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小地主 第二百四十章 恰當
“另外的原因,難道你猜測不出來嗎。”崔氏嘆氣道:“本家兄弟沒見,他們卻來了,京城水深,又逢多事之秋,他們便要過來湊這個熱鬧,真是讓人放心不下。”
“阿姐,你又不是不知道,那些人讀書多了,腦子自然有些頑固不化,好吃好喝招待他們就行了,其他事情,千萬不要理會。”崔焙說道,露出類似譏諷。嘲笑的表情。
“我自然明白,現在就是怕你姐夫,脾性太耿直了了,給他們攛掇下,耐不住情面,妄自出頭,那就麻煩了。”崔氏擔憂道
“呵呵,那就要看阿姐的手段了,想瘩你說話了,姐夫不敢不聽。”崔焙笑嘻嘻道,看似沒個正形,心思卻沒有那么簡單。
“多舌。”嗔斥了句,崔氏繼續說道:“其實依我來看,朝廷修撰什么正義,就讓他們修好了,與我們有何干象。”
“的確沒有什么關系。”崔焙贊同道,他比較務實,絕對不會為了什么虛無飄渺的道統,做些費力不討好的事情,尋花問柳都來不及,哪里還有閑情逸致自找麻煩。
“算了,他們自然也有他們的計較,我也懶得理會。”崔氏淡聲道:“不過,我們好不容易過了幾年安穩日子,可不希望別人破壞,要做什么事情,他們自己出頭就行了,不要扯上我們就成。”
“天下太平多好,沒事出什么頭,真是自尋煩惱。”崔焙嘀咕幾句,‘哨然笑道:“阿姐,你好像很看好韓瑞哦,居然真的舍得把寶貝兒女嫁出去。”
崔氏傲然說道:“盧氏能把文兒嫁給縣令之子,裴氏也是如此,將女兒許給了鄉間地主,我為何不敢。”
“當年的縣令之子,而今已經貴為宰相,鄉下地主也成了威風凜凜的大將軍。”
知道崔氏說的是房玄齡與程咬金,崔焙微笑說道:“所以大家都十分佩服,盧。裴兩位老爺子的眼力,津津樂道他們薯眼識英才的故事,相比之下,阿姐就……差多了。”
崔氏也不生氣,反問道:“怎么說?”
“以韓瑞如今的名氣,出人頭地并不困難,況且他與太子交情非比尋常,期間若無差錯,數十年之后,必為相卿,說不定本家還要他幫忙照拂,由此可以看出,阿姐談不上慧眼識珠,只能說是當機立斷而已。”崔焙笑道:“我更加佩服的是姐夫,在韓瑞尚未聲名鵲起之時,就把婚事給定下來了,讓別家干瞪眼,無可奈何。”
崔氏輕笑,搖頭說道:“運氣而已。”
“真的只是運氣,那么姐夫當年是怎樣……”崔焙立即止聲,本來想調笑崔氏幾句,但是見到她瞥來的目光,為安全著想,還是盡早閉嘴為妙。
“幾十年后的事情,誰能料得準,這樣猜測,不過是求個心理安慰罷了。”崔氏輕嘆道:“說到底還是約兒自己喜歡,我有什么辦法,她性子烈,真不同意了,跟人跑了怎么辦。”
“與阿姐當年差不多。”崔焙微笑,終于忍耐不住,調戲了句,拔腿就跑了。
嗔怪之色漸消,崔氏低聲自語道:“韓瑞不好,難道嫁進世家高門呀,終日勾心斗角,同房主脈,嫡系旁支,堂兄堂弟,甚至本家兄弟,有的時候也不能盡信,這樣的日子,約兒怎么承受得住……”
這個時候,韓瑞與鄭淖約走了,鄭仁基送別之后,返回廳中,迎面而來的卻是質問之聲。
“鄭氏嫡子,何以嫁予平頭百姓。”
“小小布衣小子,怕是不能高攀滎陽鄭氏。”
“……匆忙決定,有欠思慮啊。”
有個外人在,顧及風度,沒有開口,在他們眼中,韓瑞自然是外人,現在外人走了,憋了滿肚子的話,終于傾泄而出,或直接質問,或旁敲側擊,或語重心長,異口同聲,就是表示對這門親事的不滿,仿佛他們才是鄭淖約的父母。
果然來了,鄭仁基心中睹道,神態自若,從容說道:“諸位,請聽我詳言。”
“有什么好說的,就算約兒名譽有損,但還是我們滎陽鄭氏之人,那個小子再有才華,身份還是不配啊。”
“言之有理,不過是趨炎附勢之徒罷了。”
“都靜下來吧,也聽下仁基的解釋。”
紛紛揚揚,鄭仁基冷眼旁觀,沒有回應,過了片刻,一位年紀明顯偏大幾歲的人開口了,好像有點德高望重,眾人也給他面子,扮妨閉口不語。
“韓瑞非是尋常百姓,不僅與朝中權貴交往密切,而且深得天子皇后器重,曾經當眾予以嘉獎贊譽。”鄭仁基說道,多少有點兒扯虎皮做大艟的意味,但是也要承認,他說的都是事實,并沒有撒謊騙人,就是充了些水分罷了。
嗯,眾人果然有幾分動容了
別看山東五姓士族,平日自詡高門大閥,覺得皇族李氏,與關中高門隴西李氏,根本沒有什么關系,血脈門第沒有他們高貴,多有輕視李唐之意,不過這等高低言論,只是私底下說說罷了,要知道如今在位的是李世民,一代雄主,殺人盈野,誰敢嚼舌,多半是嫌命長了。
況且,李世民在位期間,勵精圖治,橫掃突厥,聲名顯赫,可謂是四方臣服,百姓歸心,天下大冶的氣象已經顯現了,這樣雄才偉略的帝王,怎么不讓人心感敬服,貴族子弟也不是清心寡欲的圣人,學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家,一向是他們的準則,而今天下太平了,自然開始謀劃出仕的事情。
聽聞韓瑞得到李世民的賞識,料想以后應該會平步青云,也不算是普通的百姓,心里的成見立時少了兩分,雖然有點現實,不過現實向來是世家大族的生存之道,識時務者為俊杰,不識時務的,多半敗落了。
虞世南、歐陽詢、李靖、程咬金、長孫無忌……與韓瑞有著什么樣的關系,聽到鄭仁基娓娓而談,眾人沉默了片刻,一人開口說道:“好了,約兒成親,雖然比較重要,但是事已至此,難道還要反悔不成,將就將就,也就過去了,而今最要緊的……”
“而今最要緊,卻是朝廷修撰正義的事情。”旁人接口說道:“仁基,你在朝中,了解的情況應該比較全面,快些與我們細說。”
“是啊,好端端的,怎么要做這件事情。”
剛才是鄭氏家事,崔姓幾人沉默不語,現在終于忍不住開口說道:“聽聞此事,我們匆匆忙忙趕來了,只是聽說朝廷準備將天下經書典箱,重新注釋整理成簍,頒布天下,具體怎么回事啊。”
說起來,還是韓瑞好心惹下的禍事,自家的女婿,鄭仁基當然不能撒手不管,帶著幾分偏頗說道:“我在朝中,終日忙碌政事,了解的情況也不多,只是聽聞孔穎達等人,覺得幾百年來,戰亂四起,儒家經典散佚,文理乖錯,不利于傳播儒道,所以聯合朝中學士,向陛下諫言,修撰經學義疏的結果,以利天下女人
一個青年笑道:“嘿嘿,真是好算計,修好之后,他們的宗派學說得以發揚光大,恐怕就沒有我們什么事情了。
“住口,孔司業乃是當今大儒,言行舉止,必有深意,豈是你小小孺子可以揣測的。”有人斥責道,臉上卻浮現贊同之意。
宗派學術之爭,不知道什么時候開始,反正春秋戰國時期,就有諸子百家之爭,直到漢武帝時代,實行獨尊儒術的國策,也確定了儒家獨大的地位,其他學派敗落,幾乎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之中。
不過,儒家的內部,也是流派林立情況,兩漢時期是今。古文之爭,魏晉時期是鄭學與王學之爭,南北朝時期,然是南學與北學之爭,爭了幾百年,直到現在,誰也不服誰,宗派林立,各承師說,互詰不休。
有識之士,自然看得出來,爭來爭去,對誰都沒有好處,也想要統一,但是誰統一誰,那就值得商榷了,修撰經義的時候,采取哪家的學說,這才是他們關注的重點,現在主持修攘經義的是孔穎達。虞世南等人,他們是南學的代表人物,但是崔鄭兩族,傳承的卻是北學,鄭學一脈,怎么安穩放心。
古人對于宗派師法的執著,不是后人可以理解的,不過有句話叫做,名不正言不順,讀書出身的,誰不清楚文化的作用,特別是傳承多年的世家貴族,自然明白經書學問,不單純只是學問而已,更是一種無形的影晌力。
山東五姓,為何得到天下人的敬重,不是因為他們的財大氣粗,而是他們能文能武,治國安邦的才俊輩出,什么轟宅。良田。金銀珠金都是虛的,人才,才是核心競爭力,這個道理人家早就明白了。
然而怎樣培養人才,毫無疑問,肯定是傳道授業解惑,盡管世家大族之中,肯定有些歪瓜劣棗的紈绔子弟,但是人家基數大,子弟眾多,誰便哪家出了個才俊,就足以支撐一房一脈不倒,鼎盛幾十年,現在卻有人站出來,準備動搖家族傳承的根基,他們心里怎能不急。
不過,鄭仁基好像有些遲鈍,沒有察覺眾人的心思,居然點頭說道:“孔司業是圣人的后裔,主持此事,再恰當不過了。”
節請登陸
唐朝小地主 第二百四十章 恰當