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書架
小說社區
書庫 • 全本
玄幻 • 奇幻
武俠 • 仙俠
都市 • 言情
歷史 • 軍事
游戲 • 競技
科幻 • 靈異
您當前所在位置:休閑文學吧>>崛起之華夏

中國在清時的軍事工業和科技力量 (轉)

更新時間:2010-08-24  作者:銀刀駙馬
崛起之華夏 中國在清時的軍事工業和科技力量 (轉)
[[[CPW:304H:221A:LU:file2.qidian/插pters/20101/19/1124156633995157090567500759749.jpg]]]

中國在清政府和北洋軍政府時期就已經有了比較強大的軍事工業和科技力量,雖然今天仍然有好多人不知出于什么原因,不愿意承認這一點。

試舉幾例:

一、1884年,金陵制造局第一次制造出可移動的車輪式37mm2磅后膛炮。該炮為架退式,有完善的炮閂,裝彈簡便迅速;制炮材料由青銅或鑄鐵改為普通鋼或錳鋼,提高了炮管的強度;炮彈也由球狀改為長形,并附有彈帶。這些技術上的改進,提高了炮的射速和命中精度,大大勝過以往生產的前裝炮。該炮試制成功后,即投入了批量生產。在中法戰爭中,金陵制造局生產的這種后膛炮發揮了很大的作用。

二、1863年,蘇州洋炮局生產了短炸炮(前裝炮),俗稱田雞炮,被洋人稱為天炮。其特點是炮身短、重量輕、射角大、炮彈所受的空氣阻力小,因而射程較遠。由于彈道彎曲,對打擊遮蔽物后的目標及有掩蓋的工事有很好的效果。該炮在當時的中國是唯一較先進的武器。

三、1884年,金陵制造局開始制造美式加提林輪回機關槍(通稱十門連珠炮),為美國人在1861年所發明。該槍口徑11毫米,槍管有膛線12條;配有6至10支槍管,可在一固定的中心軸上回轉按序裝填發射。每分鐘可連續射出子彈350發,射程可達2000米。在中法戰爭中,局里生產的這種槍及后膛炮同樣發揮了很大的作用。

金陵兵工廠也制造過二四式馬克沁重機槍。

四、1896年(清光緒二十二年),湖北槍炮廠仿德國88式毛瑟步槍并加以改進,定名為“漢陽式”步槍,俗稱“漢陽造”。

1890年9月6日,張之洞在大別山下找到廠址,長600丈,廣100丈,南枕山,北濱漢,西臨大江,與省城對岸。惟需筑地基9尺,并增高堤防以防水淹。即在當地設鐵廠,槍廠和炮廠,1895年8月開始小量生產,冬季重建完成,開始生產,仿造德國出品的1888式毛瑟步槍,因為是仿德M1888式,所以定為88式,其全稱為7.92厘米88式毛瑟步槍。使用圓彈頭。同時生產子彈,每月能生產十三萬發。

1896年開工生產。第一年生產1300枝步槍。

1901年,生產步槍2,500枝,馬槍316枝。抬槍53桿。徐建寅試制棉質無煙火藥成功.

1904年9月26日,張之洞奏請將湖北槍炮廠改名湖北兵工廠。當時可以日產步槍50枝。子彈12000顆。

1904年,湖北槍炮廠又對88式進行了改進,改進后的88式步槍與德M1888式不同點有:德M1888式槍管外部有一套筒,俗稱老套筒,

1907年陸軍部通令各省采購湖北兵工廠槍械。除特殊需要外,不應向外洋采購,一律向漢陽廠購買,并依期付款。該年生產步槍9,000枝。

五、1865年9月20日,曾國藩、李鴻章在上海設立江南機器制造總局。這是清政府洋務派開設的規模最大的近代軍事企業。又稱江南制造總局、江南制造局、上海機器局、上海制造局。1865年李鴻章以4萬兩銀在虹口買下美商的旗記鐵廠,并將蘇州洋炮局的部分機器和曾國藩派容閎從美國買回的機器,以上海洋炮局并入鐵廠,成立江南制造總局。造辦經費54萬余兩,以后屢加擴充,由清政府指撥上海海關稅收的二成作為常年經費。雇用工人2000多人。1867年搬到高昌廟鎮,擴充設備,建有機器廠、洋槍樓、汽爐(鍋爐)廠、鑄造廠、輪船廠等。占地70余畝。至80年代又相繼建成炮彈廠、水雷廠、煉鋼廠、栗色火藥廠、無煙火藥廠等。該局以生產槍炮子彈為主,輔之以修造船艦,并附設翻譯館、機械學校,培養技術人員,翻譯與軍事、工程有關的書籍,也有少量的史志和政法方面的書籍。

這座由曾國藩和李鴻章一手締造起來的近代軍工廠位于上海高昌廟,是清末中國重要的軍火生產基地。早在速射炮問世后不久,這里的技術人員就敏銳的注意到了這種新式武器。1890年(光緒十六年),江南制造局總辦劉麒祥向兩江總督李宗羲報告,要求仿制一種新式火炮:

“……泰西各國所用槍炮,巧樣百出,日新月異。查有德國克鹿卜廠所造新式全鋼后膛快炮一種,與英國阿姆斯脫朗廠所造異屬相同,較平常炮位每放一出,可以放至四五出,靈捷異常,以之安置炮臺、兵輪,洵稱利器。職道麒祥前在外洋,曾經見過,茲與華洋各匠再三討論,擬由職局設法仿造。第此種后膛新炮,其中關鍵各件,均系緊密湊合,曲折甚多,若憑空摹繪圖式,范模試造,誠恐差之毫厘,失之千里,擬先由外洋購買快炮一尊來局作樣,以便逐件拆開,仿照制配,庶有把握……”。

從這份報告可以了解到,江南制作局請求仿制的是一種“平常炮位每放一出,可以放至四五出”的速射炮,準備采用的仿制方法是,購回一門國外的速射炮,然后逐件拆開,對所有的零件進行一一復制,最后再把這些零件組合起來裝配成大炮。在不能完全掌握速射炮具體生產技術的情況下,這不失是一種可行的仿制方法。

兩江總督對這份報告相當感興趣,在批準了江南制造局請求的同時,著重強調了火炮的質量,要求:“妥慎籌辦,認真講求,務與外洋快炮一律堅利以資得力”。當時西方生產速射炮的主要是英、德兩國,在經過一番比較后,江南制造局最終引進了一門英國阿姆斯特朗公司的“全鋼后膛快炮”,“逐件拆開,照樣制配”,由此開始了中國制造速射炮的歷史。

從提交仿制報告算起,經過將近3年時間后,中國生產的速射炮終于向展現在世人面前。1893年6月的一天,江南制造局測試了新造的火炮,總辦劉麒祥特地邀請了大量中外人士前來觀看。當時進行試驗的共有兩門火炮,分別是八百磅子后膛大炮和四十磅子全鋼快炮,其中四十磅子全鋼快炮就是仿制的120mm口徑速射炮。試炮的結果非常成功,“中西觀者嘖嘖稱嘆”。曾任出使英法意比四國大臣的薛福成在日記中詳細記錄了這種速射炮的性能參數:“快炮重二噸有奇,長十六尺二寸,口徑四寸七分,食黑色火藥十二磅,食無煙火藥僅五磅半。一秒時可放十二尺,彈出口時每一秒可行二千零八十尺,彈里能擊十八里之遠”,并認為“此項快炮最利于兵船”。由這些數據可以看出,這門火炮的性能在當時是比較先進的。

從1892年(光緒十八年)試制開始,截至甲午開戰時的2年間,江南制造局共生產了12門120mm速射炮。

《江南制造局記記載的120mm船臺快炮性能參數

口徑120mm

炮身長16.4英尺

炮身重2噸728磅

炮架重2噸半

來復線22條

來復線長14.4英尺

炮彈重40磅

裝藥無煙火藥4磅半;石子藥12磅

射程7200米

1894年7月2日(光緒20年5月29日),北洋大臣李鴻章的一紙電文到了江南制造局總辦劉麒祥手中:“局制四十磅快炮,除應撥四尊,已飭局籌船運威,應將藥彈、銅殼酌齊候撥。海軍尚需添設快炮,局內聞尚有六尊,亦祈配齊藥彈并撥交去輪”,要求江南制造局將所造的120mm速射炮連同彈藥一起運往威海。于是在江南制造局的檔案中便出現了這樣一條記錄:光緒二十年撥發海防軍械局“阿姆斯脫郎四十磅全鋼快炮四尊;開花、實心彈各一千六百個;鋼質彈四百個;快炮彈銅殼五百個;炮門電氣自來火一千支;炮門銅管擊火二千六百支;炮藥袋一百六十個;無煙火藥八百磅”。至于李鴻章電報中所問的另外六門速射炮則不知為何,統統被南洋大臣調走了。這樣,先后北上的江南造120mm速射炮累計有5門。

丁汝昌曾經數次申請為“經遠”、“來遠”艦添裝尾炮而未果,江南制造局的120mm速射炮運抵威海后,李鴻章電告丁汝昌,要求迅速將這些速射炮安裝到“經、來”軍艦上充當尾炮。但或許因為時間緊迫,來不及對軍艦進行大的改造(“經遠”、“來遠”在德國建造時李鴻章就提出過尾炮問題,當時伏爾鏘廠的答復是,因為底板已經鑄好,無法添加尾炮),直到甲午戰爭結束,也沒看到“經、來”二艦有過尾炮。但令人意外的是,在并非北洋嫡系“廣”字號軍艦上出現了120mm速射炮的蹤影。

翻開日本《明治廿七八年日清戰史,在附表中可以看到,“廣乙”、“廣丙”二艦搭載兵器一欄下,赫然記載的是120mm速射炮。無獨有偶,北洋艦隊中的洋員馬吉芬在《鴨綠江外的海戰一文中也提到,在黃海海戰參戰的中國軍艦中,“廣丙”艦裝備了3門大口徑速射炮,而黃海海戰之后奉旨檢查北洋海軍的徐建寅(漢陽煉鋼廠的兵工學家,近代著名的科學家、翻譯家,曾任漢陽鋼鐵廠總辦,漢陽煉鋼廠總辦侯補道。1901年3月31日在漢陽實驗無煙火藥時發生爆炸,徐等13人以身殉職)在檢查報告中也清清楚楚記載“廣丙”艦裝備的是3門“十二生特快放炮”(即120mm速射炮)。由此可以看出,甲午戰爭期間北洋艦隊中的“廣乙”、“廣丙”兩艘軍艦裝備了120mm速射炮。

“廣”字號軍艦隸屬廣東水師,是廣東水師僅有的幾艘主力艦。1894年5月,根據《海軍大閱章程,三艘“廣”字艦一起北上接受檢閱。海軍大閱結束后,正值中日關系緊張,各艦不愿返回廣東,因此皆留在北洋助戰,后來都參加了甲午戰爭。

“廣”字艦中的“廣乙”、“廣丙”屬于鋼脅鋼殼魚雷快船,由福建船政建造,分別于1890年11月30日和1891年12月18日建成。二艦屬于同型艦,各種性能參數接近,火炮布置略有不同。但根據初建時的資料看,“廣乙”裝備的是1門150mm炮和2門120mm炮,“廣丙”裝備的則是3門120mm炮,都是舊式后膛炮。把其中的5門120mm后膛炮更換為新式的速射炮,只能是二艦建成后的事情。

廣東省在訂造“廣乙”、“廣丙”艦時就已出現購船經費不足的情況,后來的“廣丁”艦更是因為無力支付船價,而無奈的被并入了福建船政水師,成了“福靖”艦。在連“廣丁”艦區區20萬兩的造價都無力支付的情況下,廣東水師能耗費巨資自行購換120mm速射炮是不可想象的。

從各種史料來看,在當時無法從國外購買速射炮的情況下,唯一有能和兩艘“廣”字艦發生聯系的就是江南制造局運往威海的速射炮,而且數量也恰好和“廣”字艦原有的120mm炮位相符,都是5門。但這些原本將用作“經遠”、“來遠”尾炮的速射炮為何被換裝到兩艘非嫡系的“廣”字號軍艦上去?以及換裝的時間、過程如何?尚未找到直接的記錄,有待進一步探尋。

現在完全可以肯定的是,有一批中國制造的速射炮伴隨北洋艦隊參加了甲午海戰,雖然由于數量過少,在海戰中并未產生過重要作用。但以往認為北洋艦隊中沒有一門速射炮的觀點似乎應該加以修正了。

速射炮是19世紀末西方列強的高科技產物。當時尚處于半封建社會的中國的軍工技術人員將它引進、仿造,并實際運用到了抵御外敵的戰爭中,中國早期軍工技術人員的這種努力今天仍然值得我們尊敬。

六、馬尾造船廠從1866年創辦,到1907年停造的40年間,建造了大大小小的艦船40艘,總噸位達到四萬七千三百五十噸。她為近代中國的船舶制造、海軍建設、科技人才培育,以及諸多工業領域的奠基和開拓,做出了重大貢獻,在中國近代史上譜寫了光輝的篇章。

左宗棠曾經提出‘用機器來制造船用蒸汽機‘,當年輪機廠里的很多機器都是從歐洲買來的。蒸汽機引發了西方的工業革命,由我們中國人自己制造出來的第一臺船用蒸汽機是在1871年在這個船政輪機廠造出來的。

馬尾船政學堂不僅是中國海軍的搖籃,從學堂畢業的許多學生還活躍在中國近代科技、文化、外交、經濟等各個領域,“啟蒙思想家”嚴復、“中國鐵路之父”詹天佑、有“匡世良才”美譽的造船專家魏翰、設計中國第一架飛機的巴玉藻、著名外交家陳季同等就是他們的杰出代表。

馬尾造船廠開辦不久就達到相當規模,船臺、船塢、起吊設備等設備都很完善,那時候工廠就配有60噸的起重機,可以造三千噸的輪船,還有蓋了五十多座車間。可以說當時的馬尾造船廠在中國及整個遠東地區都是首屈一指的。

馬尾造船廠建于1866年12月23日,是我國晚清洋務運動產生的第一家機器造船廠,時任總理船政大臣的沈葆楨,力排阻力,改革舊制,大膽引進歐洲先進的造船技術、設備和工程技術人員,聘請法國人日意格為船政正監督,任用洋人傳授造船、造機技藝。1869年,造出了我國第一艘千噸級輪船,1871年,誕生了我國第一臺蒸汽機;1882年,制造了我國最大噸位鐵肋木殼兵船;1889年制造出我國第一艘近海防御鐵甲艦“平遠”艦。

“平遠”艦,是福州(FooChow)船政所造第29艘艦船,是福州船政局在參考法國設計師白勞易(Louis-ÉmileBertin)設計的“柯襲德”(“Cocyte”)、“士迪克十”(“Styx”)、“飛禮則唐”(Phlegeton)等3艘近海防御軍艦基礎上,設計制造出的中國第一艘全鋼甲軍艦,代表了當時中國造船工業的最高水平。該艦由魏瀚、陳兆翱、鄭清濂、吳德章、李壽田、楊廉臣監造,1886年12月7日開工,1888年1月29日下水,1889年5月15日竣工,命名為“龍威”,同年10月4日開赴上海,與北洋艦隊會合。北洋海軍總查瑯威理(LangWilliamM)對該艦檢查后甚為滿意,于1890年5月28日調歸北洋海軍,更名為“平遠”。

“平遠”的艦船資料:長59.99米、寬12.19米、艦艏吃水4.19米、艦艉吃水4.4米、主匡面積76.88平方米、正常排水量2150噸、滿載排水量2640噸,動力為2座福建船政自造的3脹往復臥式蒸汽機、4座圓形高式燃煤鍋爐,雙軸推進,功率2400馬力、航速10.5節、煤艙容量350噸、裝甲甲板厚2寸、水線帶裝甲厚9.4寸、炮座及司令塔裝甲厚5寸、炮盾厚1.5寸,編制202人。

主要武器:克虜伯260mm前主炮1門(35倍口徑)、克虜伯150mm副炮2門、57mm哈乞開斯炮2門、47mm單管哈乞開斯速射炮2門、37mm5管哈乞開斯機關炮4門、18寸魚雷發射管4具。(黃海大東溝海戰時的裝備情況)

附:“平遠”艦作戰經歷

1894年,因朝鮮事變,中日兩國間爆發了甲午戰爭。9月16日,北洋海軍主力護送增援平壤作戰的陸軍前往鴨綠江口大東溝登陸,抵達后,“平遠”與同隊艦“廣丙”作為第二梯隊,被配置于大東溝口外,擔負警戒任務,這艘近海防御鐵甲艦自降生以來,第一次真正執行了近海防御的任務,而北洋海軍其余的10艘主力艦則作為一線主力,在口外12海里處下錨。9月17日中午,口外的北洋海軍主力艦隊與日本聯合艦隊遭遇,展開激戰,距離戰場較遠的“平遠”、“廣丙”以及魚雷艇“福龍”、“左一”在看到遠方彌漫的硝煙后,立刻一起急駛戰場,支援作戰的北洋艦隊主力。

下午2時以后,“平遠”、“廣丙”二艦相互配合,向日本艦隊旗艦,法式巡洋艦“松島”發起攻擊。“廣丙”一度準備向“松島”發射魚雷,但因敵方火力過于兇猛,而被迫撤退。防護能力較強的“平遠”則在管帶李和指揮下,于彈雨中拼死沖向“松島”,下午2時34分,雙方距離逐漸接近至2200米,“松島”舷側的速射炮瘋狂地向“平遠”傾泄彈雨,“在無數發炮彈的轟擊下,已使其舷側出現洞穴,從艦內冒出濃煙,艦內也出現火焰”,而幾乎與此同時,“平遠”艦艦首260毫米主炮發射的一顆鋼彈擊中“松島”,炮彈從“松島”左舷中部下甲板的醫療室斜穿而入,擊穿1英寸厚的鋼鐵墻壁,穿過中央魚雷發射室,擊中“松島”320毫米主炮塔下的機關,引起爆炸,頓時使得320火炮炮罩粉碎,火炮無法旋轉。這顆炮彈在穿越中央魚雷發射室時,“使艦內各室發生猛烈震動,硝煙彌漫,人近咫尺難以辨認,令人窒息”,4名日本魚雷兵因此窒息死亡。

下午3時10分,“平遠”艦裝備的47毫米哈乞開斯五管小速射炮又接連命中“松島”的中央魚雷發射室和桅桿,“彈片四起,室內周圍壁上噴濺著骨肉碎末,甲板上流淌著血肉相混之水,難以步行……”,多名日本魚雷兵受重傷,魚發射電路被打斷。根據戰后統計,在整個黃海海戰中,日本旗艦“松島”共中彈13發,被擊斃35人,在這戰績中,北洋艦隊“替補隊員”的“平遠”占了很大比重。

短短幾分鐘后,下午3時20分、3時30分,“松島”的姊妹艦“嚴島”又接連被“平遠”命中,被擊斃4人。

開戰前并未被列入一線陣容的“平遠”艦,盡管進入戰場的時間較晚,參戰時間較短,但卻取得了驕人的戰績。一方面體現了“平遠”艦自身武備和防護的先進性,同時以管帶李和為首的全艦將士之奮勇精神,也是其能取得如此戰果的重要決定因素。

從建廠至1907年,馬尾船政經歷了從跟洋人學造木殼蒸汽兵輪到1875年辭退外籍技師,自行設計建造艦船,實現了自主建造木殼—鐵木合構—鋼制艦船的質的轉變,共制造出大小船40余艘,成為當時我國規模最大,造船最多的造船廠,也是當時遠東地區規模最大的造船基地。辛亥革命后,馬尾船政改為福州船政局,又創設了飛機制造工程處。畢業于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航空工程系的巴玉藻、王助、曾詒經等中國年輕科技人員,經一年多努力,于1919年8月,制造成功了中國第一架“甲型一號”雙翼水上飛機(1910年法國的費勃成功地解決了水上飛機的起降問題,制成世界上第一架水上飛機。),此后又造出了雙座教練機、海岸巡邏機、魚雷轟炸機等17架飛機,并培養了我國自己的飛行員。這使福州船政不僅是艦船的發祥地,還成為中國航空工業的搖籃。

七、上海江南造船廠在1918年至1919年接受美國訂貨,制造四艘同一類型的萬噸貨輪,都是全遮蔽甲板、蒸汽機型貨船。分別命名為“官府號”(MANDARIN)、“天朝號”(CELESTIAL)、“東方號”(ORIENTAL)、“震旦號”(CATHEY)。船長135米,寬167米,深116米,排水量14750噸。其中第一艘“官府號”于1920年6月3日下水,四船經美國運輸部驗收,工程堅固、配置精良,美國政府對其建造質量十分滿意。說“解放后”中國才能制造萬噸輪船,事實是這樣的嗎?

還有很多,不一一列舉了。

下面是一些中國的第一

中國第一臺軋花機:1887年,上海張萬祥福記鐵工廠。

中國第一臺對開平板印刷機:1900年,上海曹興昌機器廠。

中國第一臺繅絲機:1900年,上海永昌機器廠。

中國第一條軋油聯合設備:1905年,漢陽周恒順機器廠。

中國第一艘大型軍艦:1906年,寧紹號,排水量3074噸,3000馬力,福州船政局。

中國第一臺抽水機:1907年,15馬力,漢陽周恒順機器廠。

中國第一臺卷揚機:1907年,60馬力,漢陽周恒順機器廠

中國第一臺汽錘:1868年,江南制造局。

中國第一臺刨床:1868年,江南制造局。

中國第一臺銑齒機:1870年,江南制造局。

中國第一艘大馬力軍艦:1872年,海安號,排水量2800噸,1800馬力,江南制造局。

中國第一輛簡易蒸汽機車:1881年,用蒸汽鍋爐改制,開平礦務局工程處。

中國第一輛標準蒸汽機車:1882年,中國火箭號,開平礦務局工程處。

中國第一臺蒸汽機:1862年,安慶軍械所。

中國第一艘輪船:1865年,黃鵠號,安慶軍械所。

中國第一臺車床:1867年,江南制造局。

中國第一艘近代軍艦:1868年,恬吉號,排水量600噸,江南制造局。崛起之華夏 中國在清時的軍事工業和科技力量 (轉)

上一章  |  崛起之華夏目錄  |  下一章

休閑文學吧提供免費小說,請讀者支持正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