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面旅行指南 第1667章:雅典會戰
西夏以七7萬兵馬守黃河以北御遼國,5萬兵馬守黃河以南防宋朝,以3萬兵馬守甘州備土蕃、回鶻。另于賀蘭山駐兵馬5萬,靈州駐兵馬5萬,興州駐兵馬7萬,與上述各處相互呼應。正軍總數五十余萬左右。
慶歷三年,公元1043年,權三司使事王堯臣作過統計:元昊侵邊前,陜西年支出錢帛糧草一千五百五十萬。侵邊以來,年支出三千三百六十萬。河東原年支出八百五十九萬,而戰爭后增至一千三百零三萬。
而賦稅、徭役、壯丁、弓手的征調,旱災、水災、蝗災等天災導致百姓中有“父子夫婦攜手投井而死者“。
黨項建國
西夏(公元1038-1227年)是羌族的一支黨項所建的國家。黨項又稱黨項羌,原居于今青海及四川西北部,八、九世紀時受吐蕃壓迫,逐漸徙居至今寧夏、甘肅和陜北地區。早期黨項分為八部,以拓跋部最強。唐代,拓跋部又分為東山、平夏兩部。東山部居住慶州(今甘肅慶陽),平夏部分布在夏州(今陜西靖邊)、銀州(今陜西綏德北)。唐末,平夏部首領拓跋思恭因助唐平黃巢有功,被授以定難軍節度使,賜姓李,統轄夏、銀、綏(今陜西綏德)、靜(今陜西米脂西北)、宥(今陜西靖邊西)等五州之地。是為西夏之始祖。
北宋建立后,拓跋思恭之后李繼捧于宋太宗太平興國七年(982年)入朝,以所領夏、綏、銀、宥(治今陜西靖邊西)、靜(治今寧夏永寧東北)五州之地歸宋。而李繼捧的族弟李繼遷卻逃往夏州東北的地斤澤(在今內蒙古伊克昭盟鄂托克旗境),反宋自立。宋雍熙二年(985年),李繼遷襲據銀州(今陜西米脂),殺死守將曹光實。并向遼國稱臣,被封為夏國王。以后,屢與宋爭奪西北之地,先后攻府州(今陜西府谷)、清遠軍(今甘肅環縣北)、靈州(今寧夏靈武西南)等地,并擊敗宋五路大軍。至道二年(997年),與宋議和,被任為夏州刺史等職。宋真宗咸平五年(1002年),又反宋,攻占靈州,改為西平府,定為都城。次年,領兵攻西涼府,遭吐蕃族六谷部突襲,負傷而死。
李繼遷死后,其長子李德明嗣夏王位。對外采取依遼和宋方針,同時向遼、宋稱臣,接受兩國封號,并伺機向西發展。數年間,西攻吐蕃和回鶻,奪取西涼府(今甘肅武威)、甘州(今甘肅張掖北)、瓜州(今甘肅安西東)、沙州(今甘肅敦煌東)等地。其勢力范圍擴展至玉門關及整個河西走廊。對內重視發展經濟,使轄區內農業有較大的發展。又利用有利時機,積極進行稱帝建國的各項準備。
天禧四年(1020年),統治機構由西平府遷懷遠鎮(原屬靈州,今寧夏銀川),改名興州,正式建都。宋仁宗明道元年(1032年),李德明死,其長子李元昊嗣夏王位,宋朝使其襲定難軍節度使,封西平王。元昊襲位后繼續向河西用兵,先后占領瓜州(甘肅安西)、沙州(甘肅敦煌)、肅州(甘肅酒泉)。從此西夏國境“東盡黃河,西界玉門,南接蕭關,北控大漠,地方萬余里,倚賀蘭山為固”。
元昊改唐、宋所賜姓氏,以嵬名為姓。自稱兀卒(青天子)。李元昊深受漢族儒家文化熏陶,依照宋朝官制設立中央政府機構,訂定官制、軍制、法律,體現了漢族文化對西北民族的深刻影響。西夏文字是李元昊命令大臣野利仁榮仿照漢文主持創制的詞符文字。總共有六千創制字,編纂成書,分十二卷,稱作國書。其創制受漢文的影響很深,從形體上看與漢字十分相像,但亦獨具其鮮明的民族特色與創新。西夏文字的創立推行,對西夏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起了很大的作用,也為今人研究西夏的歷史與文化提供重要資料。
寶元元年(1038年),李元昊正式稱帝,建國號為大夏,以興州亦即興慶府(今寧夏銀川)為都,改元曰天授禮法延祚,以表脫離宋朝。自此,一個與宋遼鼎立的西夏便正式登上歷史的舞臺。西夏建國后,先與宋發生戰爭,在三川口(今陜西延安西北)、好水川(今寧夏隆德東)及定川砦(今甘肅固原西北)等戰中獲勝。后又與遼交兵,在賀蘭山之戰中擊敗遼興宗耶律宗真統領的遼軍。
三川口之戰又稱延州之戰,北宋與西夏之間的一次重大戰役。北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年),西夏景宗(元昊)統十萬大軍攻宋延州(今陜西延安)。夏軍先佯攻保安軍(今陜西志丹),引延州軍出援保安軍,趁機攻占延州北面的金明寨,進圍延州。宋延州知州范雍四處調兵,援救州城。宋將劉平、石元孫等領兵萬余人,忙還救延州。夏軍伏兵于三川口(今陜西安塞東),將宋援軍包圍。夏軍四面合擊,宋軍全線崩潰。夏軍俘獲劉平、石元孫等多名宋將,大獲全勝,乘勢圍攻延州。夏軍連攻延州七日,恰逢天降大雪,景宗只好撤軍解圍。回師途中又連克塞門、安遠兩寨,攻掠涇原路,于三川寨(今寧夏固原縣城西北)等地,斬殺宋將楊保吉等。此戰為西夏的生存與發展奠定了軍事基礎。
好水川之戰是北宋慶歷元年(1041年),西夏景宗(元昊)發動的第二次對宋戰爭。西夏軍攻渭州(今甘肅平涼),進逼懷遠(今寧夏隆德東南)。宋陜西經略安撫副使韓琦命大將任福領兵一萬八千人,并令鎮戎軍(今寧夏固原)守將常鼎率部配合,前去迎敵。
無彈窗
位面旅行指南 第1667章:雅典會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