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骨 第二一八〇章 由盛轉衰
日軍之所以要在裝甲部隊進攻前,發射煙霧彈,在于號稱“戰爭之神”的炮兵對坦克的威脅實在太大了。()
當坦克集群發起沖鋒的時候,如果在進攻途中遭到大口徑炮火的密集覆蓋,對方再趁勢以坦克主炮和反坦克炮迎擊,主動發起進攻的一方還未突入敵陣便會損失大半。
美國人采用拿來主義,幾乎全盤照搬了安家軍實踐多年的炮兵作戰經驗,強調靠近步兵前線積極使用火炮。
安家軍往往在前進的步兵和坦克中,以及上空專門進行聯絡的飛機上,廣泛安排有前方炸點觀察員,并盡可能地建立最好的通訊網,把每一門炮不僅與炮兵連和營部連接起來,而且與后方的軍和集團軍的所有相應指揮所連接起來。
這樣一來,一經召喚,火炮就可以立即集中強大火力,對選定好的目標實施密集攻擊。
在安家軍多次戰略性的決戰中,通常都會在進攻開始之前,用火炮的密集轟擊,以及飛機的輪番轟炸,把防御者打得措手不及,暈頭轉向,嚴重地挫傷其士氣,這樣一來,等到坦克和步兵發起進攻的時候,遇到的抵抗和阻力就會少許多。
把炮兵搬上坦克底盤后,更使得炮兵具備了快速突防的能力,大量的火炮可以與坦克和裝甲步兵一起運動,在前進中給進攻部隊以強大的火力支援,炮兵和裝甲兵一起完全可以突破敵人更堅固的防線。
坦克、自行火炮和機械化步兵實施突破的能力。充分地保證了戰爭的機動性,這是安家軍從多次實戰中總結出來的。現在又被美軍照搬過來,在歷次與日軍的作戰中不斷熟練和完善。
正是從過往與安家軍和美軍的交手中吸取了經驗教訓。日軍非常重視對部隊的保護,在濃霧之中實施坦克突襲,這樣就可以讓對方的火炮變成瞎子,不分敵我,并在很短的時間內通過中間地帶,與對方的部隊糾纏在一起。如此一來對方的炮火優勢便無從發揮了。
美軍很快調整了布局,把一個營的M6重型坦克頂到了隊列的最前方,護衛兩翼和縱深的是作為絕對主力的M4坦克,105毫米M4突擊炮隱藏在M5輕型坦克旁邊。隨時準備給予日軍坦克以致命一擊。
擁有37毫米炮和12.7毫米口徑機槍的M8裝甲車,退到了坦克和突擊炮后方,六百多輛半履帶式裝甲車沿著一條弧線展開,其中參雜有十多輛M8突擊炮,他們將保護后方的M7自行榴彈炮的安全。
濃濃的煙霧中,日軍坦克迅速向沒有陣地防護的美軍沖了過來,一枚枚穿甲彈如同流星火雨一般,從濃霧里穿出,漫無目的地撞擊在美軍的戰線上。
隨后,槍炮聲逐漸變得密集。打得美軍防線硝煙四起,可惜其中大多數炮彈都成為流彈,少部分命中擋在戰斗隊列前方的M6重型坦克的前裝甲上,一枚枚炮彈被厚重的裝甲硬生生擠開,火星四射。
雙方坦克距離越近,坦克炮的威力就越大,破甲效果越好。鑒于日軍裝甲部隊數量不明,同時后方的火炮無法鎖定對手,美軍指揮官不得不下令倒車撤退。把日軍吸引出煙霧區再發起攻擊。
寬大的煙幕地帶雖然成功地保護了日軍的坦克,但同時也嚴重影響了其坦克炮的射擊精準度,帶來的直接惡果就是日軍坦克發射的數百枚炮彈,竟然沒有摧毀一輛美軍的坦克。()
美軍坦克的坦克炮炮口向著濃霧中噴吐火舌,且戰且退,不知不覺間已經把防線向后退了近兩公里。
大約過了一刻鐘,日軍的坦克終于出現在煙霧地帶的邊緣,并在很短的時間內,從煙霧中鉆出的坦克就接近百輛,足以證明此次日軍反擊的決心和勇氣。
美軍的坦克部隊沒有選擇停下來進行還擊,為了吸引更多的日軍坦克露出崢嶸,繼續向后倒車,同時一門門坦克炮向日軍的坦克進行猛烈射擊,以阻止其快速逼近。
日軍的坦克越來越多,僅僅暴露在煙霧外面的坦克在短時間內便超過了三百輛。而坦克一旦超過一定的數量,那種視野里到處都是鋼鐵猛獸的感覺,讓人有一種發自內心的震撼。
美軍坦克在后退中不斷地向日軍的坦克進行炮擊,日軍坦克窮追不舍,戰場又向南移動了了近五公里,日軍暴露在外的坦克數量已經超過五百輛。
日軍見美軍始終不肯與自己正面碰撞,擔心對方的火炮發威,情急之下,日軍指揮官一面命令前方坦克加速前進,突進美軍坦克隊形中后與對方近距離廝殺,避免對方的炮火打擊,同時還派出兩支坦克部隊,從左右兩翼繞擊美軍戰線后方,迂回包抄。
美軍指揮官見誘敵之計已經達到,命令全體戰斗車輛放棄后退,停下來正面迎接日軍坦克的攻擊,早已嚴陣以待的五十四輛105毫米M7自行榴彈炮,開始向日軍坦克隊列進行密集射擊,用炮火對日軍的坦克進行覆蓋。
日軍對于美軍的反應已經有一定心理準備,坦克全體加速,迅速越過彼此間兩公里左右的距離,幾分鐘內就與美軍的坦克混在了一起,雙方你來我往,打得是不亦樂乎。
曳光彈的殘影在空中飛舞,不時有坦克中彈,起火燃燒。
頂在最前面的M6坦克,原本在槍林彈雨中巍然不動,但是,很快就樂極生悲,遭到日軍中型坦克近距離圍毆,接連幾枚穿甲彈從幾十米到幾百米范圍內射了過來,直接撕破M6坦克的81毫米的裝甲。發生劇烈爆炸。
M6坦克的裝甲的確優于M4中型坦克,可以勉強抵擋住原版謝爾曼坦克的M3型75毫米L/40加農炮在一千米以外的打擊。但是應對近身攻擊時卻顯得力不從心,其龐大的身軀目標顯著。非常容易招到攻擊。
混戰中,美軍的M4坦克來回穿插,不斷地轉動炮塔,向著日軍坦克進行射擊。日軍同樣裝備的M4坦克毫不畏懼,專門咬著美軍坦克的屁股打。一枚枚從炮口噴薄而出的穿甲彈,帶著平直的彈道。飛向各自的目標,不斷有坦克起火爆炸,到處都是燃燒的鐵棺材。
雙方的坦克和裝甲車,不斷地從南北兩個方向撲向戰場。戰場的規模變得越來越大,卷入的坦克數量越來越多。
與此同時,天空中美軍和日軍的戰機也糾纏在一起,空中黑煙一朵朵炸開,隨處可見起火燃燒墜地的戰機。
這注將是一場慘烈的交鋒,如果日軍的裝甲部隊能夠將正面的美軍裝甲部隊擊潰,并伺機消滅美軍部分主力,那么美國人對芝加哥的企圖將被粉碎,同時由于此次作戰失利,將導致美軍出現一系列問題。北線日軍非常有可能再次把戰線恢復到六月底的位置。
反之,若是讓美軍裝甲部隊殲滅日軍裝甲部隊,與此同時后面的步兵也適時跟進的話,那么,美軍將有機會在這個方向上,全線突破日軍的防線,從而收復芝加哥,再把日軍徹底地從五大湖地區驅逐出去。
“轟轟——”
“哐當——”
在一根根顫抖的炮管鳴響中,白色的煙霧蔓延得愈發濃烈。雙方的坦克一輛接著一輛被擊毀。僥幸存活下來的裝甲兵,從升騰著濃煙的炮塔中鉆出來,依托著自己報廢的戰車,與對方同樣逃出坦克的裝甲兵進行近距離的廝殺。
而在正面戰場的兩翼,雙方的坦克群猛烈地撞擊在了一起,戰斗幾乎是是在面對面的情況下展開的,以至于有的坦克連開炮的機會都沒有,就被迎面撞來的敵人一炮擊毀,有一部分坦克,甚至直接撞在一起。
大量從傷毀坦克中鉆出來的裝甲兵用手槍和沖鋒槍進行射擊,子彈打光后彼此間就展開面對面的肉搏,無數扭打一起的裝甲兵,在坦克的廢墟間翻滾搏斗,繼而,被后續趕上來,或敵或我的坦克碾成一灘肉醬……
隨著參戰的坦克越來越多,戰場迅速被擴大到五十多平方公里的遼闊范圍!
當一輛輛鋼鐵鑄就的坦克,在猛烈的炮火中化作一團廢鐵,當一個個久經訓練的士兵,在那激射的彈片與堅硬的履帶間化作一灘血水的時候,沒有人感到恐懼,也沒有人會對巨大的損失感到惋惜。
無一例外的,包括雙方的指揮官在內,他們都想要在壓制住對方攻勢的同時,取得戰場的主動權,他們都要主導這場戰斗。
誰也沒有想到,這一場坦克大戰會打的如此激烈,如此混亂,無論是美軍還是日軍的指揮官,在戰斗打響的半小時后,便基本上失去了對整個戰場的控制,只能源源不斷地把手里的援兵派上去,誰也輸不起這事關前途和命運的一戰。
這一場決定芝加哥會戰結果的坦克戰役,足足持續了三個半小時。
美國陸軍航空部隊到底在數量上占據絕對上風,在經過漫長的拉鋸后,首先在空中擊退了日本陸軍航空兵的進攻,地面上日軍的坦克數量也比不上美軍,在接連遭受慘重損失,有兩個裝甲師團甚至全軍覆沒后,日軍指揮官不得不下令向后方轉移。
至戰斗結束時,數以千計的坦克殘骸在滾滾的濃煙中靜靜趴伏,無數的士兵尸體陳列在這些殘骸的四周,星羅棋布。
從空中向地下看去,場面蔚為壯觀,但眼前的修羅屠場只會讓人感到心悸,而不會有任何美感可言。
這一場規模宏大的坦克大會戰,美軍投入坦克高達二千九百二十四輛,總計損失一千三百六十一輛,日軍投入坦克一千九百三十四輛,損失九百二十三輛。如果僅僅從傷亡損失數字上看,毫無疑問,美軍在這場戰役中是處在了絕對的下風。
但是,實際上通過這一場戰役,美軍不僅粉碎了日軍在芝加哥南部地域實施反攻的打算,殲滅了該地區日軍裝甲部隊近半的戰力,同時,還趁機向該地域的日軍防線發起了一系列的反突擊作戰,并在日軍的防線內側,構建起了頗具威脅性的突出部。
在這場坦克戰役結束后六個小時,巴頓將軍便親自趕到前線指揮,從各個方向上調過來的三十多萬美軍官兵,開始由這個新打開的突出部內,向瘋狂反擊的日軍士兵進行針鋒相對的戰斗。
戰事從芝加哥南部慢慢向市區轉移,隨后芝加哥運河防線成為了日美雙方爭奪的焦點,為了這條河流,雙方士兵進行了連續三天三夜的鏖戰。
戰事最為緊張激烈的十月六日,日美雙方士兵曾經連續發動四十九次沖鋒與反沖鋒,平均下來一小時兩次還要多,雙方是你攻過來我打過去,數以萬計的士兵陣亡于運河兩河及河面上,殷殷的鮮血將河流染成一片紅色,當戰斗進行到后期,雙方士兵的尸體幾乎把運河填平。
至十月八日,日軍陣亡二十五萬人,芝加哥城已經成為埋葬日軍的墳墓。
隨著城市幾乎被夷為平地,兵力陷入枯竭,山下奉文手里可打的牌已經不多,綜合方方面面的情況,山下奉文終于做出艱難的決定,于十月九日夜里,開始組織部隊從已經成為一片殘垣斷壁的芝加哥撤離,向威斯康辛州的密爾沃基退去。
日軍的撤離用去了一周時間,在此期間,日美雙方在芝加哥城區激戰不斷,最后的戰斗發生在芝加哥北部埃文斯頓的火車站,負責殿后的三千多名日軍盡數戰死,與此次戰役其他三十萬死去的日軍士兵一起,成為了游蕩在異國他鄉的亡魂。
而在密蘇里州與伊利諾伊州一線,日軍此前就在考特尼.霍奇斯中將統率的第一集團軍的進攻下,相繼丟掉了圣路易斯和堪薩斯城,當十月三日接到北線反擊失利的消息后,日軍便開始著手進行撤退的準備。十月九日,隨著山下奉文的命令到來,這一線的日軍迅速從艾奧瓦州通過鐵路和公路撤往中部地區,準備利用中部落基山脈阻擊美軍。
中線戰場,布萊德雷中將統領第七集團軍勢如破竹,三個月時間里連克塔爾薩、俄克拉荷馬城、勞頓等城市,從北部威脅到德克薩斯州日軍的安全。
南方戰場,早在七八月的夏季攻勢中,美華軍已席卷路易斯安那州,將新奧爾良、門羅、什里夫波特等城市納入了掌控,并順利把戰火推進到了德克薩斯州,與美軍對峙于休斯頓至達拉斯一線。
十月初,三路大軍一起向盤踞在德克薩斯州的日軍發起進攻,其中,第七集團軍從北面向南打,主攻方向為達拉斯,美華軍從東向西打,以休斯頓為目標,再加上作為戰略預備隊的第九集團軍在海軍的護送下,直接在馬塔戈達灣沿岸登陸,直撲美墨邊境。
美軍從三個方向,擠壓日軍的生存空間。
截止十月九日,休斯頓的日軍在堅守城市一個月后,不甘心地撤往圣安東尼奧,達拉斯的日軍見是不可為,也撤離東部的大平原,退向西部的高原地帶,準備依托復雜的地形,繼續與美國人周旋。
至此,美國戰局終于出現翻天覆地的變化,這也是日本由盛轉衰的開始。
鐵骨 第二一八〇章 由盛轉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