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金手指 一六二、匡復應作長久計
第一六二章
匡復應作長久計
李仕民推開房門,深深吸了口氣,滿足地伸了個大懶腰。
淡水清晨的氣息極是好聞,因為規劃整齊的街道各處都有花圃,中等學堂生物學院的學生,專門采用各地種子,培育出適宜淡水生長的花木,種在這些花輔之中,正是常年有春色,四季花吐芳。
對于流求中等學堂的學生,李仕民總覺得有不對勁之處,他們不讀詩書,卻個個滿腹才華。他們不談太極陰陽,卻總能推理出萬物運動之道。他們不學孔孟,卻能用孔孟之語辯得他這個飽讀了的太學生啞口無言。特別是他們口中華夷之辨乃國家之辨而非種群之分,實在讓他嘆服,這極合孟子所說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用自來水洗漱之后,他整了整衣衫,又深深吸了口氣。
在淡水住了近三個月,已經習慣了這邊的生活,比如說這自來水,便是極方便的物什,若是臨安也有該多好。
還有下水道,淡水的干凈,離不開這下水道,比之遍地黃白之物的大宋城鎮,實在是既干凈又爽利。
搖了搖頭,李仕民苦笑了一下,淡水所見所聞,讓他對此前自己從真德秀與其余理學大師處學到的東西有了懷疑,只覺得或許理學之外亦有大道。他原本想寫信與真德秀,請這位他最欽佩的老師解惑,只是每每提筆,便覺得千頭萬絮不知當從何處說起。
“之政兄,你起得倒早。”
洗漱完畢之后,迎面來的是秋爽。在楊妙真、方有財、李鄴、李云睿、陳子誠等人都離開了淡水后,他成了淡水暫時掌控全局之人。招待這些太學生之事,便是近來他工作的一個重點。
除此之外,他還得為劉全、李鄴準備淮北的人手。十年來,流求不斷擴張,初等學堂第一批畢業生都已經在流求各處崗位上做了數年,象是于竹,已經磨練出來,他們當初所學的東西,果然對他們極有用處。故此,抽調人手之事并不為難,事實上,每年淡水初等學堂都至少能培養出三千左右的人手,他們只須再磨練兩到三年,絕大多數可以輕易管著一二十人不成問題。
若是流求這般有嚴格紀律的人手,甚至可以管上一二百個。
“風清賢弟,人手你都選好了么?”李仕民對于秋爽極佩服,畢竟遠征萬里海疆之事,便是班超、張騫也不曾做出的壯舉。
“嗯,已經選好,第一批與你們一起回去。”秋爽微微一笑:“說起來今日是你們在流求的最后一日,不知有何打算,我也好為你早做安排。”
“風清賢弟,之政,早啊。”李仕民正要說話,后邊趙景云、謝岳也出了來,緊接著是一群太學生。見三人在此,他們一齊圍上來,聽如何安排今日行程。
“我三人昨晚商議了一下,依著流求規矩,離去之前,先去那辟疆苑去。”趙曼卿笑道。
“正是。”
所謂“辟疆苑”,其實是流求的公墓之所在,這十年來,流求移民為開辟這荒島,死者并不少。僅六期義學少年中,便有十余人永遠長眠于此,而那些移民,疾病或者事故死者,數量接近千人。要知道移居于此者,大多數都是青壯與孩童,這千人中老死的只有極少數。
這些人被聚攏起來,葬在一處風水極佳的山坡上,可以俯瞰淡水港口,那處山坡,便是辟疆苑。
秋爽點點頭,心中微微一暖,這些太學生初來時,一個個趾高氣揚,實在不討人歡喜,但經過兩三個月,不知不覺中受了流求熏陶,如今也知道入鄉隨俗了。
“去過辟疆苑之后,風清賢弟可遣人領我們去店鋪,買些流求本地風物,帶回去做個想念。”趙景云又接著道:“只是我們盡是身無分文,還要公署破費一番,呵呵。”
“官家有吩咐,公署豈敢吝嗇?”秋爽再度點頭。
待眾人散開之后,趙景云、李仕民與謝岳卻又找著秋爽:“風清賢弟,方才人多,故此我們未曾說起,還有一事,須得請賢弟通融。”
秋爽微微愕然,然后道:“請說。”
三人交換了一下眼色,還是趙景云出面道:“我們想去見見史彌遠。”
這個要求多少讓秋爽驚訝,略一躊躕之后,秋爽點了點頭:“我倒是不反對,只是史彌遠自家是否愿意,我就不知道了,且待我遣人去問過他再答復你們吧。”
謝岳聞言怔道:“史賊被拘押于此,要見便見,還須得他自家愿意?”
秋爽笑而不答,只是召來一人,和他說了兩句話,那人飛奔而去。象他這般的流求高層,身邊都有護衛隊的警衛,既負責安全,又供他們奔走驅使,也可以在他們身邊多學著如何處置公務。
眾人先是去了辟壤苑,按著流求的方式,獻花與燒了紙錢后,再折回城中。自有人帶著太學諸生去逛淡水的商鋪,這些原本只對流求人開放的商鋪,今日也對大宋的太學生開放。而李仕民等人卻跟著秋爽走向城東北處,史彌遠便被安置在這里的一處小坡之上。
“見著他,你們會大吃一驚的。”秋爽笑道:“難得他今日有心要見人,你們休要言語不遜,他雖被貶斥,好歹當過大宋丞相,須得給朝廷留些臉面。”
史彌遠的住所是一處單門獨院,卻沒有院墻,四處用柵欄圍著,卻防不了什么人。柵欄中間種著一些花草,看上去清爽宜人,一個老人搬了個馬扎坐在其中,頭上沒有戴帽子,衣袖卷起老高,見他們來了也不起身,只是倨傲地看著他們。
“史老先生,今日你種的花如何了?”秋爽與他極熟的模樣,遠遠地便打了招呼。
“已經有幾朵花蕾要開了……兀那小子,腳下當心,休要踏著我的花兒!”
史彌遠指著謝岳喝了聲,謝岳雙眉一挑,卻被趙景云拉住。
秋爽說過讓他們不要出言不遜的,而且就算他們是滿腔落井下石的心理來,見著這老農一般的史彌遠,那怒氣也一時發作不得。
“我聽說了你們三個想見我,趙景云……字曼卿對吧,李仕民字之政,你未入太學之前老師是真景希那迂人,謝岳字安仁,被干萬昕那無能之輩抓進監牢里的便是你?”
史彌遠這口氣,宛若長輩訓斥晚輩一般,聽得三人又是一呆。
原本他們以為,史彌遠被送到流求來,自然是在監牢里關著,或者是被重重眼線所監視,如今看來,史彌遠卻怡然自得,分明過得還算悠閑。
“國賊……”謝岳這話脫口而出,趙景云這次卻未能攔住他,但秋爽咳嗽了聲,謝岳哼哼地揚起下巴,不屑地看著史彌遠。
史彌遠淡淡一笑,向秋爽擺手道:“秋風清不必阻他,老夫柄政十余年,這國賊之罵,也不知聽過多少了。”
他這秋話倒顯出肚量來,與這相比,這幾個血氣正旺的太學生倒顯得象是小人了。
“你們來看老夫,原本是想瞧個笑話,卻不想老夫竟悠然若此吧。”史彌遠輕輕拍了拍自己的小腿,然后微微一笑:“老夫一生樹敵無數,能得善終便是最大心愿,如今事敗成寇,官家仁厚,留著殘命一條,也算是老夫運氣。”
聽他說起自己之事,仿佛在說旁人一般,三位太學生雖然一向對他不恥,卻也不得不為這涵養而暗自生敬。但一時間他們接不上口,只能沉默相對,史彌遠眼睛在他們面前轉了轉,然后又道:“老夫自思,身體尚屬康健,如今雖為明主所逐,安知他日不能起復?”
說到這里,他語氣又嚴厲起來,頗帶有幾分當年宰輔之威:“聞說你們要離開流求回臨安,替老夫寄語幾句給宣繒、葛洪,還有魏了翁真德秀之輩,好生為官家做事。”
直到這最后一句,他才隱隱透出股子憤怨之意來。
“好了,見也見過了,你們走吧。”說完這番話,史彌遠起身,輕輕捶了一下自家腰,然后荷鋤而去,消失在那幢屋中。
“史賊……”
回途之中,李仕民不解地看著秋爽:“禍國殃民,幾至敗亂,如今天子親政,他當伏法才是,為何容他在此逍遙?”
“呵呵,你們莫被他這番作態唬著,他哪里是逍遙……”秋爽失聲一笑:“若是見過他甫上島來那神情,你們便不會上當了。”
“天子留他尚有用處,自然不會讓他死得早了。”趙景云面色深沉:“不過放他僻居,不怕他脫身么?”
“自淡水脫身?且不說他如何尋著回陸上之船,便是他離了這院子三步,我也能立刻知曉。”秋爽想起李云睿在淡水乃至整個流求所布下的羅網,史彌遠在這個地方若是還能脫身,那除非他長出一雙翅膀來。
大宋寶太元年九月十六日,來自臨安的太學諸生揮別流求,乘上大船回陸。唯有謝岳在最后時分改了主意,留在了流求,說是要更細致地了解流求制度。
如今懸島作用還在,但已經沒有先前那般重要了,他們在懸島換船,九月二十六日回到臨安。聞說這些太學諸生回來了,趙與莒極是歡喜,第一句便是問道:“有多少人留在了流求?”
在他看來,流求無論是條件還是氣氛,都要勝過臨安,太學諸生中真正有遠見的,必然會留在流求。這般受過正統儒家教育、又得到流求氛圍熏陶之人,日后在建立屬于中華的價值體系時,將能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
上國伐謀,下國交兵,趙與莒覺得,還有必要給它加上一句,最上之國,輸出價值。
這一點卻是趙與莒無法開金手指建成的,他穿越來的那個時代里,仍然未曾建立起這樣一種既現代化的又合乎中華文化道統的價值體系來。以至于無數智者,不得不言必稱西方,奉它人之言為圭皋,棄本族之語為蔽履。
待聽得說只有謝岳一人留了下來,他不免有些失望,但也知道此事非朝夕能解決。
隨著太學生的歸來,臨安及附近州府,再一次掀起了流求熱。流求人的生活方式,流求人的做事習慣,流求那干凈整齊的街道,流求那積極進取的民風,都隨之出現在《大宋時代周刊》之上。饒是如此,每日里還有不少仕子堵著《周刊》之門,強烈要求多多刊載流求的消息。
象他們這般揮著票要求加更的人,鄧若水見多了,卻仍如初見時那般心情喜悅,他也越發地覺得當初天子將自己留在臨安辦這份《大宋時代周刊》,實在是對極了自家胃口。
不過近來他的注意力卻不在流求之事上,而是放在了淮北,放在了徐州。
前些時日,在太學生回來之前,趙與莒遣人將真德秀《自請為淮南總領折》送來,真德秀當今學問大家,文章也是做得極好的,這折子辭文并茂,看得鄧若水不禁拍案叫絕。當即撤下一文,換上這篇折子,并且隨即他便始終關注事情的發展。
朝廷之中,有關淮南總領人選初時還是有爭議,宣繒等人推出了趙善湘與真德秀爭,但此折一出,爭議立消。現在天下人幾乎都知道,《大宋時代周刊》實際上是天子之喉舌,既是刊出真德秀之文,便是天子矚意真德秀了。
與真德秀的人事任命相比,更讓《周刊》讀者狂喜的是淮北徐州的收復,當時軍報一出,可謂舉國震驚。
高宗南渡以來,大宋有志之士,莫有不圖謀匡復者,但惜哉高宗非北伐之君,孝宗無北伐之臣,寧宗君臣盡非北伐之人。奪取徐州,令當今天子在民間的聲望抬升到頂點,及位不過一年,便內除奸相外收失地,開疆辟壤揚威遠域,便是本朝太祖太宗,也不曾有過這般的功業。鄧若水當時最后悔的便是自己在折子之中置疑天子得位不正——如今看來,當今官家得位實是再正不過。
但官家隨即在《周刊》上明詔,只道如今國內民生凋蔽,非急功近利圖謀匡復之時,若為匡復,而有損如今吏民,天子“實不忍之”,乃與民約,生息數年之后,再議北伐之舉。這份詔書又讓那些擔憂天子急功近利,有如開禧北伐一般失利者松了口氣。
鄧若水自是把這個當作天子愛民之舉,雖然心中頗有微辭,卻還是在《周刊》上為天子鼓吹不已。
然而,他卻不知道,天子這份詔書之后,還隱藏著一份深意。
請:m.iwurexs.net
大宋金手指 一六二、匡復應作長久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