把妹妹送進宮去,為的就是宋皇后不得寵,又一直沒有生育,何貴人早在三年前就生了一個皇子史侯,將來很有可能繼位,如果宋皇后得寵了,將來生個兒子,那史侯還有什么機會?皇后之子是順理成章的太子啊。
何進的城府遠不及曹節,心里想的什么立刻形諸于色,曹節看在眼里,冷冷一笑,心道你這個殺豬的想和我斗,還是太嫩了一些。
“君侯,宋家一旦得勢,只怕當年渤海王的事情又會重提啊。”何進小心翼翼的提醒道。
曹節不以為然的搖搖頭:“渤海王謀反,事實俱在,罪證確鑿,又是陛下自己下的詔書,難道皇后還能翻了案?我身為大長秋,只能好好為皇后服務,不敢有什么異心,是福是禍,自有天定。”
何進冷笑不已,心道這老閹賊安心才怪呢。兩人各有心思,互相試探了一番,最后誰也不肯先服軟,最后還是不了了之。送走了心神不寧的何進,曹節一個人坐在內室,手中撫著一柄玉如意,沉思了好久,最后讓人叫來了弟弟越騎校尉曹破石,兩人商量了好半天,最后決定由曹破石去試探一下劉修的心思。
劉修很快在太極道館召開了《長安志》的發布會,十副對比鮮明的山水畫非常震撼,一方面是劉修的畫山水傳神,而且蔡邕所作的詩文也文采斐然,又沉痛的揭示了其中以史為鑒的警惕意義,不管是從藝術性還是思想性上,都達到了相當的高度,足以讓人在欣賞之余又有深深的觸動。
五百冊《長安志》很快當天就銷售掉了一大半,在洛陽城引起了又一次轟動,和《洛陽志》引起的驕傲的不同,《長安志》帶來的更多是對未來的擔憂。從四面八方聚攏來的讀書人一到洛陽,最先感受到的便是這種憂國憂民的氣氛,大多數人談得最多的也是這兩本閑書中透出的危機意識。
劉修的名聲再一次在洛陽士子們口中傳播,雖然他還是一個商人,可是他不再是一個單純的商人,太極道館也不僅僅是一個聚會的所在,越來越多的士子喜歡到太極道館來聽人辯論。在此期間,士林中的不少名士如劉表、張邈等人也相繼到太極道館與劉修見面。
緊接著,天子下詔拜張奐為太尉。
一石激起千層浪,士子們從中聞到了天子要解黨禁的氣息,心情頓時激動起來,再聯想到十月份將要舉行的大考,他們對天子的印象一下子有了改觀,覺得天子并不是那么昏庸,還是可以教誨的,于是紛紛上書,請求解除黨禁,重振朝綱,解決大漢目前的危機。
這其中自然不免有情緒激動,又開始口無遮攔的,劉修嚇出一身冷汗,生怕這些讀書人破壞了他苦心經營才得來的大好局面,特地在太極道館辦了一次論道會,重提曹鸞事件,希望給那些頭腦發熱的家伙倒一盆冷水,讓他們冷靜冷靜,可惜效果不明顯,士子們上書的言辭還是越來越激烈,似乎不激動則不足以表忠心似的,動不動就上綱上線,真正具有可行性的建議卻不多。
天子漸漸有些不耐煩了,劉弘帶出來的消息說,天子對這些士子非常不滿,希望劉修能從中起到更大的作用,把輿論引導到對大局有利的方向上去。以現在這個情況,如果真的赦免黨人,開了黨禁,事情可能會一發不可收拾,第三次黨錮不可避免。
劉修從中聽出了不和諧的音符,心急如焚,近乎崩潰,他對這些讀書人真的有些失望了。說話不能好好說嗎,非得夾槍夾棒的刺天子幾句,才顯得你有學問?
劉修氣不過,只好一面苦口婆心的勸那些名士端正態度,不要那么激動,一面奏請天子,既然儒生們氣焰太囂張,不如把火燒得再大一些,征召范圍擴大到儒生以外,只要有一技之長的都可以參加。
正對儒生們惱火之極的天子沒有多想,很快就同意了劉修的意見,征召天下有道之士入京論道。
邸報一出,洛陽沸騰,原本對劉修印象還不錯的儒生們立刻翻了臉,破口大罵,說劉修胡搞,這么重大的事情能讓那些方技之士參與嗎?不過還沒等劉修來反駁他們,那些剛剛被張鳴吸收進太平道的人就反唇相譏,憑什么天下事只有你們儒生能置喙,別人就不說吭聲?再說了,懂方術的人在儒學上的造詣未必就比你們差,現在五經通行天下,你們讀的書別人也能讀,說不定讀得還比你們好。
洛陽城隨處可見開罵的,有儒生和太平道信眾對罵,也有儒生與儒生對罵,因為儒生各家都有矛盾,所以反不如太平道的信眾心齊,一時反倒落了下風。
就在太平道威信大增的時候,終于來了一個強勁的對手,天師道邙山治治頭大祭酒王英找到了劉修,開門見山的說要在太極道館和太平道論道,較量道術。
“較量道術?”劉修一時沒反應過來,看著眼前這個頗有仙風道骨的道士,考慮他究竟是來踢館的還是來論道的。我這兒論的是治國之道,你來比武?
王英見劉修不解,也不吭聲,直接放下五十金說,我知道張鳴和你關系不錯,他在洛陽傳道都是你幫忙安排的。我沒別的要求,你給我也安排一場傳道,我要向張鳴挑戰,他如果不敢來,以后就退出洛陽城。天師道在洛陽設治已經二十年了,他憑什么跑到洛陽來傳道?
劉修聽出來了,這是針對太平道來的,太平道最近在洛陽傳道的勢頭很猛,可能天師道看著眼熱,也想來分一杯羹。這些年天災不斷,大家對前途都沒什么信心,能給人幻想的宗教正是大行其道的時候。天師道雖然開宗立派要早得多,但是他們主要信徒集中在巴蜀一帶,洛陽有邙山治,但宣傳力度一直不大,所以才被張鳴后來居上。他們來找太極道館,大概是覺得太極道館有足夠的影響力,在這里向張鳴挑戰,更能造成轟動效應。
劉修收了五十金,找到了正忙得熱火朝天的張鳴。張鳴一聽,當時臉色就有些難看,半天沒說話。
“怎么,你怕他?要是沒把握,我就把這錢退了。”劉修假惺惺的說道:“唉,現在的糧價真是瘋了,一千三百錢一石啊,我都快揭不開鍋了。”
張鳴掃了他一眼,沉默了片刻:“我倒不是怕他,只是大賢良師關照過,不能和天師道的人發生正面沖突,特別是這個邙山治治頭大祭酒王英,凡事要讓三分。”
劉修非常好奇:“為什么?”
“不知道。”張鳴欲言又止,“我要和大賢良師聯系一下,他如果同意比試,那我再和他比。”
劉修答應了,傳話給王英,王英也不勉強,約在十月中旬,不管太平道應不應戰,我都會在太極道館開始傳道。張鳴不敢怠慢,他知道王英之所以選在十月中旬,是因為大考在十月上旬,正是天下士子集中于洛陽的時候,這個時候太平道一敗,天下皆知,以后再想找這樣的機會可不容易。
僅從這個時機的選擇上,就可以看出天師道必勝的信心。
張鳴起身離開,走到門口的時候又停住了腳步,回過頭看了看唐英子,猶豫了一下:“小姑娘,我們以前見過嗎?”。
張鳴除了開始在太極道館傳了三天道之后,一直忙于四處傳道,很少到太極道館來,和唐英子還是第一次見面。今天從一開始看到唐英子,他的神色便有些奇怪。
“見過。”唐英子一邊舔著劉修特地給她做的棒棒糖,一邊漫不經心的點頭道:“在寧城的時候,我見過你,還見過好幾次呢,不過你沒注意我。”
張鳴哦了一聲,這才釋然,點了點頭,轉身走了。
劉修看看張鳴,又看看唐英子,覺得有些不對勁,唐英子說她在沮陽看到自己的,現在又說在寧城看到張鳴,可是他在寧城從來沒有看過唐英子,一點印象也沒有,而且唐英子之前也一直沒有提到去過寧城。
這小丫頭究竟是誰,難道拐她的人就是張鳴或者太平道中的人?
唐英子看到劉修狐疑的目光,爬起身一溜煙的跑了。
事情的發展越來越不利,劉修很快又聽到一個壞消息。
太尉張奐、司徒袁隗、司空許訓等人上書,請天子下詔遣返天下流民,以免引起暴。天子下詔朝議遣返方案,本來在朝堂上說得挺好,大家都認為讓流民再這么流竄下去遲早有一天會出事,應該把他們遣返各州郡,可是在究竟怎么遣返,特別是遣返的相關費用怎么解決時,大家又吵了起來,歸根到底一個問題:錢。
遣返流民要錢,把他們送回本地也只是解決問題的第一步,要想讓他們安分守已,就得讓他們能活下去,要給他們土地,可是哪來的土地?大量的土地都是有主的,如果強行剝奪,恐怕那些流民還沒出事,那些地主豪強就要先起來鬧事了。
不要以為這是危言聳聽,光武帝當年要度田就差點惹出大禍來,最后只能不了了之。當時天下戶口稀少,土地問題還不嚴重,所以矛盾暫時還能遮掩一時,等到了肅宗末年,經過幾十年的休養生息,戶口大幅度增長,土地問題就再次尖銳起來。
要解決流民的安置問題,土地問題首當其沖,可要解決土地問題,除了從那些占了大量土地的豪強們手中奪之外,沒有第二條辦法。經過近三百年的開發,大漢疆域以內能開墾的土地基本上都開墾得差不多了,沒有什么騰挪空間。
問題是朝堂上的三公九卿,有幾個不是大地主?要奪田,他們是首當其沖。
天子看著慢慢沉寂下來的朝堂,火熱的心一點點的涼了。他沒有心情再議,估計這些人也議不出什么好辦法來,直接進入下一個議程,最近有很多人上書要求赦免黨人,解黨禁,天子要三公九卿們議一議,究竟能不能解黨禁。
接下來,又是冷場,誰也不肯率先打破僵局,雖然天子已經任命被禁錮的張奐為太尉,露出了解黨禁的意思,而且前段時間也從輕發落了為黨人上書的曹鸞,最近洛陽的清議也十分風行,可是天子究竟能松到哪一步,這個尺度很難掌握,誰也不敢做這個出頭鳥。
最后,光祿大夫楊賜打破了沉默,請求天子下詔解除黨禁。天子不置可否,留下一句再議,讓中常侍趙忠、張讓在一旁監聽,自己揚長而去。
袁隗、楊賜等人互相看看,都有些摸不清底細,看天子這態度,他好象對解黨禁并不熱心啊。可是既然天子讓他們再議,他們也不好一哄而散,只能在朝堂上議論,問題是誰也不知道天子在想什么,又怎么能議出一個結果來。
相反,他們倒是議起了最近洛陽的糧價。
大旱一直在持續著,洛陽的糧價已經瘋了,由平時的百錢一石左右一路漲到了一千三百錢,而且還有繼續上漲的趨勢。三公九卿大部分都有地有俸祿,他們不愁沒糧吃,可是這不代表他們就不用關心糧價,特別是司徒袁隗、河南尹何進、洛陽令周異三個最緊張,一旦有什么風吹草動,最直接的責任人就是他們三個,袁隗是最直接的責任人,周異卻可能是第一個要倒霉的。周異官職太低,沒資格列席這種會議,但是他已經到袁隗府上叫過苦了,請袁隗無論如何不能見死不救,甚至把他推出去當替罪羊。
袁隗也沒辦法,他家是有糧,可是他能拿自家的糧出來平市嗎?且不說他們家的糧有沒有這么多,就說有,他也不能這么干啊,誰知道這大旱還要持續多久。萬一再旱個一個半載的,他袁家也吃緊。
河南尹何進和洛陽令周異感到了極大的壓力,何進甚至沒時間來找劉修的麻煩了,一旦洛陽發生動亂,他這個河南尹可是直接負責人。他絞盡腦汁的想找些糧食來救濟,可是哪里有糧,有糧的人家他不敢碰,敢碰的人家沒糧,他只能跳腳。
司徒袁隗也非常緊張,十月上計再加上大考已經夠讓他頭疼了,現在又多上了一個論道,可想而知十月的洛陽將會是一個什么景像。他覺得自己這個司徒真的做不長了,一旦到洛陽的士子吃不上飯,肯定要罵他這個主管天下財賦的司徒。被劉修罵,他不怕,可是要被天下的讀書人罵,他也吃不消。
這可是袁家真正的倚仗啊,幾十年才積累下來的資本,豈能一朝盡失。
這個問題同樣沒能議出個結果。其實只要這些人愿意出手,大家都拿出一部分糧來,僅以朝堂上這些人的實力,就算不能完全解決這個危機,也不至于讓危機失控,問題在于誰也不肯這么做。一方面他們不肯主動做這個善人,另一方面就算要拿,他們也希望別人先拿,自己再等等,等到糧價更高的時候再賣。
也不能說沒有思想高尚的,比如楊賜,比如橋玄,他們就主動提出拿出一部分糧食來平市,可是愿意出手的都是一些實力不強的,真正的大鱷如袁氏根本無動于衷,杯水車薪,于事無補。
朝議再一次陷入僵局。
回到司徒府,袁隗越想越生氣,他覺得造成目前這個局面的罪魁禍首就是劉修,明知道饑荒已經很嚴重了,劉修居然還提出征召天下有道之士入京論道的提議,這個提議讓洛陽的饑荒雪上加霜,糧價飛漲,事態已經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百姓們都恐慌不已,千方百計的囤糧,實在買不起糧的人干脆出去逃荒了。大戶人家不缺糧,可是也不敢賣糧,誰都知道糧食漲價才剛剛開始,等到大量的游士集中到洛陽,那才是真正考驗人的時候。
頓時出離的憤怒了,他知道請劉修來司徒府是不可能的,只好親自趕到太極道館質問劉修:你在搞什么鬼,不知道洛陽的饑荒已經迫在眉睫了,你還召全國的賢良文學、有道之士入京,到時候哪有飯給他們吃,餓死人你負責?
面對袁隗的質問,劉修很淡定,他嬉皮笑臉的對袁隗說,你別找我啊,那是你司徒大人還有河南尹、洛陽令的事,還有大司農的事,跟我有什么關系?我只是建議而已,天子準了,那就是天子的事,你怎么不去問天子?你要是覺得這個擔子太重,你上疏自免讓賢就是了。
袁隗啞口無言,拿劉修沒辦法,只好又去找盧植。找盧植就不用屈尊登門了,他讓馬倫寫了一封請柬,請盧植到袁府敘敘舊情,盧植雖然知道這是個鴻門宴,也只好應了。
劉修作為盧植的弟子,也在邀請之列。盧植不好意思親自對劉修說,讓盧慎去傳話。盧慎一見到劉修,還沒說話,臉就紅了,臊得一句話也說不出來。
,到網址
混在東漢末 第192章 失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